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元代白塔半截塔及其传说<br> 张桂茹<br>从围场县城驱车朝西北走,驶过道坝子梁隧道,向前一望,只见前面不远伊玛吐河畔炊烟袅袅的村庄里,岿然矗立着一座白塔, 它就是围场留存下来的最古老建筑——元代白塔,俗称半截塔。半截塔位于县城西偏北37.5公里处的塔镇村东北角。<br>半截塔,蒙古人称首领之塔。俗称祭骨塔、新风塔、镇龙塔。<br>蒙古语呼半截塔为阿湃诺颜苏巴尔汗。苏巴尔汗者,塔也;阿湃诺颜者,围场首领也;所以汉泽为首领之塔。围场,在元代就是元忽必烈围猎之所,固有此塔留存,称其为首领之塔。<br>据考古工作者们的实地考察,元代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至1294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此塔建于元代,具有元代寺院的建筑风格,所以称其为“元代白塔”。 据考证,半截塔是寺庙遗迹。塔前有寺庙遗址,基石尚存。从遗址出土的瓷器、陶罐、陶瓶以及砖瓦等遗物分析,属元代建筑,也佐证其为元代白塔。元朝,由于连年战争,大批士兵为国捐躯,为了祭祀死者,修建该塔,取名祭骨塔。近代,修建学校、居民盖房,均挖出寺庙地基。从地基看,当时寺庙建筑面积很大。寺庙毁坏后,仅有此塔留存。<br>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布都尔昂阿行营东北平阜处有旧塔二层,岿然尚存。传为祭祀为国捐躯者而立。盖旧时尝为村落,今塔只存其半,故俗呼为半截塔。”<br><br>193O年,塔镇士绅捐款重修了白塔。当时塔门两侧书写有“古塔千秋月”“新风万代天”的对联,塔座方门之上置横匾,横额书“新风塔”3字,该塔又曾名为新风塔。塔座正面石拱门楣上,镌刻着“圣洞修仙”4个大字。<br>半截塔经清代末期、1930年和1986年三次修缮,现仍保持其元代寺院的建筑风格和古朴典雅的特色。半截塔虽建于元代,但其建筑精巧挺拔玉立,而且用白石灰涂刷表层,呈银白色,特别耀眼,老远可见其雄姿。<br>半截塔占地100平方米,正塔通高40米,砖木结构,系单体建筑,为空心形塔。由宝珠顶、3层圆形塔身及塔座3部分组成。塔座为正方形,边长10米,高8米,底座正面设半圆形拱门,用青灰石精细加工砌筑而成。塔座上砌3层椭圆形塔身,高30米,每层正门均留拱门。塔身上宝珠形塔顶高2米,循拱门而入,塔内装有3层楼板和楼梯,供人上下。古塔造型独特,雄伟壮观,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古代建筑。<br>元代白塔在当地有着多种名称,这与它有很多传说有关。<br>最早传说,元代白塔一开始建成时为7层,曾被飓风吹掉3层及塔顶,后来又修了好几次,上半截均被飓风吹掉。后来只好在下3层上加了一个宝顶,这就成了半截塔。<br>相传,当年此塔是一个出家云游八方的刘喇嘛所建。这刘喇嘛多方募化筹资,决心在塞外伊玛吐河川建成一塔。刘喇嘛还有一个同胞弟弟也是一个出家云游八方的喇嘛,弟弟欲在南方修建一塔。兄弟二人打赌,二人各建一塔同时开工,限期完成,看谁建得快、建得好。当在塞外伊玛吐河川建塔的刘喇嘛,听说在南方建塔的弟弟,即将近期峻工时,便着了慌,原设计建7层,才建3层就急忙地将未修完的塔封了顶,于是便成了“半截塔”。<br>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元朝时,有两个南方的商人在北方的归绥做生意。到年关了,两个南方商人搭伴骑马要回南方老家过年。<br>一天,天将黑的时候, 两个南方人走到了现在半截塔这个地方,忽然狂风大作,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们顶风冒雪艰难行进,几乎迷路,正在在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时,猛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大片红光,映照半空。两个商人喜出望外,打马向发光的地方奔去。待到近前,红光不见了,但此处却如同白昼,一大片郁郁葱葱的高粱地出现在他们眼前。翠绿的高粱叶子,红红的高粱穗儿,就如翡翠玛瑙雕刻而成。此时风也不刮了,雪也不下了,天气变得温暖如春,商人们看着绿油油的高粱棵子,如同做梦一般,心想大冬天哪有这绿油油的高粱呢?但用手摸摸高粱叶子确实是真的。他俩惊讶不已。因为赶了一天路又困又乏,他们在地边生火烤了一些干粮吃,化了一些雪水喝。饮马喂马后,怀着满肚子疑惑,渐渐在火堆边入睡了。<br>天亮后,商人准备起身赶路。他们都想到遇到的事情,太奇异了。要是回家说与家人听,保准谁也不信,不如采一些高粱叶子,折一些高粱穗儿带回去做个见证。于是他们动手采摘,每人整整装了两个褡裢的高粱叶子、高粱穗子,搭在马背上,便骑马上路了。<br>回到家后说起此事,家人果然不信。商人说:“我就知道你们不信,你们把我的褡裢拿来,我特意摘了一些高粱叶子、高粱穗子带回来了。高粱叶、高粱穗子在里面装着呢,不怕你们不信!”待家人把褡裢抬进屋里打开一看,天哪!连商人自己都愣住了,哪有什么高粱叶子、高粱穗子,现在都变成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叶片、黄金颗粒。家人向另一个商人打听,也是如此。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心想:“天下出此奇异之事,不知预兆吉凶?”他立刻派官员带着懂天文、知地理的国师去调查核实此事。<br>皇帝派出的一干人马找到两个商人,命令他们带路,来到他们记忆中长高粱的地方。大家一看,高粱地连影子都没有了,只看到他们那天过夜留下的灰烬和一些马粪还在。四周都是参天的古树和丛生的灌木。仔细四处搜寻,连梅花鹿和狍子、野猪的身影都没见着。主管看天文星象、地理风水的国师,登上临近的一座高山,四下里仔细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大叫:“不得了!”只见此地被群山环绕,中间一大片开阔地,有九条山脉分布在四周,犹如九条巨龙。龙头都冲着中间平坦地带注视,大有群龙聚首之势。看风水的国师向带队官员汇报:“形成此势,群龙聚首,天下必将大乱,皇帝宝座不稳啊!”他们这些人就急急忙忙赶回京都向皇上禀报。<br>当时的元朝皇帝听到禀报后,心想:“我当上这皇帝多么不容易啊,岂能说丢就丢呢!”急令大臣在此处修一座白塔镇住九龙,以保江山稳固。于是一座高三十多米,七层砖木结构的白塔就修成了。此塔修的是宏伟壮观,看看塔门两边石刻的对联就可见非同一般了。上联写的是:“威严超域外”,下联是:“形势震寰中”,此塔赐名“镇龙塔”。但是完工后不久相传就被大风刮走三层,连塔座算在内,只剩下四层,成了半截塔了。后来果然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后元朝还是被推翻了。元朝完蛋了,以后就再也没人重修此塔了。<br>到了清代,康熙皇帝来木兰围场秋狝时,正好经过此塔,听当地一蒙古首领说:此塔叫做“藏龙塔”。<br>康熙皇帝闻听大吃一惊,忙问蒙古人:“为何叫‘藏龙塔’?”<br>蒙古人阴阳怪气地说:“塔下有群龙相聚,说不定白塔总有一天会被群龙拱塌呢!”<br>其实,这个蒙古首领知道这座塔的底细,塔下修有地宫,地宫中埋藏了大量宝物,他早就对这些宝物垂涎三尺。他知道康熙皇帝对蒙古人不放心,他想借助康熙皇帝力量,盗取宝物。<br>于是他又扇风点火说:“皇上陛下才是唯一的真龙天子!如果孽龙得逞,大清江山难保啊!”<br>康熙皇帝闻听十分不悦,于是传下旨意,命那个蒙古首领妥善处理此事。那个蒙古首领借机盗取了宝物,然后向康熙皇帝汇报说:“安排众多民工将塔基下挖了一个大洞,将一口大锅扣在下边。群龙被大锅镇住,这样孽龙就永无出头之日了!”<br>康熙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说:“此塔,叫它‘镇龙塔’吧!”因此,半截塔又称“镇龙塔”。 <br>清代诗人黄钺《半截塔》诗云:<br>外塔颓然内仅存,四周尚有古墙垣。<br>不知题识谁经见,赚得行人谈至元。<br>瓴甓崩摧劫灰在,依然双峙傍层台。<br>细吟初白诗半名,似未亲从塔下来。<br>遗踪依约象招提,应是刘纲旧所栖。<br>为按山门寻殿瓦,分明几簇碎琉璃。<br>谁解牵牛此佃田,犹余碡碌卧苍烟。<br>于兮塞草黄如稻,却似当年刈熟天。<br>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内供有佛像,如今成为旅游者观光的一个独特景点和蒙古喇嘛教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