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我的人生第一份工作时的老领导、现年已九十三岁的黄岩离休老干部潘祖礼先生托人把他新写成的回忆录《扎根黄岩一甲子》赠给我,我很感动,又很欣慰。感动的是,潘主任还记得我四十年前向他报到的毛头小伙子,如此郑重其事地在书的扉页让给我题签。欣慰的是潘主任如此高年还这么健康,这么有激情。写回忆录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大工程,好多人心向往之,但又仰之若高山而不敢攀登,结果总是望而却步的人比较多。潘主任却如愿完成了这一人生大工程,作为他曾经的老部下,我又怎能不感到欣慰并为之庆贺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好像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这些日子里,我也正在回顾和想念我的老同事和老领导们。刚过去的2024年,正是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四十周年,我是1984年的8月份正式到黄岩县政府办公室报到的。在2024年8月28日,我写了一篇《四十年前,我的第一份工作》(下面就简称《四十年前》),就写了整四十年前我到黄岩县府办向潘主任报到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老文书介绍说他姓陈,名中秋,他让我就叫他老陈。老陈随即放下手头的工作,把我引到一位我当时看来也比较老(因为满头白发)、其实他当时还只有五十来岁的、正在盛壮之年的潘主任——主任姓潘,也是老陈告诉我的——的办公室。潘主任正式告知了我的工作是给徐副县长当秘书,现在徐副县长的秘书暂时由老严充任,就等着你来接班了。潘主任还勉励我几句。</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与潘主任见的第一面。读过潘主任的回忆录,我才知道,潘主任也是当年当月被正式任命为黄岩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在此之前的一年多,他是黄岩县政府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主任空缺)。而这一年的春天,黄岩县召开人代会,黄岩县人民政府换届,新上任的县长、副县长平均年龄只有四十多岁,最年轻的一位副县长只有三十二岁。而潘主任当时已经五十一岁,比县政府所有首长都要年长,也正因此,他感到被组织信任委以重任的责任感:“我只有加倍努力,谦虚精神,勤奋工作,才能不辜负组织上对我的关怀和期望。”</p><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到以潘主任为首的县府办工作团队的。潘主任在回忆录中也提到了我们这个新组建的办公室团队,他说,当时的行政机构比较精干,整个县政府办公室,连正副主任在内,也只有十来个人,包括科长、秘书、文书、打字员、服务员等。我在想,潘主任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说不定心上也飘过我这个年轻人青涩的身影呢。而我的《整四十年前》一文,则一一回顾了当年办公室里的每一个人,从潘主任开始到每一位秘书同事,再到文印打字员和工勤人员,刚好可以给潘主任的回忆作人物详注。</p><p class="ql-block">潘主任自然是我们办公室的灵魂人物,当家主事,很不容易,他在回顾这段生涯时说:“作为办公室主任,我往往是白天开会办事,督查协调,晚上批阅文件,整理材料。星期天也常常加班,白+黑,6+1,连轴转。”但我在县府办这三年半,同潘主任的直接接触并不多,因为日常我都跟着我的首长——县政府的一位副县长活动,或者开会或者下乡调研,或者受指派单独去执行任务。就是在办公室,我为首长起草讲话稿,写成之后或者请我们秘书科长老王,最高请办公室的分管副主任(也姓王)审查过就可以了。潘主任的工作很忙,白天不太能在办公室见得到他。他要配合县长协调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关系,所以我对潘主任的了解其实非常有限。</p> <p class="ql-block">听办公室的秘书大哥们说,潘主任是解放前的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在策反国民党军警起义、实现黄岩的和平解放中发挥了作用。我在肃然起敬的同时,一直以为潘主任是黄岩中学的学生,但回忆录纠正了我的印象。他是临海括苍山北麓古镇张家渡人,抗战胜利后,他举家迁到椒江口的海门,当时台州中学也刚从离张家渡只有七八里地的显恩寺迁回海门老校址,他就入读台州中学。台州中学是台州的名校,潘主任的同学中,有后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和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尉健行(回忆录中有两张潘主任分别与两位老同学的合影照)。据潘主任回忆,他是1949年的2月14日这天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到了五月初,大军南下,浙江全境解放在即,当时的地下党组织确定了争取国民党军警起义的目标,五月初的某一天,“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中共椒南工委委员徐德同志,带我一起步行三十多里,到了黄岩城里天长街东侧双桂巷靠近黄岩中学的一户人家,主人名叫卢英逊,四十多岁。徐德同志同他商量策动国民党有关人员起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很清晰的记录。参与黄岩和平解放的国共双方人员,现在绝大多数都已故去,潘主任是在世能说得清楚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可能是唯一的健在者了。</p> <p class="ql-block">潘主任是1956年从海门来到黄岩县城工作的。这一年的三月,他从海门区委工业手工业科调入黄岩县委工业交通部工作。从此他就在黄岩城区落地生根,他的《扎根黄岩一甲子》也源于这一年。从此他不仅从临海人变成了黄岩人,还奠定了他一辈子从事经济管理和文字工作的基础。由于县委工业交通部没有秘书,而他在部内同事中文化程度较高,所以他兼任了部内的文字工作。除了经常随部长一起到科局了解情况,下基层调查研究,督促检查,有时也单独下厂之外,他还为部里起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示报告、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等。“那时没有打字机,更没有电脑,文件起草、领导审阅签批后就靠自己刻蜡纸油印。一些会议通知之类的简单文件,为了节省时间。我往往不打草稿,直接刻写在蜡纸上去油印。”虽然工作辛苦,但潘主任感到很快活,因为这工作很能锻炼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潘主任先是成为黄岩经济战线的一名领导人——黄岩经委副主任,后来又成为县政府的“大内总管”办公室主任,这些都说明潘主任不仅很熟悉经济工作,也是文字工作的行家里手。1984年之后的黄岩县政府秘书班子,除了我一个学生蛋子,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各方英才,而且都擅长文字(我在《整四十年前》中对他们都有细致的叙述),但他们都对潘主任很敬重,任何事情,只要是说“潘主任说的”,我们都积极去办;任何文字修改,只要说是“潘主任改的”,我们就马上改正。对于我们起草的一般材料,潘主任是从来不管的,他只管大材料,综合材料,所以当我们集体所写的大材料或综合材料送到潘主任那里去之后,我们秘书们的心里或者忐忑或者期待,但在科长把潘主任改过的稿子拿回来之后,我们总是一拥而上,大家都想看看,潘主任都改了哪些地方,都是怎么改的?</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有一年人代会之前,我们集体起草的将由县长在人代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初稿,在征求意见之后修改定稿。可能这一年的时间特别紧,明天县长就要作报告了,报告还在黄岩印刷厂里边改边印,边印边改。当夜潘主任带了我们所有秘书去印刷厂,工人们也都在岗加班。我们各个秘书分工包干一片,最后由潘主任坐镇统审。当时黄岩印刷厂还是铅字印刷,我是第一次来到他们的排印车间。工人们根据经我们秘书分审、潘主任统审过的稿子印出来之后,我们这些人再围着潘主任,由潘主任再从头至尾统审一遍,确认没有任何错误之后,由潘主任签发,工人们正式开印。当晚我们终于如释重负走出黄岩印刷厂大门来到青年路大街上时,已经下半夜三点钟左右。一股清冽的冷风吹在我们脸上,瞬时让我们混混沌沌的脑袋被激灵了一下,清醒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在黄岩县府办工作的年头不多,虽然是我主动申请离开黄岩县府办的——当时选择离开别有原因,不在这里说了,但我一直非常感恩我的这第一份工作,感恩以潘主任为家长的大家庭。我在《整四十年前》一文中,这样表达我对这个团结向上的团队的感念之情:</p><p class="ql-block">当时正是改革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县委县政府也刚换届,从两班子领导到我们秘书都是面目一新,尤其是1983-1984年,是第一次落实“干部四化”政策进行干部大调整的年份,新上来的领导干部和机关人员都有一种大干一番的志向。所以上下一心,我们政府办公室作为当地政府运转的枢纽机关,对风气的转换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种风气也体现在我们秘书科,大家都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又互相爱护互相团结互相促进。我一直来很庆幸在我初入社会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富有朝气的好时代,这么友爱互助的好团队。</p> <p class="ql-block">潘主任至今漫长的九十多年的人生,可以说是共和国的缩影,他是共和国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人。年轻时他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地下斗争,迎接了新中国的诞生,又马上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事工业经济的建设,亲历了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但在1957年,也经历了政治风云突变带来的人生挫折。但他在人生困境中并没有丧失信念,而是选择了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1978年他被平反,获得了政治生命的第二次解放。他抖擞精神,投入到改革开放的宏大浪潮中。台州是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地方,潘主任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干部,亲力亲为,推动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整个八十年代黄岩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黄岩地处海防前线,历史上国家对包括黄岩在内的东部地区的工业建设投资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投资。所以黄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靠的是激发地方和民间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也就是后来总结的“四个轮子一起转”(所谓四个轮子就是指国家、集体、股份、个体私营)的经验。当时要鼓励股份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需要冲破从思想舆论到体制的重重阻碍,但黄岩县委和县政府本着“发展是硬道理”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的思想,出台了中国第一个鼓励股份经济发展的政府规范性文件。黄岩成为中国第一批百强县的上榜县,而且名列前十。也就这十多年的发展,黄岩奠定了至今称雄世界的几大工业基础:模具工业、塑料制品、精细化工、美术工艺、食品饮料等。而这黄岩经济第一波高速发展时期,也是潘主任一生最紧张最忙碌也最精彩的时期。他的回忆录里有两章“夙夜在公 砥砺前行”和“亲历黄岩沧桑巨变”,就充满激情地回顾了这些不平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潘主任是1992年离休的。但他离而不休,离休后的潘主任同样的忙碌,而且由于离休后更加超脱,他的活动范围就更加宽广。作为一名有着高超而又强大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干部,他被后来的黄岩区委区政府历届领导所器重,遇有特别重大的、涉及面广的重大项目或事件,总是委派潘主任挂帅,请他老人家出马。潘主任总是有求必应,而且在他的协调处置下,项目总能顺利完成,事件总能得到平稳处理。离休后的潘主任还长期担任了两个重要职务:一是黄岩区政策决策咨询委副主任,二是黄岩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副主任。潘主任的脑子里始终装着黄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事情,在担任咨询委副主任期间,他单独,更多的时候是同其他一些也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一起,组成一个调研小组,对事关黄岩人民切身利益或者地方发展的重大议题,提出方案。他的或由他主持的不少调研方案,都获得了黄岩区委区政府的肯定而被作为施政项目或政策,有一些还被台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所吸收或采用。</p><p class="ql-block">而作为具有七十五年党龄的老干部,在青少年一代中进行党史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被潘主任视为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他亲自编写讲稿,亲自深入学校社区讲演。他还分专业按各人特长组织起老干部科技指导团,法制宣讲团,文艺巡回演出团等五个大团队,散则满天星,聚为一把火,燃烧自己,照亮大众。潘主任始终是一团热情的火焰!</p><p class="ql-block">我本来想打电话向潘主任表示感谢,但听老干部局的人说,潘主任没有手机,家里的电话也形同虚设,因为他听力衰退比较严重,但他身体的其它机能都还完好,经常外出散步,那我就借这篇读后感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并顺祝老领导身康体健,宽泰平安!</p><p class="ql-block">2025.1.8-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