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真伪 文字为证

资阳大梦

<p class="ql-block">《史记.五帝本纪》的篇末,司马迁写道: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等。司马迁阅览群书,踏遍神州,发现五帝并非虚妄,他择其言尤雅者,写成五帝本纪。如果先秦流传的是口传历史,就不可能用词规范,语意凝练。所以,五帝时代应有简牍文书。五帝时代也不是神话传说,而是信史。</p><p class="ql-block">五帝时代有文字。苏州澄湖遗址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一件陶器,发现四个不同成列字符,构成有序组合,或为越、钺、五等。超过5000年的嘉兴庄桥坟遗址,两件残破石钺上,刻有神秘字符,可连字成句。4000年前的古蜀文字不胜枚举,同期有陶寺软笔朱书、石峁软笔描绘、苏高邮龙虬庄陶文与丁公陶文等遍地开花。恰如荀子所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就是说当时文字众多,唯独仓颉所造之字传承了下来。 </p><p class="ql-block">五帝或已用简牍。二里头有“臣曲糟”三字解读。《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桀将亡,太史令终古执其图法而出奔于商。太史令终古投诚商汤拿的是什么?《尚书》记载,周公会见商朝遗民时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说明商代文字远不止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祭祀文书,一种与鬼神的特殊契约,事完之后还要被集中掩埋在宗庙附近。目前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除手书刀刻外,还留存74片朱书文字,有书、聿(笔的初字)等文字字形(或还没刀刻),说明笔墨书写已成常态。商代金文也是先用毛笔写,再制范铸造。陶书、玉书等,也有不少朱墨书写的文字范式。先秦史料中的商朝事迹,比如商汤伐夏时的誓师、盘庚迁殷时的讲话等等,简单说,《尚书》等上古典籍,不可能来自甲骨文,必然来自商朝简牍文书。李学勤考证认为,中国简牍应该始于前2000年左右,即大禹时代前后。正因如此,五帝时代的一些帝王事迹,就被简牍记录了下来,代代传承,最终被先秦总结为五帝,司马迁将之列为《史记》第一篇五帝本纪。</p><p class="ql-block">思考一下,甲骨、金文等文本为什么都采用“纵向直排”方式?充分说明模仿的是成熟的竹简文书。殷墟大司空村刻辞牛骨,行与行之间竟然划有十几道竖线,仿佛形成了十几条竹简。显然这是甲骨文排版仿照竹简的明确证据。黄德宽指出:甲骨文直行纵向的书写特点,是长期在竹简上书写而形成的特征,在甲骨文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商人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简册,形成了直线纵向的书写习惯,于是才会在甲骨上采取这种刻写方式。</p><p class="ql-block">表意文字是汉字的基因密码,通过甲骨文字本身,就可以揭开历史谜团。从聿(yù)字造型,就知道怎么用手握毛笔。聿上加了竹头,就是繁体字的笔。商代必然有书写的竹和笔。专家分析,繁体汉字书、画、史、事等都与聿、笔有关,与竹有关,与南方有关。</p><p class="ql-block">再看典字的本义,是指有典范价值的重要文献书籍。甲骨文的典字,是双手捧着竹简文书(册)的象形。册又是用绳子穿着竹简的象形。董作宾认为:甲骨文中的册是龟册,即龟甲串联成册。但甲骨文载体主要是胛骨和龟甲,不变连绳成册,甲骨文册的材质就该是竹、木简。三星堆几十页青铜书也是最好证明,还有民间成册的玉板文书。</p><p class="ql-block">商代殷墟甲骨文,属于与鬼神祖先的特殊契约。契约之契,初义就是刻,可见甲骨文是一种祭祀特殊用途的文献,并非商代日常文书。</p><p class="ql-block">比殷墟甲骨文早1300年的文字,有丁再献及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研究的骨刻文。根据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赤峰地区1000多块北方骨刻文,和属于骨刻文时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统计,骨刻文一共大约3000个字符,比甲骨文字符大概少1500个。显然,甲骨文等属于北方特有的文字书写承载载体,南方竹木典册才是五帝时期更早更广泛的文字书写承载载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