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90年代三哥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从小记得,小时候吃饭在炕上围着饭桌,一个长方型桌子,靠窗一侧,父亲坐在小板凳上,母亲盘腿坐在一侧,我和弟弟在父母两侧。大哥(已经在外谋生)、二哥、三哥在炕沿上两边轮流坐过,负责为在炕上吃饭的父母、和弟弟们盛饭。到我和三哥坐炕沿的时候,大哥二哥已经外出干活养家了。有时候为了谁去盛饭,谁吃锅疙巴发生口角,男孩的家庭哪有不闹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那年我忘了怎么惹了三哥,他要揍我,撵着我跑,从韩村跑了一圈,我个子很小,似乎在村边的沟里,看不到房子门坎、地基下面的土岗,长大回去一看仅是一脚迈上去土坡……。小时个子矮的真是无语,75年去老家接母亲回东北,见到堂哥二嫂,她惊㤉地说:“长这么大个子啦!”寻乎异常地惊㤉,更知儿时的矮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过年时父母给点零花钱,三哥总是到商店买点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坐在门口吃掉,把钱花光为止。真是从小看大,这辈子三哥一家最会消费,一到冬天,猪肉总是成半买回家,挂在平房的顶棚里,就是吃得好,孩子们个个健壮结实。这从小养成的习惯,为后代造了“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父亲对三哥学习的要求很严,我记事时,朦胧记得父亲检查三哥学习,让他去拿侄子又是同学的王培恩的作业本作检查比较。三哥写得一手好字,作业整齐,我还有依稀印象。他从老家到了农场,我俩经常和父亲去开荒种地,就在医院下面河沟的外侧,大量的草地荒芜,那时没人管,开出来在不同季节,就直接上玉米、大豆、土豆、萝卜,地块不大,一两分地的模样。种地的循环过程,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熟记在心。干活时,记得三哥在种地时给我讲他看过的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讲述电影中蒋三蒋二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外甥女马占琴、薜振东夫妇迎接三哥下榻宾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三哥当兵那年,入伍时新兵射击考核成绩优秀,见信后很是欣慰。我们在学校正参加文化大革命,他在吉林敦化当公安兵,按照自己的想象,希望三哥成为破案专家,特意邮去一本侦探破案小说,实际上三哥是监狱的守卫部队,值班站岗。1967年,我们组织了文化大革命长征队串联,从农场出发。经过鸡西、牡丹江、穿过镜泊湖北湖头冰面,到吉林敦化,到了三哥部队。目睹了军营生活,士兵之间兄弟一般,互相关心,打洗脚水,洗脸水;知道他们监狱的犯人中,竞然有各种专业人才,工程师、会计师等,学以致用,在监狱里从事各种专业性的劳动改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三哥66年冬天当兵,兵令从三月算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006年姐弟人在856相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哥退役后和刘传国一起分到了边防连,与我们班68年毕业分配的7个同学一个连队,上海、北京、天津、哈尔滨、鸡西知青,也先后调来不少,增加了连队生气。来了两个退伍兵,连队的领导也欣然喜悦,必竟是解放军大熔炉的锻炼的人,成为政治骨干力量。不过参加农工劳动时间不长,没有多长时间他俩就回到了场部,刘传国到了银行,三哥到了团部组织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全国学校开始损收首批工农兵学员时,招生人员都带着条子来,招城市返城而有门子、有靠山的子弟,当时37团政委对接待招生部门负责人说:“不能让他们只招自己人,也要送咱们兵团的子弟。……。”政委的话,就是政策,三哥的组织科岗位,对我1972年上学起了作用。工农兵上大学,开始以为是国家为了知识青年返城的特殊安排,实际上是全国行为,对于我们本地青年,思想的狭隘,使得对于上学的奢望根本不敢想象。当年班级同学张国臣被上海复旦招生录取,因为未婚妻阻拦而放弃。正是三哥在组织科负责与招生办业务联系,才有了到鸡西煤校上学的机会,尽管如此,煤校招生人员,总想招鸡西本地知识青年,对于我却是以“下井挖煤”的专业为由,劝让主动放弃为好……。三哥这个组织科岗位,靠近信息,靠近权利,有了我求学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人生命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我的母校一鸡西煤矿学校,改变了命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这是我的中专同学重回母校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二姑娘王培俊结婚时的合影。(二哥已到沧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哥在农场工作,多和在各个岗位的知识青年打交道,科员、科长、处长(场长),尤其是鸡西青年为多,有场长、书记,部门的领导干事云集。长期有个困惑,他觉得对待他们始终诚心相待,而他们却总是将他排斥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之外。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状态。价值观、生活方式决定这个群体的存在,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理如此。其中的人心,有不同的趋利性,利益是本质,情志是表象。逐利者可利用、操弄情感,达到利益需要,坦诚忠厚之人,往往是猎取对象,这便是社会,更多是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我们这个家族,本是草根之家,其出身低微,即使小有能力,只是被别人发现而用之,本身无所求,这是人生格局的人性所在,是淳扑自然,坦诚忠厚人生定位。二哥“怀才不遇”;我坐主席台十一年常委,参与重大决策无数,“近在咫尺”的官职而未得,都是我们这一辈的宿命。不会挤、也不想挤、也挤不进他人的圈子,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只有与我们不一样的人,才有可能更胜一筹,而我们只能如此而已,坚守自己人格的道德底线,何尝不是一种高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如今工作的母校~黑龙江科枝大学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哥在我们兄弟中脾气最好,孩子们喜欢,性格柔顺,心地善良,对子女没动过一手指头。不过,也有发脾气的时候,那一年,穆棱河发洪水,他负责的机关单位,在湖北闸种的麦子,职工的的福利成果,正待要开镰收割时,一些人竟然不通知他进行抢收,泄洪放水,眼睁睁看泄洪水流淹了麦田,倾刻间化为乌有,气得他在场部转圈大骂不停。是呀,这是正义与邪恶的碰撞,尽管对方在黑暗的角落里,一辈子从没有发过得那么大的脾气,心怀正直、善良与正义,大发了一次公愤,彰显了三哥的人格操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退休后的三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