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楼把古堡一分为二,南部占三分之一左右,北部占三分之二。古城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坐东北面西南,地势北高南低,戏楼坐南向北,从北向南是下坡,从地理上符合看戏的角度。古堡南北宽,东西窄,面积12万平方米,东墙长669.7米,南墙残长239.4米, 西墙长552.2米,北墙长190.2米,城墙高约7米。当年东、西、南、北各开有一门,南北门外有瓮城,城楼2座,楼铺14座。目前城内布局以穿越戏楼的街道为中轴,两边排布民居。 街道直通南北门,现街道已经改造成水泥路面。四面城墙轮廓清晰,城墙南段、南门、东门因修建铁路、校舍等损毁严重。也就是已经无门。古堡内建有城隍庙、乐楼、佛庙、民居、衙署等重要建筑都在三分之二的北部,村里人是否把戏楼看做南门,故而有了“城内人民欢迎您”的标语。 戏楼北50米左右是城煌庙,门面不大,门前两座威猛的石狮和灰白色的山门都有精美的雕刻,一看便知不是古物。在窄小的庙门前立着一座小型单面琉璃影壁,数了一下是九龙壁。庙门紧锁,听说庙内有明代壁画也无缘观瞻。 行至北门,这是古堡遗存保护最好的地方,也是古堡标志性城门,北墙墙体保存完整,北门位于北墙中段, 北门西侧墙体内侧建有马道,东距北门21米处建马面1处,保存较好。北门外还圈有瓮城。在北门口左侧立一小黑石碑,碑刻:万里长城。右侧立在汉白玉石碑,碑刻:明长城遗址(孤山堡),对我来说,这个石碑太重要了,每走一个古堡,我只有看到这个石碑,才证明我找到了36堡之一的孤山堡。在石碑的背面介绍了孤山堡的历史。 《延绥镇志》记载,孤山堡为"唐胜州地,后为孤圪塔马营"。宋时曾设立孤山寨,又称为十塘关,属绥德州,元时废。明正统二年(1437),巡抚郭智在西山设置孤山堡,成化二年移筑,十一年又迁移到山畔,系次冲上地。嘉靖年间,延绥巡抚王遴奏请“东协移驻孤山”。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溶用砖包砌城墙,并建南、北、西3座城门。后城墙从南段到西段,全都坍塌。清乾隆三十三年知县郑居中奉文督修。孤山堡居延绥东路要冲,由副总兵1名及随员若干防守。清有都司驻之。 孤山堡在明东路诸城堡中地位相当重要,《延绥镇志》记载孤山堡明时驻兵情况为守兵120名,军丁并守瞭军共2656 名,马、骡、驼1764匹。堡辖边墙周长“三十七里零二百五十五步”,东自砖场梁台起,至灭贼墙墩止,入镇羌界湾环18.5千米。孤山堡辖长城墩台51座,有长城边口8处,腹里烽墩9座,塘汛 5处。 延绥36堡在府谷有5堡,它们是黄甫川堡、清水营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前三堡我已经探访过,通过明后期驻军情况的比较就能看出孤山堡的重要,黄甫川堡驻军及守城军1607名。清水堡守兵一百名。明制军丁并守瞭军共一千一百二十名。木瓜园堡明时“守兵一百二十名,明制军丁并守瞭军共八百七十九名。而孤山堡守军达2656 名,是前三堡各守军数量的2倍之多,主要是因为它面对边外游牧铁骑的威胁巨大。 翻开孤山堡图说,开始明白为什么孤山堡城大兵马多的原因。图说录文“孤山堡,邊外地名磁室溝, 離邊一十五里,白崖兒離邊二十里,孫百户岔離邊四十里,三處俱有水泉。大賊在彼劉营,由守口等墩空掏墙入寇,至本堡站馬鄄四十里,獅子城业降境府谷縣 黄河畔八十里止,俱平川,虏可突入。” 中国长城志中记载:“成化五年(1469)正月鞑靼3000余人抄掠迤西泥涧滩等处,分守西路左参将胡凯率军与战于孤山川,斩首1 级,获骑20及被掳男妇11口,马、牛等畜260余。十五日,复有其众3000与游击将军许宁战于迤东沙河墩,房能引兵增援并结营抵御,敌遂退走,获其马7匹,箭千支,官军阵亡者15人。” 位于边防前线的孤山堡外远不止这一次战争,遭敌掏墙入侵已是常事,军民大多时间处于严防死守之中,将军在战斗中被俘和战死也是常事。中国长城志大事中记载了孤山堡副将孙弘谟被俘的战例:“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六日 延绥边外吉能以挟赏不遂,纠众于闰八月二十三日以后,连日分数万骑大举攻入。 西路砖井、宁塞,中路波罗,明军阵亡把总2员,军兵60名。东路大柏油、柏林、高家、神木一带,杀伤尤甚。孤山副将孙弘谟,神木游击万化孚闻警驰赴。万化孚仅以身免,孙弘谟不谙地利,被其诱至绝地,四面攻围,力不能支,被掳获去。时三路兵马,五月无粮。所在城堡,刍饷悉空” 在孤山堡所有的战斗中最悲壮的要数一个才子、诗人、军人集一身的将军,它就是明开国大将汤和之曾孙名叫汤胤動。明列传·卷十四记录他战死的经过:“成化初,复故官。三年擢署都指挥佥事,为延绥东路参将,分守孤山堡。孤山最当寇冲,胤勣奏请筑城聚粮,增兵戍守。未报,寇大至。胤勣病,力疾上马,陷伏死。事闻,赠祭如例。”当时是成化三年(1467),延绥东路参将汤胤動驻守孤山,他深知孤山的重要,奏请增筑关堡,囤积军粮,增加兵员,以备战需。哪知奏章尚未禀报,鞑靼人已兵临堡下。参将不顾重病在身,出阵迎敌,中敌人埋伏阵亡。将军阵亡的场面是多么豪放悲壮,奇崛瑰丽。 汤胤動为“景泰十才子”之一,英宗正统末,周忱遂向兵部侍郎于谦推荐。于谦向其询问古今兵事,汤胤勣对答如流。英宗授锦衣卫百户,后转千户。镇守孤山堡是已升任参将。汤胤動是诗人,他的诗在明朝很有名气。他生前喜爱作诗,他死后也要作诗。传说,他战死之后几个月,天快黑的时候,长城以北的通州驿迎来了一位兵官。此人随侍的人员车马众多。他到了驿站就端坐在房间里,也不要酒食之类,只要纸、笔、砚、灯烛。拿到这些东西就关门睡觉了。第二天早上,驿卒一直在等他起床,左等右等都没等到,就大着胆子开门一探究竟。哪曾想,房间内一个人没有,只见这墙壁上有一首诗歌:“手持长剑斩渠魁,一箭哪知中两腮。戎马踏来头似粉,乌鸦啄处骨如柴。交游有义空挥泪,弟侄无情不举哀。血染游魂归未得,幽冥空筑望乡台。”(《寓圃杂记》P128) 夕阳西下,站在古城墙根俯视孤山镇,两条铁路在孤山川上横空穿向古堡南门,华灯初上,山坡下家家户户灯光闪闪,清风伴着明月,虫鸣伴着夜晚的安宁,虽然没有了袅袅炊烟,每家每户团圆的人们围桌而坐开始晚餐。古镇早以远离的战火硝烟,现在是国泰民安。 突然想起明代三边总制杨一清巡视孤山堡后作的一首七律,描绘了当时孤山堡守边将士马放南山、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簇簇青山隐戍楼,暂时登眺使人愁。西风画角孤城晓,落日晴沙万里秋。甲士解鞍休战马,农儿持券买耕牛。回思未筑边城日,曾得清平似此不?”孤山堡的这片热土,养育了多少英雄豪杰,上演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2024年10月13日于孤山堡内<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