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八闽游(一)

史玉明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6日至12日我和老伴畅游了福建省福州市部分景区,为了留住这美好的时刻,特将游览中拍摄的照片,录制的小视频编辑成美篇,留下永恒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一)游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地处营房里10号,总站地面积约40公顷。</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始建于晋朝、成形于唐五代、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西侧三坊是“文儒坊、衣锦坊、光禄坊”;东侧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也是全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较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基本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坊巷格局和明清时期的建筑。其中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家,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其中159处被列为保护建筑。以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97年1月,福建省人大批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明文规定保护“三坊七巷”的传统格局和典型明清民居。</p><p class="ql-block">2005年7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景区被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批准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古往今来就是出将入相之地,名儒硕士之乡。学问家黄璞,文武相安传佳话,闽派诗祖陈衍,才气充沛惊风雨;陈宝琛宣统帝师,张廷彝抗倭名将,中国建筑大师林徽因,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文坛祖母冰心,近代史著名《天演论》翻译家严复等;历史上有10位院士、10位尚书、10位总督、151位进士,400多位名人在此居住。可谓是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史。确是人才荟萃,群星闪耀!</p> <p class="ql-block">南后街</p><p class="ql-block">南后街北起桥路口,南至吉庇巷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是“三坊七巷”的中轴。东侧有三坊,西侧有七巷,是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时期主要的商业街,由北到南商贾云集。今天的南后街。仍是古香古色,市井繁华。各行各业的店铺琳琅满目,各种美味佳肴、特色小吃应有尽有;游人如织,热闹非常!</p> <p class="ql-block">赞《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历史名城古韵长,</p><p class="ql-block">沉浮往事话沧桑。</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巷文人地,</p><p class="ql-block">几栋楼阁将帅房。</p><p class="ql-block">学子登科荣故里,</p><p class="ql-block">状元上任耀家乡。</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奇葩蕴,</p><p class="ql-block">世代依然有栋梁。</p> <p class="ql-block">文儒坊</p><p class="ql-block">文儒坊根据《榕城考古略》记载此巷初名儒林,后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廷彝,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居住在此。</p> <p class="ql-block">郎官巷</p><p class="ql-block">郎官巷位于南后街东侧。根据《榕城考古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世代都为郎官,故名郎官巷。</p><p class="ql-block">郎官巷也是人才荟萃,宋代诗人陈烈,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故居也坐落在巷内。</p> <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p><p class="ql-block">严复:今福州市区阳歧村人,著名的教育家、翻译家、思想家。</p><p class="ql-block">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南朝北,主座与花厅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大厅面阔三间。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安民巷</p><p class="ql-block">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旧名“锡类坊”,根据《福州地方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黄巢入闽时,到此出示安民告示而改名“安民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达贤,元行省都事贾讷之住此。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在此,,现老宅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二梅书屋</p><p class="ql-block">二梅书屋,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福建省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进士林星章宅院,因院内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始建于明末。坐北朝南,前后共五进,占地面积2434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衣锦坊</p><p class="ql-block">衣锦坊,旧名通潮巷。根据《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官员“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都住在此地,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禄锦、衣锦”的意思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p><p class="ql-block">衣锦坊内设有历史上福州最有特色的古建筑“水榭歌台”。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黄巷</p><p class="ql-block">黄巷在塔巷之南。根据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年),因始人黄元方(280—375年)避乱入闽,住在福州南后街,故称黄巷。此巷内住过很多文化名人,社会名流。清代知府林文瑛、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等。</p> <p class="ql-block">小黄楼</p><p class="ql-block">小黄楼位于黄巷北侧36号,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相传黄璞少时攻读的祖居旧屋就在小黄楼附近。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梁章距,于道光年间对黄璞旧居进行全面修葺。并建造了小黄楼西花厅“小小黄楼”,该花厅为双层楼阁,宽9米,深24米、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史载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度,中原黄氏入闽聚居此巷。唐进士崇文阁校郎黄璞居此,建楼阁曰黄楼,清雍正年间至乾隆前期为林枝春所居,乾隆之后期至嘉庆年间归梁上治。梁上国兄弟,后传梁章距,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塔巷</p><p class="ql-block">塔巷位于郎官巷之南。因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并有塔院看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故此巷为塔巷之名。</p> <p class="ql-block">水榭歌台</p><p class="ql-block">水榭歌台于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福州戏剧演艺场,位于衣锦坊东口北侧4号。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水榭歌台建在水池上面,坐北朝南,单层平台,上有藻井,中刻团鹤,周围蝙蝠,象征福寿双全。戏台三面临水,中隔天井,面对楼阁,拾音良好。戏台方形,面积30平方米,池旁石栏板,浮雕花卉,池东西两侧为假山、雪洞。歌台正面建双层楼阁,可供聚会、看戏、登高、望远,墙头、檐下、屋脊灰塑花边纹饰等精工细作,造型独特。别具一格,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刘家大院</p><p class="ql-block">刘家大院,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28、30、32、34号,现为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p><p class="ql-block">刘家大院总面积4532平方米,自西而东四座并列,东从道南祠,西至早起巷,南临光禄坊,北靠大光里,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单姓豪宅。坐北朝南,布局工整,工艺精美,保存完好。刘家大院的建筑尺度和用材惊人,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长又宽,梁柱等结构构件硕大,天井的石勒脚很多都是用整块大青石砌筑的,充分体现了福州民居特色,典型的南方建筑灵动通透特点。大气、雄伟,可见刘家的富足与气派。</p> <p class="ql-block">杨桥巷</p><p class="ql-block">杨桥巷,这里有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巷南有“双抛桥”桥边两岸长有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荫;传说是一对男女殉爱后而变成树,海外作家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使之富有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林觉民.冰心故居</p><p class="ql-block">林觉民*冰心故居建于清代。坐北朝南,四面风火墙,主体建筑三进,占地面积694平方米。此故居原是林觉民祖辈七房人家聚居处。林觉民广州起义牺牲后,林家避祸迁离,房屋售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谢家一直住至20世纪50年代。冰心十一.二岁时曾住在此宅。</p> <p class="ql-block">宫巷</p><p class="ql-block">宫巷位于安民巷之南。根据《榕树考古略》载:旧名仙居,以中有紫极宫得名。改为“宫巷”。宫巷里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室内的木雕石刻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吉庇巷</p><p class="ql-block">吉庇巷,俗称“吉避巷”,相传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p> <p class="ql-block">光禄坊</p><p class="ql-block">光禄坊原名玉尺山。坊内有一座法祥院,俗称:“闽山保福寺”。当时曾任过光禄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时常到此吟诗游览,僧人就刻了“光禄吟台”四字于台上,故此名。</p><p class="ql-block">光禄坊有很多名人居住于此,明末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清康熙年间有考古学家林侗、诗人林佶、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等。</p><p class="ql-block">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的地方、“刘家大院”等为最有名。</p> <p class="ql-block">游《三坊七巷》</p><p class="ql-block">三坊七巷美名扬,</p><p class="ql-block">街巷深深建筑煌。</p><p class="ql-block">翅角飞檐流异彩,</p><p class="ql-block">雕梁画柱溢华章。</p><p class="ql-block">青石板路时光远,</p><p class="ql-block">水榭歌台古韵长。</p><p class="ql-block">漫步名城心大醉,</p><p class="ql-block">流连忘返意徜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