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觉醒

利群

<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会走下坡路,如果我们永远抗拒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下半场的话,就可能会造成中年叛逆、中年危机,以至于到了老年,还是有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知道<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职业下行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span>绝大部分人的职业下行,都是在30~50岁。职业运动员的职业行在20~27岁就开始了。而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的重大发现,都发生在人生的30岁左右。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得奖是五六十岁以后的事,但是人生的重大发现是在30岁左右发现的。包括爱因斯坦、玻尔这些人,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物理学家的事业巅峰年龄是50岁;化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6岁;药学家的巅峰年龄是45岁。过了巅峰年龄,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就会急剧下降。……作家步入事业下行通道的时间是40~55岁。医生往往在30多岁时达到职业巅峰。在医疗事故中,65岁以上的医生其过失率比51岁以下的年轻医生高出了50%。</p><p class="ql-block">所以,年富力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不意味着没有特例,我们总能找出一些特例,比如一个人很老了还在做着什么。</p><p class="ql-block">我们大脑前额叶皮质(前额后面的大脑部分)是在中年开始衰退,我们的专业能力和记忆力,都跟前额叶皮质有关。这个叫泯然众人的痛苦。这个也叫作飞高跌痛原理。飞得越高,跌得越痛。一个普通人接纳自己的中老年,比一个明星接纳自己的中老年,要容易得多。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平淡是真,要知道不服老是不行的。</p><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三扇门摆在我们的面前,大家可以选择。</p><p class="ql-block">1号门:你可以否认现实,不甘平凡,愤怒地对抗下行,但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沮丧和失望之中。</p><p class="ql-block">要了解1号门,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叫作《鸟人》(奥斯卡最佳影片)</p><p class="ql-block">2号门:接受这一现实,认命、躺平,将下行视为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p><p class="ql-block">3号门:接受现实——那些曾令你青云直上、功成名就的职业技能已经成为过去,一切归于平淡,但你需要掌握一些新的优势与技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脑有两种智力,一种叫作流体智力。一种叫晶体智力。</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流体智力</span>即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认知能力。研究人员发现,阅读能力、数学能力都与它有关。“在成年人早期阶段,人的流体智力最强。</p><p class="ql-block">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从40岁到50岁再到60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即使会衰退,也是到晚年才衰退。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一个人阅人无数,经历过特别多的事,拥有着长者的智慧。所谓长者的智慧,不是他做数学题做得比你快,而是他“人情练达皆学问”,这个叫作晶体智力。</p><p class="ql-block">老年人应该致力于三件事。</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叫服务,就是你依然要服务于这个社会,不要游手好闲。</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叫智慧,调动你这一生经历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叫指导,就是指导更多年轻人去成功。孔子到了晚年,不就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吗?孟子也说:“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王阳明到了晚年,身边围着很多学生。他们都转型成了一个传授经验的人。这就是我们实现人生第二曲线非常重要的一个引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阻碍我们转型的有三股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第一个,你对事业和成功的迷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第二个,对世俗奖赏的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第三个,对职业能力衰退的恐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怎么能帮助你完成跳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个发展人际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个开始你的精神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个是坦然接受自己的弱点。</span></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学会摆脱成功的瘾。</p><p class="ql-block">一个人一味地追求成功,前提是他物化了他人和自己。什么叫物化呢?比如我们看待一个孩子,我们看不到这是一个可爱的人,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孩子语文排第几,数学排第几,体育排第几,我们看到的是分数,这叫作物化。你的朋友站在你面前,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你看不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情感,你看到的是他住多大的房子,他有多少钱,他开什么车,这也叫作物化。</p><p class="ql-block">物化他人还不够,我们还会物化自己。</p> <p class="ql-block">为了检验大家是不是有成功瘾,我们来问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你会用职业头衔或职位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吗?</p><p class="ql-block">2.你会用金钱、权力或声望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吗?</p><p class="ql-block">3.对最近一次事业上的成功,你是不在乎还是不满意?</p><p class="ql-block">4.你的“退休计划”会一直坚持下去吗?(就是到退休时间了会延迟退休,不断地往后推延退休时间。)</p><p class="ql-block">5.你是否会梦想自己因事业成功而被人铭记?</p><p class="ql-block">这五个问题只要有一个你答“是”,就说明你是一个对成功有瘾的人,你是一个希望通过成功来让自己保持幸福的人。但是成功这种事情是无法一直延续下去的,因为人生会走下坡路。所以,只有你理解了我们要摆脱成功的瘾,我们才能够轻装上阵,启动转型。</p><p class="ql-block">作者很喜欢东方文化,他最尊敬的人是老子。他说老子讲过一句话,叫:“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欲望太多。作者给我们讲了两个人的故事,这两个人都是从王子到圣贤。一说到从王子到圣贤,咱们可能立刻想到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王子,后来出家,成为一个贤人。</p><p class="ql-block">1225年的时候,一个叫托马斯·阿奎那的人出生了,这个人是中世纪的著名圣人(西方从基督教到科学的转折,跟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他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钱、权力、快乐、荣誉这四种东西,是对我们每一个人内心诱惑最大的东西。也叫作“上帝的替代品”。</span>就是你的内心没办法追求上帝,所以追随这些世俗之物。老子讲你要追求道,但你无法追求道;孔子讲你要追求仁,但你无法追求仁;阿奎那讲你要追寻上帝,但你无法追寻上帝。那找个什么来替代呢?就找金钱、权力、快乐、荣誉来替代。这些东西是伪神。所以只有超越世俗,我们才能完成这个跳跃。</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你可以经常想一想有什么东西是没用的。</p><p class="ql-block">作者建议我们,多去寻找为什么,而不是什么。当我们在不断地寻找“什么”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什么能让我高兴,什么能让我快乐,什么能让我觉得有荣誉……你发现你追求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如果询问“为什么”呢?我为什么要获得这个东西,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为什么停不下来?……你就开始追寻意义了。</p><p class="ql-block">同时,要学会关注更微小的事物,而不是更宏大的事物。年轻人喜欢关注什么呢?谁得了冠军,谁赢了,谁当了领导,谁上了排行榜。实际上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要开始关心路边的一朵花,感叹:“这朵花好漂亮!”当你能够看到那朵花好漂亮,你能够沉浸在那朵花当中的时候,你才拥有了真正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方法叫作思考死亡。如果大家看过《星际穿越》这部电影,就知道里面有一首诗,叫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就是鼓励大家对于死亡要抗争,你不能闭着眼睛接受死亡。那首诗在电影里非常重要,经常出现。人们对于死亡总有一种抗拒,也有人说自己不怕死。作者认为基本上都是骗人的,不怕死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下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当我们的职业开始下行的时候,就是在告别了。所以,下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跟死亡有类似之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面对死亡,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它,直面它。就是你不能回避,越回避它就会越害怕,你要盯着它看。</span></p><p class="ql-block">有一个禅宗故事:在日本,有一群武士烧杀抢掠,来到了一座山上。那座山上的和尚全跑光了,就剩住持一个人坐在蒲团上打坐。武士首领踢开门进去,拔出刀来,冲着那个住持怒吼,说:“难道你没看见,我连眼睛都不用眨就能刺穿你?”这个大师回答说:“难道你没看见,当我被你刺穿的时候,我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吗?”这就叫作直面死亡。</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学会的一句话是:“难道你没看见,当彻底被世人遗忘时,我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吗?”因为最终我们都会彻底地被世人遗忘,所以当你能够直面这件事情——即使我被世人遗忘,我也不会眨眼——你才会真正具备了面对死亡的勇气。</p><p class="ql-block">下面讲到人的两种美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种叫简历美德,一种叫悼词美德。</span></p><p class="ql-block">你写在简历里的美德,都是跟事业有关的技能。简历美德适合人生上半场,也就是你需要让别人看到,你是怎么衡量自己的工作,怎么一步一步进步的。</p><p class="ql-block">而在悼词里我们会写,这个人是一个友善的人,是一个博爱的人,这个人对朋友总是出手相助。我们赞颂他的这种美德,这个叫作悼词美德。如果我们要正视死亡和衰退,我们就需要更加重视自己的悼词美德,而不是简历美德。</p><p class="ql-block">但是,死亡跟衰退并不完全一样,死亡是你独立面对的事情,没有人能够帮你,你没法跟别人商量,再亲的人都没法帮助你走过死亡的通道。而衰退不一样,衰退可能从你40多岁就开始了,你身边始终有着朋友,有着亲人,这些人可以给你提供很多的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学的就是,在爱中去重建关系。当我们走入人生下半场的时候,我们需要重新获得大量的关系,重新获得爱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下七件事,跟我们的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一,吸烟。就是不吸烟或者早点戒烟,对你的幸福是有影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喝酒。因为喝酒多的人反而容易得抑郁症,所以要尽量减少喝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三,健康的体重。避免过于肥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四,运动。要经常保持运动的习惯,不要久坐不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五,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意味着要直面问题,客观评估问题,而不是思虑过度。不要出现不健康的情绪反应,或者逃避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六,教育。受更多的教育会令思维更加活跃,包括读书、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七,稳定的人际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讲,这意味着一段稳定的婚姻,也可以是其他关系。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可以和你一起成长的人,一个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依靠的人。这是跟我们的幸福最相关的七大要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这七件事浓缩成一件跟人的幸福感关系最大的事情,毫无疑问是爱。</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爱</span>来自关系,人际关系决定着我们的幸福程度。一个人的孤独,跟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实关系不大,而是跟这个人自身的能力有关,就是他能不能够从他人身上去获得力量,从他人身上去获得关爱,能不能够主动地关爱他人,给予他人支持。这才是我们是否孤独的一个重要的判。</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在退休以后反而重新收获了友谊,退休以后成群结队,一块儿玩,重新回到了少年的时期。这就是一个友谊重建的过程。我们需要下功夫去重建我们的友谊,而不是任由自己变得越来越孤独。</p><p class="ql-block">每天拿出十分钟的时间,静静地坐一坐,让自己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安静,这是很有效的修炼方式。如果能够配合读书和思考,可能会更好。还包括徒步,走路,走入山林,在山上散步,行禅,这都是更接近于信仰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人老了需要超然物外,放下这些物质上的诱惑,更进一步地追求心灵的升华。关照自己的灵魂,并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力量的体现。</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还有一个能够帮助我们的东西,叫作化脆弱为力量。圣保罗说:“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p><p class="ql-block">在巴赫晚年的时候,对他挑战最大的人是小巴赫。人们认为小巴赫所做的曲子比他爸强多了,所以人们开始追捧小巴赫,老巴赫受到了冷落。但是老巴赫没有跟自己较劲,没有要求自己继续写出更多的曲子来,而是写了《赋格的艺术》,成了经典的音乐教材。老巴赫到了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音乐的原理,进行音乐理论的探讨,带学生。所以一个人的才华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他的经验可以顶上来。老巴赫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转型。</p><p class="ql-block">作者在书里提及转型难的原因是:“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会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自己,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自己,认知和感情都被失落感耗尽。”就是我们习惯于做事,习惯于用一个指标评价自己,习惯于把自己物化。即使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你也不接受,你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那样的人,你非得要做现在这样的人,这就是转型时候最难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事实上,人生的所有失败、挫折都是很“委婉”的。我为什么用委婉这个词,就是时间会让一切东西逐渐变得积极。比如你小时候高考失利,当时我们会觉得天都塌下来了,今年高考没考上,天都塌下来了。但是假如过了20年,你再来看高考没考上这件事,你会觉得那就是缘分,它让我遇到了我的爱人,否则的话就碰不上了。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作“情感衰退偏差”。这就是慈悲所在。</p><p class="ql-block">最后总结了一下转型期的四条建议。</p><p class="ql-block">第一个,识别你的棉花糖。就是找到你想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比如我想要的是心灵的纯粹、美好;我想要建立我和他人的关系,想要获得爱、友谊;我想要获得知识,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淡定、更从容的人。这可能是我们人生下半场的棉花糖的转变。</p><p class="ql-block">第二个,你所做的工作总会有回报。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功不唐捐。你人生中所有的经历,哪怕是挫败,在事后看来都一定会有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尽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你要能够学会发现每一件事的有趣之处,这是一个发现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第四个,转型不一定会一步到位。有可能你做两天顾问,别人不用你了,那你就再换一个工作,一步一步地改变。最后你创立了一个自己的学派,带了一群徒弟,也挺好。多去使用你的晶体智力。</p><p class="ql-block">作者最终把这本书总结成了七个字,“<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用物,爱人,敬畏神</span>。”“用物”是什么?“用物”要跟“爱人”相对照,不能说“爱物”。物是用来干吗的?物就是要“用”的。比如你有一辆车,你舍不得开这辆车,每次开回来,都要给它干干净净地擦一遍,你会发现你成了这辆车的奴隶。买这辆车的目的就是用,即使这辆车撞了,但它保护了你,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你内心中不用过于纠结。所以对于物,我们的态度是要“用”,损耗就损耗,丢了就丢了。钱花掉了才是你自己的,没有花掉的都是银行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物。</p><p class="ql-block">“爱人”,就是爱具体的人,爱你身边的人,甚至爱这个社会上那些你可能不认识的人。你要能够爱人。</p><p class="ql-block">“敬畏神”,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会敬畏神。如果你没有,你可以敬畏真理,你可以敬畏道,你可以敬畏智慧,敬畏知识。</p><p class="ql-block">最后的结语,我希望,在死亡到来之前,能找到平静和喜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