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东岳庙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大街,这座宏伟的庙宇整体院落坐北朝南,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正院为主要建筑的聚集地,沿着南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琉璃牌坊、山门(现已拆除)、棂星门、瞻岱门、岱宗宝殿、育德殿以及后罩楼等建筑,形成六进院落,主祀东岳大帝。东岳庙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始建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由玄教大宗师张留孙与弟子吴全节募资兴建,历经岁月沧桑,见证着无数的兴衰荣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琉璃牌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这座三间四柱七顶的黄彩琉璃牌楼,宛如一位威严的守护者屹立于此。其屋顶为歇山顶,正脊两端的鸱吻和螭吻栩栩如生,正中火焰宝珠熠熠生辉。正间的南北两面各有一块石匾,宽2.8米,高0.9米,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刻“秩祀岱宋”,相传为明代宰相严嵩所书,牌楼宏伟壮观,气势磅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边钟楼的匾文“鲸音”,那钟声仿佛穿越时空,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唤醒着人们内心深处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边鼓楼的匾文“鼉音”,鼓声与钟声相互呼应,共同奏响着一曲古老的乐章,令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棂星门现为东岳庙的庙门,原来悬挂在山门(已拆除)的康熙帝御书“东岳庙”横匾也移到了这里,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瞻岱门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这座五间庑殿顶的过厅式殿堂宛如一条连接古今的纽带。门的内三间为穿堂,门内分别供奉道教护法哼哈二将和十太保,后殿挂东岳大帝的“宝训”,那宝训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岳大帝的“宝训”,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瞻岱门是一条御道直通岱宗宝殿,称为“福路”,那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引领着人们走向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马,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坐骑,原由白瓷烧制,因其光洁如玉,人称“玉马”。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主人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铜特,相传是文昌帝君的坐骑,为马头、骡身、驴尾、牛蹄,因此,还有“四不象”之称,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食草类偶蹄目动物。它那奇特的外形,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福路与碑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组回廊。回廊共七十二间,代表东岳大帝掌管下的地狱七十二司。每间门楣上都有敬神司的匾额,两侧柱上贴有楹联,殿内塑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以前每司供一神像,后来又增建了四司,因此共有七十六尊神像,它们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乾隆御碑亭,建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刻满、汉文,首题《东岳庙重修碑记》。那碑文记述了皇家出帑银重修东岳庙等事项,见证了皇家对东岳庙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熙御碑亭,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刻满、汉文,首题《东岳庙碑》。碑文记述了东岳庙失火后由皇家出帑银重修的过程,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岳庙的碑林记载有163通,碑林是东岳庙的文物遗存,最早碑刻为元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最晚为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那一块块碑刻,宛如一部部史书,记录着东岳庙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岱宗宝殿”为东岳庙的主要建筑,朱墙碧瓦,富丽堂皇,宛如一座神圣的殿堂。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及帝后,那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育德殿原为东岳大帝与帝后的寝宫,现改为三官九府像陈列厅。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为人们带来美好的祈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