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巍巍耸立的华山西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69年的秋季到第二年的春季,地点是陕西省华阴县渭河滩的21军农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从西向东,贯穿整个陕西省中部平原,直到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被陕西人誉为“母亲河”。渭河平原滋养着全省64%的人口,汇集了全省65%的生产总值。渭河水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历史上,这里曾被誉为“天府之国”,如今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广袤的华阴农场耕地,一望无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文所写的华阴县渭河滩,曾经是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库区。按照最初的设计方案,库区面积很大,不仅要淹没潼关县的大片良田,而且一直要延伸到华阴县境内。为了给水库腾地方,把原来处在平原上的陇海铁路,整体向南边华山脚下的高处迁移,路基整整抬高了几十米。听到这个设计方案,有人戏语说:“将来坐在华阴火车站,就可以在水库里洗脚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铁路搬迁外 ,更大规模的工程是把居住在渭河两岸平原上的农村人口全部迁移出去。1956至1958年间,华阴县境内总共有84个村庄被搬迁,数万名农民有的被安置到咸阳地区的旬邑县,有的被安置到渭河北岸的朝邑县(朝邑县后被撤销,合并到大荔县),还有一些人甚至被安置到了外省。河滩上的全部住房被推倒,树木被砍伐,一切建筑设施均被夷为平地。放眼看去,华阴县北部的渭河滩上,早已没有了人烟,空荡荡,白茫茫,只见野草飞长,只有野兔出没。这里,正等待着被水库的大水淹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由于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宏伟计划最终搁浅,大片被腾空的河滩地也就闲置了下来。这块原本肥沃的良田,从五十年代后期起,一直被撂荒了整整十年,直到1968年,遵照伟大领袖“解放军也要学工学农”的号召,驻陕部队21军才看中了这块沃土,准备开发成部队农场。当我们1969年秋季来到这里时,农场建设已经初具规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1军农场包括总场和四个分场,从西到东一字排开,绵延二十余公里。我们被安排在三分场,是63师负责开垦的分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收割机在田间作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华阴农场的这批大学生,分别来自西北不同地区的农场和水库工地,有来自宁夏部队农场的,有来自周至县水库工地的,还有人来自遥远的甘肃玉门农场。我原来是在乾县羊毛湾水库劳动锻炼,69年秋天,上级决定把其中的二百人抽调到华阴农场。国庆节后的一天,我们从西安火车站登上火车,列车一路向东行驶,大家谁也不知道会把他们拉到何处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夜时分,火车停靠在一个很小的车站上,听说今晚就住在这里。驻地离车站不远,已经准备好了晚饭,记得当晚吃的是米饭。热腾腾的米饭扑鼻香,不限量,尽饱吃,估计今晚有人会因过食而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觉醒来,天早已大亮。天气晴好,视线极佳。从敞开的窗子望过去,只见一座陡峭的山峰,几乎是垂直的斜立在远方。山峰直插云霄,看起来是那么雄伟、挺拔、巍峨、壮观,心里不由得发出几声赞叹。忽然听到有人说,这不是华山西峰吗?闻听此言,这才恍然大悟,哦,我们这是来到了华山脚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分场的驻地,已经由前边的部队战士修建了几排营房。建房的材料是就地取材,以前住在这里的农民虽然迁走了,可是他们的宅基地并没有彻底清除,房屋地下的根基仍旧深埋在土里。战士们把土里埋着的砖块挖出来,就地垒墙,盖起了几排简易的住房。门和窗是两个空洞,洞口挂着草帘子权当门扇和窗扇。房顶铺着一层油毡,用几块砖头压住 。室内地上铺着的稻草就是睡觉的地铺。没有电,用墨水瓶装上煤油,安上一根棉线做的捻子,就成了一盏油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前的十余年时间里,华阴北部的这一大片渭河滩没有了人烟,又铲平了一切建筑物,渭河随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辽阔的河滩上自由奔驰。一旦发大水,河水会淹没整个河滩。所以,只要是想在这里种庄稼,首要任务是让渭河有一个固定河道,不然的话,什么庄稼都会被大水冲没。我们来到农场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筑河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从华岳庙远望华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回忆起那时的生活,脑海中浮现出的不是劳动场景,而是渭河滩上那片美妙的风光和华阴县的古风古韵,这里悠久的历史滋润出感人的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它们就像一幕幕电影片段,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离三分场不远的地方有一条从华山流下来的小河,后来知道它的名字叫长涧河。那时的长涧河水在河滩低洼处汇集,逐渐形成了一大片沼泽地。有一次,连长派我和另一位同学去华阴车站接人,我们想抄近路,就必须经过这片沼泽地。来到水边,看见停泊着一只小船,不过没有找到船桨,我们用一把铁锹和一根长竹竿,连划带撑地把船弄到了沼泽地的中央。这时,突然发现,手里拿着的三四米长的竹竿,竟然插不到水底,可知水已经很深,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两人立刻慌乱起来,再也不敢继续前行,只好又把小船划回到岸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是一次惊险的经历,却让我见识了沼泽地的真面目。沼泽地四周成片的芦苇长得十分茂密,远远望去就像一大片森林。水面上各种水草冒出了头,隐约可见草丛中的野鸭子在觅食。清澈见底的沼泽湖水中,一群群鱼儿在自由嬉戏。水面上是水鸟的乐园,水面下是鱼类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冬季,这片沼泽地又变成另外一番景象,北方飞来的各种候鸟纷纷在这里越冬。抬头远望,天空中不时可见一排排大雁从北方飞来,在沼泽地落脚;水面上栖息的各种水鸟,比秋季时数量又增加了不知多少倍。大雁和水鸟在这片沼泽地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水面上星罗棋布的水鸟,各色羽毛五彩纷呈,很是令人赏心悦目。不过,遗憾的是,鸟类虽多,我除了认识野鸭子外,其余的水鸟一个也叫不上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沼泽中捕捞的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连长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张大网,带着几个同学去沼泽地捕鱼。他们收获颇丰,半天时间就捞回来几大盆野鱼。我们几个人蹲在一口水井旁杀鱼洗鱼。这口水井也是过去村民们遗留的老井,把井里的淤泥掏干净后,又恢复了它原来的样子,井水清澈甘甜,是我们饮用水的唯一来源。在别人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刮鱼鳞、掏鱼肚、挖鱼鳃,以前从未杀过生,刚开始时对着活鱼还下不去手呢。这次经历记忆格外深刻。还有人打下来一只大雁,也成了我们的盘中佳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吃的来,农场比水库要丰富多了。在水库时,虽然每月有四十五斤的粮食定量,却总感觉吃不饱,原因是只有主食,几乎没有蔬菜,每月半斤肉无法提供足够的营养。来到华阴农场,情况就大大改观了,除了上边说的有鱼吃之外,自己养的猪,随时杀了吃肉,也算是过了一把嘴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初到营地时,就看见营房前的场院上堆放着秋季收获的一堆堆没有脱粒的玉米棒。玉米堆上没有任何遮盖,任由雨水浇淋,有不少已经发黑霉变,看着实在有点可惜。连里买来几只猪仔,有现成的粮食喂猪,不愁猪长不大。炊事班也把每天的剩饭剩菜都喂给了猪仔。食物充足,这几只猪仔长得飞快,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已经可以屠宰吃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第一次看杀猪的情景,也很有意思。连里有一位同学名叫阴俊兴,他长得高大魁梧,胆大力气也大。他虽然也没杀过猪,不过他有胆量下手。记得杀猪那天,几个力气大的同学拼尽全力把猪按倒在地上,只见阴俊兴手里拿着一把杀猪刀,照着猪脖子凶狠地捅进去。第一刀下去,猪没杀死,猪血却贱了他一身。原来是他不懂杀猪的诀窍,刀子没有捅到心脏,猪没有杀死,血也没有流干净。他最后又捅了多刀,这只猪终于死在了他的刀下。后来几次再让他杀猪,他已经是轻车熟路,没有失手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气势宏伟的华岳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起华阴县的人文历史,却是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名为“阴晋邑”,韩、赵、魏三分晋国后,阴晋邑属魏国。秦惠文王六年,魏国把阴晋邑献给秦国。汉高帝八年(前199年)因该地地处华山之北,故更名为华阴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在华阴县时,老县城的部分城墙和一座东门还保留着。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智取华山”,画面上华阴古城门还清晰可见。当我有机会进入华阴老县城时,看到街道两旁的房屋还保持着古色古香的风貌,漫步在石板铺就的路面上,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某个朝代的县衙前。记得古城里有一家小饭馆,它卖的菜包子很有特色,馅是用粉条、豆腐和韭菜做的,包子的味道至今残留在口中,特别是那股浓浓的生姜味儿,令人回味无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估计在很久以前,华阴县的繁华街区已经不在县城,而是迁移到了华岳庙一带。华岳庙位于老县城东边,距离老县城大约有二三里路,新的商业区是围绕着华岳庙发展起来的岳庙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的华岳庙一度赫赫有名,有好几位皇帝曾经在庙里祭拜华岳大帝。在中国的五岳中,华山被称作“西岳”</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华岳庙又被称作“西岳庙”,当地人就叫它“岳庙”。西岳庙与泰山的东岳庙齐名。我很想去华岳庙瞻仰它的雄姿和风采,不过当我去的时候,庙宇成了部队驻地,不准外人进入,就此留下深深的遗憾。直到五十年后的2019年,我才第一次进入华岳庙,它的形制、建筑和宏大的规模,深深震撼了我,与东岳庙相比毫不逊色,二者无高下之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岳庙山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庙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华岳庙有关的故事传说更是为这座古庙宇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哀婉的意味。“劈山救母”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唐代书生刘彦昌赴京赶考,途径华岳庙,他在华岳庙墙壁上留下一首诗以寄托自己的情怀。华岳庙的主人是三圣母,她十分欣赏刘彦昌的才气,当刘彦昌返回时,她与刘相见相爱,结为连理,生下娇儿小沉香。三圣母因违反天庭条规,私自嫁予凡人,惹怒了天庭,被压在华山下。小沉香长大后,与舅舅二郎神大战,使用神器宝莲灯,最终得以劈开华山,救出了母亲。我们一同劳动锻炼的一位同学还会演唱这段秦腔戏,记得有一句唱词是:“刘彦昌哭得两泪汪汪,怀抱娇儿小沉香。”故事感人,唱腔更是婉转动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十年代末的岳庙街商铺林立,售卖各种货物的摊位摆满街道两旁。行人摩肩接踵,商业气息浓郁,市面很繁华。不过,当我2019年再去时,华岳庙周边已经没有了店铺,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华岳庙作为主角,早已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岳庙街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9年的冬天我们是在县城的体育场度过的。冬季里天气严寒,不适宜户外劳动,这段时间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借住在体育场的方便,同学们举办了几场篮球、足球比赛。文艺宣传队表演了几场节目,记得有一个演唱节目叫“老两口学毛选”,唱词中有几句我还记得很清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 老头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哎老婆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哎你看咱们学哪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老婆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哎老头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男:哎我看咱就学这篇,你看沾不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女:我看就学这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当年全国流行得比较广的一个节目,现在看来内容粗俗,艺术水平也很低,不过它很适合那时的政治宣传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冬季,天气十分严寒,我们被派到农村宣讲“三诉三查”运动的意义。住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冰冷房屋里,早上用从水井里刚刚打出的冷水洗脸。在农民家里吃派饭时发现,当地农村生活水平很低,每顿饭的菜品,就只有一小碟腌蒜苔,还有一小碟盐和一小碟辣椒。有一次随社员参加劳动,任务是去沼泽地割芦苇。这时的沼泽地已经结上了厚厚的冰,足以支撑一个人的体重。冰面上的芦苇早已干枯,只需用铁锹贴着冰面铲过去,枯干的芦苇就会顺势倒下,一点不费力气。这种感觉至今回忆起来仍然觉得很神奇。芦苇是农民冬季不可或缺的烧炕用的好燃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岳庙建筑巍峨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的春天早早地来了。走在老县城到华岳庙那段二三里长的土路上,只见路旁那两行柳树已经冒出了嫩芽,树枝上那一片淡绿色煞是好看,透着浓浓的春意。河滩上没有树木遮挡,和煦的春风毫无阻碍地从渭河入黄河的河口那里一直吹了过来。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麦苗已经开始拔节,油菜花也竞相绽放,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黄色的油菜花与绿色的麦苗构成一副极为动人的春天画卷。在浓浓的春意里,我们在麦田里撒着化肥,徜徉在花海与麦田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至今还留在心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天晚上八点钟,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节目是农场雷打不动的一项必修课。有一天晚上,大家集中坐在一间比较大的宿舍里,专注地聆听着来自中央的声音。突然,一件奇异的事发生了,头上方的屋顶不翼而飞,大家顿时被晾在了夜空下,只见天空的星星在闪烁。这种怪怪的感觉是从未经历过的,一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当脑子反应过来以后,才明白原来是大风掀翻了屋顶那层薄薄的油毡。广播是听不成了,大家走出宿舍,只见被吹翻的油毡远远地抛在十米开外,就像一堆废物垃圾,丑陋肮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华岳庙角楼不输于北京紫禁城角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春风不断,好消息也接踵而来。这段时间里有好几位同学都从不同渠道打听到了有关我们二次分配的消息。毕业后劳动锻炼至今,我们只是闷头干体力活儿,对于未来,每个人心里都很迷茫。就在屋顶被风掀翻后不久,分配方案果真下来了。接下来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忙着整理行装,准备告别这块沃土,奔向各自新的工作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脑子中的记忆定格在1970年4月下旬。春光明媚,麦苗依旧绿,菜花仍然黄,这个画面永远印在了脑海中。时至今日,我离开华阴农场已经有五十四年之久,可是,在华阴农场生活的那一幅幅画面却还会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b>华阴农场,一个值得永久记念的地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