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大同今古》(2024.6)发表《大同民间习俗掇拾》

原创/老大同忆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往事漫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同民间习俗掇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印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瞭街”和“串门子”</span></p><p class="ql-block"> 旧时大同人 “瞭街”本不是好事,这是指一些不正当妇女站在街门外盼情人,等情夫的行为。可在老大同人中习以为常,是不以为然的行动了。妇女们梳了头,洗了脸,打扫完家,吃了饭,没事儿了,便三三、两两到街大门外或靠在大门两旁,或坐在门台儿上、墙阶上,房前屋后隔壁邻右闲暇无事的老人们也来凑红火,拉闲“寡”,东家长,西家短,你家孩子这了,我家孩子那啦,李婶儿和媳妇“拌嘴”哩,王叔和儿子打架哩,东拉西扯,这个一言,那个一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没工作、没做的的闲人、老汉们,集中在某个商店、字号一旁的圪台上,或行人多,摊贩、小商汇集的地方,当然小街、小巷也有,夏天寻阴凉处或一早一晚;冬天找个“阳坡湾”(太阳照射的地方),坐成堆儿,一伙一排的,说长道短,谈古论今,说三国,道西游;同时欣赏东走西串南来北往的男女老少,看着人家花红柳绿、奇装异服的,推车、担担儿、叫买叫卖的;或能看到突然发生、莫名其妙的事故,万变千化的冲突、吵闹、谩骂、打架等等矛盾,种种怪现象。这些人一坐就是半天,不到吃饭的时候不走。</p><p class="ql-block"> 这瞭街的习惯至今老大同人还如此,这可能是人生心理作用的自然表现。</p><p class="ql-block">  “串门子”在旧社会也不是件好事,是闲游浪荡的人串门子找情妇和到情妇家欢聚的意思。好人家的子女,女的应“大门不出,二门不入(迈)”,就在家里做活,学针线等,所以那时称姑娘叫“闺女”或“闺秀”,姑娘到婆家更是一时不敢离去。男的有事出去,做完回来,应“务正”走正道,不敢胡作非为,不出事故,不惹是非,“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p><p class="ql-block">  后来,串门子是指邻里朋友之间互通有无,越走越近的表现形式,再无恶意,而是传递感情,传达信息的意思,也有是闲聊,问长问短等。</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同人仍有串门子的习惯,这种习俗往往在老城的居民中常有,一些居住在楼房的人们已逐渐消失殆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住地方”和学手艺</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一带人们常说:“小子们不吃十年闲”,意思是男孩们一到十来岁就能开始学徒了,即“挣出嘴来”,有饭吃了,学成了还要挣钱哩。当时,无论学什么手艺,都是“三年学徒,三年谢师”,六年后才能挣钱,或是自己“耍手艺”。 </p><p class="ql-block"> 若是“住地方”就是到了铺子或大字号里,也得六年后(当然有学得快的那是个别现象),才能挣钱或“顶生意”,或是单干。“住地方” (需要人保或铺保,即有身份的人写保书或签字画押或开铺子的掌柜担保) 就是把孩子送到某个店铺或作坊里,学习里边应做的营生,店铺或作坊、厂里的工种:掌柜的、账房里先生及等等的其他工人。比如:银号、钱铺、洋货庄、布铺、绸缎庄、棉布庄、饭铺、茶馆、粮店、面铺、水果铺、干鲜店、杂货铺、山货铺(卖叉、耙、扫帚等)、油坊、糖坊、豆腐房、肉铺、饼铺、点心铺、书店、画铺、药铺、箩铺、碗铺、鞋铺(做新修旧)等。</p><p class="ql-block"> 学手艺有以下许多行当,如泥匠、木匠、画匠、油匠、裱糊匠、花匠、纸匠、纸宅匠、轿房(内包抬材打墓的,所以也叫“杠房”)、铜匠、银匠(首饰匠)、小炉壶(糊)皮匠、铧炉(铸铁)铁匠、串铃匠、烧窑的、拓砖的、捏(揎)瓦盆的、烧瓷盆的(含碗盘)、修唱机、音匣、钟表匠、帽匠、鞋匠、纺织匠、绳匠、皮匠(内包皮箱、皮兜、鞭稍、绳线、搭腰等)、皮毛匠、攒筲匠(箍水筒、木盆的)、做犁耙扁担的、编筐子的、石匠(凿磨杵碾子的、雕碑刻字的)等。</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男孩子们学手艺、找营生要按社会环境和父母的情况,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走什么路子,该选择哪种行当。</p><p class="ql-block"> 学徒的头一年,一去了先洒扫应对、烧茶递水,以后担水、做饭,拾掇作坊,整理货架。两年头上,老师傅做营生的时候,自己在师傅跟前,给取个这,递个那(工具等),同时细心观察注意,看师傅怎么做某件东西,寻作法找窍门,自己用废料试做,但小心谨慎,不能弄坏师傅的工具。再者,如果作坊不忙了,到师傅家里照料照料,看有什么活需要帮帮师娘做做,徒弟殷勤点,师傅就多教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和心领神会,就进步得快。在进入学徒的第三年,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这一门技术了。在加工正式活的时候,若遇到关键问题,细致的营生,活难,就请师傅指点上做,或请师傅给做,这样一点一滴的就经验丰富了,技术提高了。在这三年里,就是做出合格的成品,也是归师傅所有;三年学徒满了,或还在师傅这里,或回自己家,其劳动和成品就归自己所有了。就这,也别忘了常到师傅家去领教和帮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齐”炭和拜“窑神”</span></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一年四大节之一,在农历十一月内。冬至这天,老大同人家家户户都要买肉包饺子,祀祖先,亲友拜贺,略同过年,并有“冬至不吃肉,冻烂脚趾头”的民谚。而且这天,户家还要请女婿,女婿要拜丈人,俗称“拜冬”。过冬至和过大年、中秋节一样,过门媳妇一定要回婆家团聚。</p><p class="ql-block"> 大同人过冬至,早饭是粉汤大饼,午餐是三盘菜肴和饺子。这天下午,小孩子们结伙向庭院各户“齐”(大同话,收集之意)炭,待晚间入夜时分,在本街为大家拢起“旺火”,故冬至又称“二大年”。</p><p class="ql-block"> 在矿区,各窑口热闹非凡,矿工们对此日特别重视,好吃好喝,宴请宾客,还要供奉叩拜“窑神”,以保平安。冬至在大同亦称亚岁或小年,传说是矿工保护神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这天也是各煤窑最隆重的节日,均歇窑三日。《民国志稿》载:“冬至各煤窑歇工,谓之歇窑,凡三日,酒肴宴乐,交相拜贺,故有新冬就年,窑伙拜年之谚语”。是日,窑神庙里灯火辉煌、香烟袅袅,窑主、人伙柜、先生和搂炭大师傅次第拈香叩拜,窑工轮流在窑神前顶礼叩拜,祈求窑神爷保佑自己平安无恙。天黑后,点燃旺火,各种玩意儿(社火)入场竞技,鼓匠、戏班对台开演。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祭窑神已不再进行,但过节气氛仍然很浓。</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过去各私塾还有祭孔敬先生的仪式,师生于书房聚餐。商行布户在这一天也要祀财神,且仪式颇盛。而且,过去在冬至前三日,大同地区就有小孩成群结队,喊着“新冬就年,窑伙拜年”的齐炭声,沿门挨户要块大炭,并将所齐之炭集在各街的五道庙里,冬至这天将三天所集之炭,在五道庙前垒一个大旺火,上供、敬牲,有的街还请鼓手吹打,一派节日景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吃“腊八粥”和打“腊八人儿”</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人的腊八粥又叫“红粥”,主要是用红枣、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黄米、高粱米、花生米这八种混合,以及黑糖(即红糖)在一起做的一种粥,这种粥呈固体状,颜色鲜红,香甜可口。而且腊八这天习俗必须在太阳出来前吃“红粥”,传说否则就会得红眼病。</p><p class="ql-block"> 做“红粥”的水也是有讲究的,须用初七刨回来的干净“冰消水”。大同人这天午间吃黄糕,祝全家大小飞黄腾达,指日高升。这天宜“斋戒”,传说为纪念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 大同灵丘、繁峙一带有个打“腊八人儿”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有个红眼绿鼻子的妖怪,要人们每年在腊月初八这天给他送一个孩子吞食,这一年轮到了一个叫石敢当的人,他家只有一个七岁的女儿,爱如掌上明珠,咋也舍不得把女儿给妖怪。初七半夜,石敢当拿着大斧找到妖怪打斗开了,从村里打到村外,最后打到河上。河上结着厚厚的冰,妖怪被冰滑倒,石敢当上前杀了妖怪。从那以后,人们念念不忘石敢当整治妖怪的功劳,每逢腊月初七就到河里打几块冰凌,拿回家供在门口,称作“腊八人儿”。</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初七,小伙伴们都嚷嚷着打“腊八人儿”。当时,不论在灵丘各村,还是繁峙砂河镇的泉沟、西坝,以及回神堂堡乡的鱼暖、骆驼村,打“腊八人儿”习俗成风。小伙伴们一吃完午饭,便拿上冰车、斧子、箩筐,相跟着一起打“腊八人儿”去。</p><p class="ql-block"> 到了河面,在冰上先滑着玩一会儿,然后凿几块冰,从中选出最好的冰块开始打“腊八人儿”,大大小小的“腊八人儿”打好后,抬的抬,提的提,背的背,一趟一趟往家送。按习俗,打回的“腊八人儿”一少部分放在水瓮里做“腊八粥”,其余的供在大门口、家门口、树上、猪圈、羊圈、鸡窝等家禽家畜圈舍门口。大门口的那两块和家门口的那两块很多人还用斧子、刀子刻成人的形状,还有个别有兴、技的人,用毛笔蘸上颜料给这些“腊八人儿”画上几笔,使它们更加形象逼真。到了腊八的早晨,还要在“腊八人儿”的上面供上“红粥”。</p><p class="ql-block"> 如今,腊八粥还继续吃着,可打“腊八人儿”这一习俗,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土方和医疗</span></p><p class="ql-block"> 过去,大同人缺医少药,人们的生活条件又不好,普通人家有病患多采取土法医治,他们凭着祖先的才智与聪明传承下的民间疗法,掌握了与疾病进行斗争的武器。</p><p class="ql-block"> (一)望、闻、问、切</p><p class="ql-block"> 说到望、闻、问、切,大家都知道是中医的诊断方法,是医生收集和了解病人体征的手段。其实,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从民间经验总结出来的。就是现在,民间对疾病诊断,尽管不是医生,也知道一些望、闻、问、切的知识和方法。比如,小孩是否有病,有经验的老人用手摸摸孩子脑门、手、胸口、脸蛋,就知道是否发烧,有的看看舌头,闻闻气味,摸摸脉搏,看看嘴唇,就能判断个大概。大同民间有“男怕穿靴,女怕戴帽”的谚语,是说如果看到男性病人脚肿如穿靴,女性病人头肿如戴帽,那就很危险,病者往往要亡命的。这种望、闻、问、切的方法也用于对牲畜的诊断,当然有所不同,如诊脉,马在胸颈部,牛在尾根部,有经验的农民一摸,就大体能知道是否有病。</p><p class="ql-block"> (二)针刺与推拿</p><p class="ql-block"> 所谓针刺,即针刺放血,大同民间称“扎霍乱子”,其法普遍流行于有老人的家庭,家中如有人发烧发热,感冒、着凉,大同人称“冷阴霍乱子”,若受热感冒,则叫“热接霍乱子”,有经验的老人就会用缝衣服的小细针在病人的手指甲两侧(少商等穴)点刺一下,十指均扎每指两针,扎时先刷手臂,掬血而扎,挤出一点黑血(如无病,血则鲜红;有时血稀而流,叫“血害了”),病情很快就会好转。往往小孩被扎(一般只扎大拇指、食指、小拇指)后,遗留习俗是把指血抹在扫炕扫帚的把上,把它放在家门道口,意即让风把病吹走,以求小孩儿早日痊愈。如果是头疼,则在两眉中间(印堂穴)点刺一下,亦可解轻。</p><p class="ql-block"> 推拿是大同民间广泛采用的土疗之法,很多老大同人都知晓。如揉太阳穴止头痛,掐印堂穴祛风邪,指甲掐人中通鼻息等,若心口烧痛难耐是“攻心霍乱子”或“交肠瘾痧”,则须手蘸水打腿弯子,非常疼,病人疼得连哭带叫,并满炕打滚,一阵病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三)刮痧与拔火罐</p><p class="ql-block"> 刮痧也是大同民间流行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适用于夏秋间因中暑或感秽浊而见的头眩、胸闷、恶心、肢麻、吐泻等症。其方法多是用光边瓷器(或光边铜线等)蘸香油等轻刮颈项、胸背、肋间等处,刮至皮脸呈红黑色为度。如上述的“霍乱子”,还可用蘸水刮或揪“后燕窝儿”(即颈扣处),最好的作法是用木梳蘸水刮脊背,刮红、刮黑紫,甚至刮出“燎泡”(即洇血泡)。胸脯憋痛叫“脯子憋”,也是刮前胸。</p><p class="ql-block"> 拔火罐,又称“打火罐”“合罐”“吸筒”,也是大同民间流行的一种简易疗法。找一大小适中的小罐或玻璃瓶,点燃棉球或纸片,有时就是燃烧着的火柴梗,扔到罐中,再扣放到患者施治的部位,利用热气排出罐中空气而形成的负压,罐就能紧紧地吸附在皮肤上,将秽浊之气吸(拔)出,主要用于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腹痛、哮喘等症,与针刺配合施治,效果更佳。如头痛,针刺后,在鬓角或眉头上“打火罐”就比单独一种疗法见效快。</p><p class="ql-block"> 土方医疗,见证着老大同的生活沧桑和生存历练,透视着智慧的老大同人不怕贫穷、与不良生息条件抗争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变息日和“穿铜钱”</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旧时的银号、钱庄为了增加业务,他们多数制定了“四月限”,即4个月一次变息,到时钱庄根据市面货币政策涨贬幅度,决定存款利息多少,储户也可根据利息变动决定是否存取。</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每次变息日,钱庄还在店铺门口搞一些小宣传活动,其中“穿铜钱”就很有趣。曾经在大同鼓楼西街“福增祥”钱庄门前的空地上,就招集过参加穿铜钱比赛的顾客,比赛者各执一根很细很细的羊皮绳,面前八仙桌上依次堆放数量为一百、二百、三百和五百的4堆铜钱。准备就绪后,一声令下,参加比赛的俩人同时用羊皮绳穿铜钱,从一百枚那一堆开始,4堆铜钱全部穿完者得胜,为满贯。钱庄掌柜认为变息开市大吉,赏满贯者铜钱几十枚、一块熏肉、一壶酒,围观者叫好,参与者尽兴,当时钱庄门前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摆扮和家物</span></p><p class="ql-block"> 大同人的家物摆扮是很出名的,很早就有:“全国到处走,唯独大同家具好”的俗语。</p><p class="ql-block"> 我们假设是住上堂屋三间的一户人家,房(屋)内家物摆扮一般如下:</p><p class="ql-block"> 堂屋——正面是佛龛,上面供奉佛仙神圣,或多或少或专一,看个人崇拜信奉的是那位,各有所敬;下面供养的是本家祖先,三辈至五辈不等。有钱的各祖先(及其夫人)都是刻制油画的一尺多高的小佛龛,里边有的塑像,书出他们的姓名、官爵。</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是木制牌位,没钱的用纸粘成“封筒”,是七、八寸高的扁方纸筒,也叫“亡疏”(或写作“亡树”)。若再省事省钱,那就是一张大纸,上画三至五排小一点牌位形,写法亦如上例,人们叫“亡脉”(殁或码)。牌位前边皆供养上吃、享的东西。周年上、清明上、十月初一上、大年三十夜请神,请祖宗开始,至少也得到正月十六,吃饭前总先摆供祭典祖宗。佛龛前摆“印柜”,做官(宦)的如掌印(玺)的,就在这“印柜”上放,印柜是两旁开门儿,正面油画成桌围形。有设有印鉴,在印柜上总要摆“供赞”。供器一般是白铁制作的一套:中放带耳方形四腿儿香炉,两旁摆圆形的香筒,再两旁摆一对蜡托,都是一尺多高,擦得亮亮的,看去真谱气。若是办事大摆供,放不下供品,前边还要放张半八仙(桌),白事挂白围,喜庆事挂红围。供桌前靠山墙一边一个“开门柜”,空出家门到隔(jia)扇,一边一个“躺柜”,如有读书人,西面就不摆躺(堂)柜,而放“几案”,写字时用,上有文房四宝及书画。再者,若未另设厨房,躺柜前还要放水缸、菜瓮、米坛、面坛等;躺柜上头有“搁板”或“碗架”。</p><p class="ql-block"> 这三间房内家物摆法不同,色调也各异:堂屋的家物一般是“抹灰”、“砂平”,上红漆油。</p><p class="ql-block">  西上房——正面有的人家摆一对“折半儿洋箱”,还有人是摆“连二躺柜”,墙上挂“中堂”全副,两旁“挂镜儿”。中堂前头摆带玻璃罩的大座钟,两旁摆“帽架”(木制的)、“帽筒”,再两旁带盖的茶叶罐儿,帽筒茶叶罐儿,都是细瓷的,一般是青底子蓝花。现在老大同人家还可以见到。有钱的正面摆的是“扁(板)箱”、“大柜”——全套是大柜两个、大扁箱三个,其跨度都是八九尺,小扁箱每个长约尺八,高约尺三;大柜前“坐箱”各一,中间一扇二尺多高的小“隐屏”。</p><p class="ql-block"> 大柜是双开门儿里头上隔板带抽屉,下隔板是活的。大柜、扁箱,连坐箱上都有相称圆、大、鼓而宝(饱)的(黄)铜“饰件”,擦得白儿亮时可以照人。三个小扁箱四个空隙处,外两边放“帽盒”,中间两“壑廊”摆两个火锅,当然也常擦拭得镗亮。大柜前靠西山墙,放一黑油亮黑油亮的大坛,这就挨着风箱(大同人叫“风匣”)和“锅头”(或称“锅台”)了。大同人的“灶火”一般都是靠外是“风匣灶”,为做饭,火大小由手,又省炭,可以烧“煤子”,也可烧“料炭”;挨坑的叫“闷灶”,也叫“二灶儿”。炕上靠在山墙放“铺柜子”,上头面朝外叠放铺盖、褥子、毯子等;若是被褥不够漂亮的话,那就用花布、花单子苫住,要叠得方棱四角的,大同人很讲究这叠盖物,并且也是“拿手功夫”。家里若有念书人,炕头那边放坑几案好写字;当坑放一只八仙(桌)吃饭时用。大柜东前头摆一茶几子,上头能摆放好多其他的东西。这一房家物都是“榆木面”靠木油,色深黄,都措抹得亮亮的。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哪家,不管是哪间房,窗台、炕沿、锅台沿都是红漆油的,“炕箱子”、“锅头帮子”都是黑墨涂染或黑油油漆的,这没有例外,也是大同人居家布置最有特色的一点。</p><p class="ql-block">  东上房——东房内的家物一律是紫檀木色的西式器具。正面摆西式空花立柜,或一个或一对,靠西山墙摆西式梳妆台,中为鹅蛋形的圆镜,两边抽屉,上立法式的竖亭,玲珑精致,凡起棱几中间的平面心儿和西式立柜一样,都是装的水银玻璃,讲究得很,好看得很。立柜旁东墙角放一木制衣架,靠东山墙摆一个写字台,或单墩或双墩,当然要有椅子了。这间房大同人叫“闲房”,意思就是为招待客人的房,所以只有一个小“春灶”,或在“炕箱子”中辟一个“观音灶”;可以在当地修开一个既暖炕又暖地的“地灶”,炕东边摆一西式铺柜子,上带花长“阁子”,炕西头摆一对带架的“皮箱”,当炕(炕中间)摆带盖带镜儿的梳妆桌,也能写字,也能吃饭。</p><p class="ql-block"> 堂屋幔子内,供佛之地及两上房之地都要“油措地”,常用“油麻团”擦,那么进家就得脱鞋踏草片(前半个是油地,后半个是砖地,油地上放三五个草片)。</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mj1iaz" target="_blank">205.《大同今古》(2024.5)发表《大同绸缎老店“慎利恒”的往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