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故事—宜兴

笨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宜兴—陶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宜兴的陶瓷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们就开始从事陶器制作。这些陶器以夹蚌陶为主,多施陶衣,胎质较为疏松,火候相对较低。</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宜兴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p><p class="ql-block"> 汉代,宜兴已经成为江南的制陶中心,大量烧造高温釉陶。丁蜀镇及其附近的多处汉代窑场,如狮子墩窑、龙丫窑等,证明了当时陶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唐代,宜兴陶瓷开始使用龙窑烧制,这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宜兴青瓷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成为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宋代,宜兴的陶瓷生产经历了重大的产业调整,弃瓷兴陶。紫砂陶可能在这一时期开始烧制,宜兴窑中的紫砂陶器以其独特的泥质和制作工艺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宜兴的制陶业发展到“家家做坯,村村有窑,遍地是陶”的地步。紫砂陶器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宜兴陶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墅古窑 </p><p class="ql-block"> 前墅古窑位于宜兴市丁蜀镇前墅村,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明代古龙窑。该窑始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唯一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器的活龙窑,见证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内仅存的两座还在烧制陶瓷品的明代古窑之一。前墅古龙窑通长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体采用天然材料,未用一块耐火砖,窑身成龙背拱形,烧制时用焦煤点火,窑身用松枝、竹编焖烧三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蜀山古南街</p><p class="ql-block"> 蜀山古南街位于宜兴市丁蜀镇,是宜兴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这里曾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孕育了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等著名艺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南街枕山临水,青石黛瓦,古树参天,其</span>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具有典型的明清江南水乡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南街的街道宽三四米,长约千米,路面均以天然花岗岩条石铺砌,</span>街道两旁的店铺林立,白墙黑瓦雕花窗,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古南街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色,还引入了新的活态产业,如咖啡馆、读书空间等。</p> <p class="ql-block"> 最值得尊敬的是这里的匠人,传承了十几代人的手艺,一辈子兢兢业业做这一件事,在这里看到了陶的希望、也看到陶的未来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二厂</p><p class="ql-block"> 陶二厂位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前身为1980年成立的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近年来,丁蜀镇将其改造为集陶文化、艺术创作、时尚潮流于一体的特色文商旅街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陶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陶美术馆由国际著名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以当代陶艺术文化为主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陶土为主要材料,呈现窑变色彩效果 ,</span>不规则的设计,独具匠心的风格,起起伏伏的墙面,时而是柔软的弧线,时而是坚硬的直线,整个建筑是柔与刚、直角和圆弧的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