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往事(二)天马 ‍(2025年1月9日)

天马

<p class="ql-block"><b>  “过小年”——开始感受到年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 小年也是年,尤其是过去的农村,都把小年很当回事儿。小的时候,不知道小年是咋回事儿,自己还琢磨,有个大年就行了呗,怎么还来个小年?不管怎么说,有年就好,有年就有热闹,就能让平淡的生活涌起一波涟漪。</p><p class="ql-block"> 后来,历史的书读得多了,才从资料中了解到,相传,小年的由来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元璋年轻时家境贫寒,经常缺衣少食。有一年春节,他看到别人家都买肉过年,而自己却连肉都买不起。他尝试赊账买肉,但遭到拒绝。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可怜可怜真可怜,</p><p class="ql-block"> 他人有年我无年。</p><p class="ql-block"> 赊个猪头要现钱,</p><p class="ql-block"> 他日我若当皇上,</p><p class="ql-block"> 老子要过两个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朱元璋成功登基,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有一年快过年时,他突然想起了当年写下的那首诗。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他下令从腊月二十三(当时已经是腊月二十二)再过一次年,这就是小年的由来。由于消息传达不及时,北方收到圣旨时是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迟了一天,因此,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则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从此才懂得了,能多过上个小年,还得感谢这位朱皇帝。</p> <p class="ql-block">  小年虽然没有大年那样“隆重”,那样热闹,不过按着习俗说,讲究也还是不少。</p><p class="ql-block"> 最隆重的当属祭灶王: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小年这天,民间会祭灶,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食品等,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小孩子中间也流传着顺口溜:“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灶王爷”为什么“本姓张”,我倒是没有作过考究,不过,过去在职的时候,听吉大党委副书记邴正先生讲过一次有关“本姓张”的事情。他说:“历史上对姓什么,本来是很随意的,为什么姓张的比例最高,达到总人口的11%呢?很多人说:“灶王爷,本姓张,所以我就姓张吧。”姓张的所以多,应该就是从这里来的。</p><p class="ql-block"> 过小年,祭灶王,我家跟大多说人家也差不多,每年都是很当回事儿的。那个时候,孩子们都小,祭灶王这样“隆重”的事情,主要由父亲作“主持”。腊月二十三前,要到街里把新的“灶王爷”买来,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再把贴在灶房上方的旧“灶子爷”请下来,加上几张烧纸,把旧“灶王爷”烧掉,然后把新的“灶子爷”贴上去。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嘴里还要不停地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吉祥话。我是个“好事儿”的孩子,对农村这类习俗,特感兴趣,也特乐于参和,每年父亲祭灶王的时候,我一方面是负责给父亲“打下手”,提前用高梁秸扎好“高头大马”,以供父亲在祭灶王的时候一起烧掉。按照民间的说法,这样才能体现“灶王爷”骑着马、挎着枪那种威武、气派。另一方面,就是给父亲当观众、助威风。因为我比较“好信儿”,每年都站到锅台上,祥细阅读“灶王爷”上所记载的内容。这里边的内容每年都有所不同,它除了告诉人们当年的“财神”在什么方向,还会指点人们这一年都该注意些什么,怎样做才能够“逢凶化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因为“祭灶王”是过小年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年景好的时候,家里还要包点饺子,即使不够全家人吃个饱,每人吃上几个,也算是象征性的“点到为止”吧。</p><p class="ql-block"> 除了“祭灶王”这件大事之外,过小年要做的事情还有扫房子、贴窗花,买年货等等。那个年代,农村家家都是几间破房子,“破房子、漏锅、病老婆”成了很多人家的“三大愁”,即使是准备过年需要搞一下卫生,“扫房子”的事情也是可想而知。不管怎么说,过小年那一天,不管房子怎么破,总还是要打扫一下的。人们想的是扫去房上的灰尘,也就扫走了往日的晦气,迎接来日的转运和曙光。</p><p class="ql-block"> “贴窗花”,则要看年景和心情,母亲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过日子也蛮有兴致。日子过得有所抬头,母亲心情好了,就会叠上一堆窗花,领着姐姐妹妹们,把家里所有的窗户、门上的玻璃都贴上窗花,以助节日的气氛,也让家里的面貌有所改观。那个年代,因为“兜儿里比脸都干净”,办年货就只能是简单从事,量体裁衣了,一般的说,也就是到街里“供销社”打上一两斤散装的酱油醋。宽裕一点,买几斤带鱼,再买上斤八两的“灶糖”,逗孩子们一乐。因为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必须是打上几斤“煤油”,年景好的时候,再买几根腊烛,当时好听的名字叫“大金对”、“小金对”。这样,就能让全家人亮亮堂堂过大年了。不管是穷也好,富也罢,总之,那年头过小年,有着很多的“仪式”,有着很多的快乐。只可惜,后来进了城,过小年的事情也就没有了。直到现在,问年轻人,连小年是怎么回事儿都说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过小年,对我来说,则有着永远忘不掉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