房子、空间与人生真谛(随笔)

ZY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房子、空间与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 题记:知足的茅草屋,要胜过冰冷华丽的宫殿,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查尔斯·狄更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浩渺无垠的深海之底,有一种名曰四角虫的生灵,其生命犹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仓促。清晨诞生,童年瞬间即逝,旋即便要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奋力搏击,只为觅得一处能遮风挡雨的安身之所——那窄小宛如出租屋般的岩礁缝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若至正午,它们仍未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珊瑚礁的缝隙,等待它们的便是孤独终老、血脉无继的凄惨宿命。为了生命的延续,购置房产成了它们无法逃避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午后两点左右,或许它们能历经艰难,通过按揭贷款购得珊瑚房,从而得以婚育。然而,孩子的成长费用、生活开销,再加上沉重如山的还贷压力,收入微薄的它们或许只能无奈地将珊瑚房出租,重新回到岩礁缝,只为能早日清偿贷款,真正拥有那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只可惜,当这一愿望达成时,生命的烛火也已燃至尽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角虫的一生,充斥着无尽的压力与艰辛,为了生存与繁衍,它们倾尽全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有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家。这怎能不让人慨叹生命的无常与无奈,也使人深刻地领悟到,应当珍视当下的每分每秒,切莫让时光轻易流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不止四角虫如此,人类在房子的问题上,又何尝不是这般境地?萧山沙地人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萧山沙地人素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而闻名。他们夙兴夜寐,省吃俭用,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只为积攒资金建造新房。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居住的是简陋的草舍;七八十年代,有了瓦屋;90 年代之后,瓦屋又被拆除,建成了楼房,甚至有人还保留旧宅,另行建造新屋。人的一生,似乎都在为房子而奔波忙碌,为了子孙后代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从沙地老家迁至县城已三十余载,算上婚前那次,总共搬迁了六次。房子越来越宽敞,地段也越来越优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频繁换房的历程中,我渐渐明白,房子的大小绝非仅仅是空间的变化,它对于生活而言,蕴含着更为深邃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过半百,购置新宅时,怀旧的情思如潮水般涌起,故乡的老屋常常入梦。那老屋曾是童年欢乐的源泉,清晨透过天窗仰望天色,夜晚倾听收音机,满是幸福的回忆。虽已住进宽敞的楼房,但那份眷恋之情却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我已无法再回到故乡定居,而且故乡也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它只存在于我内心深处那浓浓的乡愁之中,那是一种如橄榄般甜涩交织、挥之不去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心中期许,在有生之年,最后的新家能建在近郊,要和老家相仿,要有个后花园,有个阁楼,阁楼上要有扇天窗,窗外要有湛蓝的天空,夜里要有璀璨的星斗,银蟾能吐着雾气,让人想乘船去广寒宫。雨天要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嘀嗒嘀嗒,像心脏跳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购得一处阁楼上带威卢克斯天窗的排屋,阁楼宽敞,抬眼可见天空。只是夜间繁星难比儿时,房子虽奢华却少了老家天窗的温馨,常梦到老家天窗,醒来徒留悲伤,童年岁月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房子面积过大,显得空空荡荡,着实难以适应,缺乏人气。女儿不回家时,仅我与妻子二人,即便在家中亦难得碰面。当我第一次踏入那空荡荡的房间,寒冷的空气仿佛瞬间穿透了我的骨髓,那巨大的空间像一个无情的黑洞,吞噬着我内心的温暖和期待。后半夜,妻子总觉房子里有鬼魅作祟,虽说窗户和门皆安装了防盗卷闸门。妻子满心困惑,我倒较为淡定,我知晓,此乃触犯了风水里的忌讳——屋大人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对大房子的过度追求,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安全感的极度匮乏。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房子被视为最后的避风港,越大的房子似乎能给予人们越强烈的庇护感。同时,社会比较的心理也在作祟,他人的大房子成为自己追求的标杆,生怕落后于人。此外,对家族传承的执念,也使得人们期望通过大房子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此外,过大的空间会让人产生空旷感和不安全感,尤其是居住人数较少时,这种感觉会愈发强烈。人在相对紧凑、温馨的小空间里,心理上往往更容易获得舒适和安宁,这恰似“吃蔬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所传达的情感与空间的关系,空间大小并非关键,温馨惬意才最为重要。所以,我会怀念曾经的小房子,那种充满人气和温暖的居住氛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婚时,单位分配了 58 平方的二室一厅一厨一卫的房子,不大却能满足生活所需。空间虽小但温馨四溢,妻子炒菜时菜香弥漫,只有一个卫生间,有时会有小尴尬却也充满温情。有了女儿后,小屋充满奶香和哭闹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小学毕业时,我换了 98 平方的三室二厅一卫的房子,有了书房和私人领地。居住空间增大,心也变得有些浮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儿上初中前一年,家中遭贼,那晚寒风瑟瑟,妻子吓得花容失色。此后她总是惶恐不安,稍有风吹草动,便觉有贼入侵,眼神中满是惊惶,坚决要再次换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8 平方的新房,初入时空旷至极,脚步声回音不断,客厅吊灯在偌大空间里形单影只,整个屋子透着陌生与清冷,让我心里空落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妻子全心投入新房的布置与装饰,目光被新的家具与装饰所吸引,对我的关注渐少。女儿也拥有了自己的小世界,一回家便匆匆钻进房间,“砰”地关上门,那关门声在寂静的屋中格外刺耳,将我们隔于两个世界。自她上高中后,夜自修归来总是夜深,清晨又早早出门,我与她难得相见,交流亦愈发稀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人关系会因居住空间变化而悄然改变。个人的居住选择看似只关乎自家,实则如投石入湖,能在社会中激起涟漪。众人的居住观念汇聚,形成社会整体的居住倾向。我所经历的住房变迁,就是社会追求大房子潮流的缩影。当多数人热衷大空间,房地产市场大量开发大房子,这对城市土地资源和环境影响深远。许多原规划为绿地、公园、湿地的区域被住宅小区取代,绿地减少,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建筑垃圾增多,能源消耗加大,空气流通受阻,热岛效应、雾霾等问题凸显。显然,个人对房子大小的选择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影响着人均居住面积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在这世间的居住面积存有一定指标。自 1978 年至今,中国人均居住面积历经显著变化。犹记那些年,于狭小的屋中,一家人紧密相依,每一寸空间皆承载着温馨的回忆。而今,伴随时代发展,居住面积不断扩增,然而此亦应有合理限度。超出太多,必然违背自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房子过度建设问题严峻,每年我国因房地产开发占用耕地数百万亩。其不仅大量侵占土地,所用钢筋混凝土还破坏自然,阻碍空气流动,像北京就曾因建设过度雾霾频发,PM2.5 超标数倍。同时,它致使树木砍伐、水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也给环境施压,空气受阻影响气候、加速疾病传播,形成生态危机,若不重视改变,人类生存将面临重大挑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永玉先生的《自得其乐》画中描绘的‘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的场景,画里那赤膊大仙悠然自得的模样,绝非仅是画面上的闲适,更折射出一种超脱当下物欲横流社会的生活哲学。在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似乎常将大房子与成功、幸福划等号,人们受此影响,陷入盲目追求大房子的漩涡,拼命追逐外在物质空间的扩张,却在这一过程中,内心愈发浮躁,与真正的生活本真渐行渐远。黄永玉先生传递的回归质朴、享受简单生活的理念,恰恰是对这种浮躁之风的有力回击。它提醒我们,内心的安宁才是幸福的基石,即便身处有限空间,只要能专注于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如家人相伴的温馨、内心的宁静自足,便能收获不亚于甚至超越大房子带来的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的连环画画家贺友直居住在仅仅 31 平方米的房间,面对他人对为何不换大房的疑问,他回应“现今人活着,住平方;一至漕溪路(殡仪馆所在地),就住立方了,人得想明白些。”这句质朴却直击人心的话语,背后蕴含着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当下,人们热衷于用大房子来彰显身份、积累财富,将其视为生活的重要目标,却忽视了在这追逐大房子的忙碌中,牺牲了与家人相处的时光,破坏了生活的和谐宁静,更给环境带来诸多压力。贺老的通透,让我们看到他对人生价值的清晰认知,他深知房子只是承载生活的容器,过度在其规模、奢华程度上耗费精力,实则是舍本逐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综上所述,房子不应成为我们生活的全部负担和追求,我们应当回归生活的本质,在适度的空间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无论是四角虫的艰难求存,还是人类在房子变迁中的种种经历,都在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把握真正重要的东西,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