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懵头】</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县城一所学校里当老师。每寒暑假,回到农村老家当一个月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去生产队劳动挣工分,遇到了小学同桌同学魁德。老同学好久不见,分外亲热。我俩边干活,边聊天,整个一个上午都在一起,总感觉这位发小好像哪儿不对。</p><p class="ql-block"> 回家问过叔父得知,魁德过去说下的那门亲事黄了,最近小伙子心情不好,一直闷闷不乐。</p><p class="ql-block"> 据说,为说下这门亲事,他家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百八十块对一个农村人家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魁德起初相亲事儿,他也曾给我说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计划五月端午办婚事,他还邀请我到时候当个“东家”(东家,婚丧嫁娶时,请来帮忙应酬的人,又叫“支客”)。</p><p class="ql-block"> 我叔叔说,那事儿一直挺顺利的,端端就在过年的时候出岔子。</p><p class="ql-block"> 按照过去的习俗和礼节,春节大年初一,未来女婿得早早给未来的丈人、丈母娘拜年。</p> <p class="ql-block"> 在乡下,这可就是头等大事,马虎不得。</p><p class="ql-block"> 魁得未婚妻的那个村庄,也就离我们村七、八里。骑自行车走小路,最多一个小时就能到。</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魁德带上礼当,骑一辆崭新的永久加重自行车,就出发拜年去了。</p><p class="ql-block"> 进入村庄,他转过两个巷道,有点恍惚,居然找不到未婚媳妇的家了。未来丈人家,魁德也只去过两次,还是媒人带领着去的,只知道个大概位置。</p><p class="ql-block"> 正在十字路口左顾右盼,恰好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出门,笑盈盈地来迎。</p><p class="ql-block"> 魁德看着像未来的丈母娘,打个问讯,跟着进家。行跪拜礼,并奉上拜年礼物。</p><p class="ql-block"> 礼毕,他被让到炕上坐定,由未来的丈人陪着,爷俩吃菜喝酒聊天,十分投缘。</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又被两位老人客客气气地送出门。</p><p class="ql-block"> 魁德有点小遗憾,就是没见到未来娘子。过去的人们很封建,没过门的小姑娘,只炒菜做饭招待姑爷,一般不会露面。</p><p class="ql-block"> 魁德知这档子事理,也就没多想。</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那天,媒人突然来魁德家。只见她板着脸,拎着一个大包袱扔在桌子上,一屁股坐在炕沿头上生闷气。</p> <p class="ql-block"> 原来,一大早,女方家退换了彩礼,说是这桩婚事不成了。</p><p class="ql-block"> 理由就一句话:男方家不懂礼数也就罢了,他们“把荞麦面没当无谷”,不把人当人,这份窝囊气受不了。</p><p class="ql-block"> 媒人起初一头雾水,一再追问之下,女方家终于说出了退婚的具体缘由:未来女婿没去给丈人丈母娘拜年。</p><p class="ql-block"> 魁德闻听,几乎惊掉下巴。但百口莫辩,只好亲自登门去解释。</p><p class="ql-block"> 他和媒人到未来丈母娘家,愣过神来一看,更让他大为迷惑。</p><p class="ql-block"> 根本不是那天去拜过年的家,两位长辈也不是那天招待他的人。</p><p class="ql-block"> 原来,那天他走错了路口,误入另外一个村的另外一个人家,稀里糊涂地给毫不相干的人拜了个大年。</p><p class="ql-block"> 但不论怎么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女方家说,如果真的是这样,让魁德把那家人找到,把东西要回来再理论。</p><p class="ql-block"> 魁德骑着自行车,周围的几个庄子转了好几圈,问过好几家人,也没找到这么一个家。</p> <p class="ql-block"> 他正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啦!</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丈人丈母娘认为,魁德还在“扯屁谎”(扯屁谎,又叫“拉屁谎”,“扯屁溜谎”,编谎言,说谎话),越发“齁成鸡儿”了(齁成鸡儿,“齁”,生气的代名词。生气了,可以说“齁将”了。“齁成鸡儿”,特别生气)。</p><p class="ql-block"> 魁德一肚子冤屈,未来丈人一家人不依不饶,只好无奈地回家了。</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魁德的父母天天嘟囔:眼睛是出气的吗,不会仔细辨认吗?鼻子底下有张嘴,不会问问人吗?之类的话,说得魁德确实有点招架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的却,他应该去厨房看看对象,赠送点小礼物啥的,就不会出岔子。</p><p class="ql-block"> 魁德和我同桌,还经常一块儿玩。凭我对他的了解,不会把事情办砸,尤其是婚姻大事。</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段时间,女方家似乎觉得魁德说的话有可能是真的,话茬儿有些缓和了。两下的长辈坐到一起协调,这事似乎有点转机。但此时,两家言来语去的,心里已经暗暗结下了疙瘩。</p> <p class="ql-block"> 说话间,魁德未来的丈人说话时用错了一个词,两家彻底决裂。 </p><p class="ql-block"> 他说:即便走错了家门这事儿是真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没脑子的大“懵头”,恐怕没有好日子过。</p><p class="ql-block"> 而且,左一个“懵头”,右一个“㤘势”(㤘势,即笨蛋,傻瓜)地奚落。魁德他爹妈当然不乐意啦,撂下两句狠话,拍屁股走哒了。</p><p class="ql-block"> 老话说:“亲人结仇,仇更仇”。从此,两家人像牛见了刀刀一样,老死不相往来了。</p><p class="ql-block"> “懵头”,青海方言里是心智迷糊,满脑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词,又说“愣头”,可轻可重,除了指糊涂,也指愚蠢,笨拙,傻子,智障,脑残。</p><p class="ql-block"> 据古代典籍记述,“懵”原为“瞢”,初指梦,后来字义扩展,加上“目”子旁为“矒”,指晦暗无光貌,目不明。又加上“忄”偏旁,喻指昏愦,愚昧,迷糊不清。</p><p class="ql-block"> 另外,“懵”,又同“懜”,指睡眼蒙矓,心里犯迷糊。如《牡丹亭》里有:“看他娇啼隐忍,笑譫迷厮,睡眼懵憕”。</p><p class="ql-block"> 青海方言也有“懵憕憕儿”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人都可能有这样的经历,突然间莫名其妙地脑子里感觉不是很清晰。对所处环境感知度降低,甚至分不清此时此刻是白天黑夜。别人和他说话,思路不清。回答:你别问了,我现心里“懵憕憕儿的”。</p> <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身体很弱,经常生病。后来,虽说慢慢好了一些,但心里老是出现“懵憕憕”的感觉,体会颇深。</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种状态不一会儿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中医认为原因有三:</p><p class="ql-block"> 一是脑放电过程,属于极其轻微的癫痫。</p><p class="ql-block"> 二是暂时性的脑供血不足。</p><p class="ql-block"> 三是因为饥渴,造成低血糖反应。</p><p class="ql-block"> “懵头”,原本指的是这种状态。后来,指偶尔犯傻,处事不当,做事欠思考,甚至愚不可及的行为表现。</p><p class="ql-block"> “懵头”,虽为一个嗔怪用词,但“友善”的成分居多。</p><p class="ql-block"> 一般用在自己的家人,或亲近的人,而且在没有生气的前提下,一种责怪词语。</p><p class="ql-block"> 比如,儿子被单位评为年终先进,但他很低调,让给了别人。父母亲心里即高兴又难受。母亲往往按捺不住,责怪儿子是一个“懵头懵脑”,或“愣头愣脸”。</p><p class="ql-block"> 智力低下者,青海人说这个人“懵”。虽不愚,却一时看不清事物真相,也是“懵”。愚不可及,就是“大懵头”。</p><p class="ql-block"> 人如果很生气,就会用比较刻薄,侮辱性极强的词贬损别人。如愚蠢,笨蛋的同义词,青海方言里有:馕头,馕棒,馕㞞,咒势等。</p> <p class="ql-block"> 人都有一个通病,自家孩子,自己怎么着都可以。容不得别人评头论足,说长道短。</p><p class="ql-block"> 魁德的父母,就是因为孩子一点小小的失误,被“亲家”一家人骂成“懵头”。以局部否定全盘,任谁都无法接受。</p><p class="ql-block"> 婚姻是一个人一生的大事,马虎不得,更不能凑合。青海民间有“娶妻先看丈母娘”,“进了门,先看锅头再看人”,看衣裳,看袖子;看婆娘,看舅子”等相亲口诀。</p><p class="ql-block"> 人虽群聚动物,人也有共同的道德底线。但一个人在一种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受周围人和事的影响,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因此,人生观,价值观不会完全一样。</p><p class="ql-block"> 两口子组成家庭过日子,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婚姻中聪明的人,善于适应新环境。失败的婚姻,往往是执念过去太深。所为的缘分,实际上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两厢情愿,相互退让,达到貌神合一。</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邱元胜,青海省共和县人,上世纪六十几年代生,退休干部。</p><p class="ql-block"> 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海南州作家协会会员,原海南州书画家协会主席,海南州摄影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