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全国青少年一页邮集征集比赛一等奖 <br> 宜昌市第五中学 彭晟轩</h3> <h3> <br>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集邮文化巡展活动,其中的全国青少年一页邮集征集比赛已经落下帷幕。经专家评审,共评出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三等奖50名。宜昌市邮协报送了13部作品参赛,获得了两个奖项:宜昌市第五中学彭晟轩的《纪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荣获一等奖;宜昌市天问书院学校屈梓熙的《集邮总统罗斯福》荣获三等奖。为了促进我市邮集编组水平的提高,笔者不揣冒昧,尝试对两部获奖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实为抛砖引玉,如有不妥,欢迎讨论。</h3> <h3> 一、《纪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 <br> 该一页集邮的类别划分应属于传统集邮类。即是对邮票本身的印刷、设计、版别、暗记、变体、发行使用等等进行研究和展示。当然,一页邮集限于篇幅,不可能展示如此多的内容,但传统邮集的要求和方向应是如此的。笔者认为该作品有以下值得肯定和注意的地方。<br> (一)选题重要。本次全国青少年一页邮集征集比赛,是位列在“建国75周年”主题之下的集邮活动,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一周年纪念邮票组集,是非常切合主题的。这在选题的重要性方面,要高于其他选题的作品,首先就占据了制高点,这是非常重要的。</h3> <h3> (二)邮识明确。纪6邮票有全国通用票原版和再版,还有相同图案的东北贴用票原版和再版。就是说纪6有四套邮票,这四套票不可能都在“一页”的范围中展示。但该作品在说明文字中介绍了通用原版和东贴原版的发行量,以及再版票的发行时间等这些知识,巧妙地阐述了相关的邮识。</h3> <h3> (三)收集难度。作品中全国通用票和东北贴用票均用再版票展示,而不是收集难度大的、昂贵的通用原版和东贴原版,这对于青少年一页邮集而言,也无可厚非。纪6邮票的使用,则是通过展示一枚贴通用原版票的国内单挂号实寄封来表现的,非常亮眼。作者通过文字对封上的销票戳、落地戳、沿用的民国挂号函件执据、投递员名章等,进行了说明。我看过这实寄封的另一面,收件人为“林肩宇”。而“肩宇”,正是我国著名集邮家林崧的“字”,加之收信地址的佐证,可以认定,这枚实寄封是集邮名家林崧的旧藏,因而显得愈加珍贵和难得。只不过一页邮集中没有空间展示该封的另一面,作者没有提及罢了。</h3> <h3> 收件人为“林肩宇”的纪6挂号实寄封正面</h3> <h3> (四)文字瑕疵。(1)作品标题下的说明文字中“胶版套印”应为“胶雕套印”,即胶版与雕刻版两种印刷方式套印。如果仅有胶版,也就无所谓套印了。(2)实寄封说明文字中“沿用的民国中国邮政挂号函件执据”,应为“中华邮政”。(3)说明文字最后一句“完全符合的国内挂号实寄封”,是一残缺的病句。应改为“完全符合邮资标准的国内挂号实寄封”。(4)没有必要在展示的每枚邮票下标注其面值,因为邮票面值本身就非常醒目了。</h3> <h3> (五)页面布局。现在作品展示的邮票与实寄封,页面显得比较拥挤,尤其是封、票之间和贴片左右两边几乎没有了“留白”。建议将邮票按票幅“大小,小小小”分两行排列,每行下边平齐,去掉邮票下方的面值说明文字,通用票和东贴票均如此处理;这样“一大四小”邮票的排列,类似国旗上五角星“一大四小”的排列。同时,会给票、封之间,以及贴片左右两边,都能留下适当的空间,使整个一页邮集作品布局更加美观。</h3> <h3> 全国青少年一页邮集征集比赛三等奖<br> 宜昌市天问书院学校 屈梓熙</h3> <h3> <br> 二、《集邮总统罗斯福》 <br> 该一页邮集的集邮类别划分,应属于专题集邮类。即不分邮票的国别,也不讲究邮票是否成套,而是根据邮票画面内容取舍,编入自己邮集的专题之中。专题集邮也有创新,即在编组专题邮集时,将版式、子模、纸质、齿孔等传统集邮研究的内容纳入其中,增加邮趣,得到了邮展评审员认可,有的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h3> <h3> 该作品在故事叙事完整方面,标题下引用了罗斯福关于集邮的著名语录。从罗斯福生卒年月日开始,少年集邮,中年双腿瘫痪,“集邮爱好挽救了我的生命”,到连任四届美国总统绝无仅有,收集邮票,关心和参与邮票发行,提倡集邮及其成果,二战决策会上仍在摆弄其邮册,向秘书交代邮票事宜后不到一小时,因脑溢血溘然长逝。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伟人集邮故事。</h3> <h3> 素材取舍方面,一是选用了著名的摩纳哥1947年发行的罗斯福欣赏邮票,左手六个指头的雕刻版错票,此票虽不昂贵,但却很著名,作者将其放在贴片的中心位置加以突出。另外,作品原采用有一枚集邮者集邮图案的邮票,误以为表现的是罗斯福,编入后经仔细查对,才知这是一枚1942年纳粹德国发行的邮票日附捐邮票全套一枚,图案说明为“集邮者欣赏集邮册”,并非是罗斯福。于是,果断去掉,换成了一枚菲律宾表现罗斯福的邮票。</h3> <h3> 删掉的德意志帝国集邮日附捐邮票</h3> <h3> 文字表述方面,在第一枚邮票下增加了“一生钟爱集邮,被誉为‘集邮总统’”的文字进行点题。“9岁生日时得到了外公(一说为舅舅)心爱的集邮册”,取“外公”。删除了罗斯福设计了多少邮票、多少获奖等不实信息,改为“他任总统期间,美国集邮者由200万增至900万,邮票销售增长了 6 倍”等等。专题邮集的文字书写,一般是专题知识的表述在邮品上方,集邮知识的表述在邮品下方,考虑到一页邮集版面有限,没有按此操作,应该可以理解,也谈不上不妥。</h3> <h3> 素材多样性方面,采用了多国邮票的使用,增加了邮票国别和发行年份的标注。作者曾想用实寄封片,可惜没有好的,便放弃了。又想用美国罗斯福头像普票四方联,来说明其打孔方式,增加一点传统集邮的邮趣,或是用一枚有关邮戳的剪片,终因占地过大,不合适而未采用。目前仅用11枚 9 个不同国家的邮票来表现主题。作品中没有封片戳,这应该是缺陷和差距所在吧?同时又想,一页邮集是否一定要有封片?似乎也可以讨论。<br> 以上关于宜昌一页邮集获奖作品的简评,基于本人有限的邮识、编组邮集和参与评审工作的实践,有感而发,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集邮师友和方家教正!<br><br> (全文完)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