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游拾遗】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李家山

芦苇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11月月2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和二位西安艺校来的女生同伴,沿一条喘息流着的小河往东去西湾村,它距碛口只有2公里左右路程,但一路风吹日晒,却让二个女娃叫苦连天。可是一到村前,她俩就安静了,并忘乎所以快速收拾好画具,聚精会神写起生来。应该说,近年来的古村古镇游,这些艺校的师生常是先行者。发现美、捕捉美,总要有点艺术的审美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湾村民居系明清古建筑群,依山而筑,规模不大,长阔只有一、二百米,虽然不如晋中王家、乔家大院那样富丽骄奢,但整体布局自然流畅,路巷相连、宅院衔接,起承转合自然,人称“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极富浓郁的黄河流域的地方风格。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湾村是碛口兴盛时期的商贾家族居住区。据说原是由东西两边的富啇家历经11代、经营200年才最后形成的城堡式村庄。至今仍遗存有30多座明清古建和5条古巷。2003午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湾村也混杂着些普通的民居 。有的虽已破落,但生活仍在继续 ,且生生不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从西湾村回碛囗 ,远见山边有一座灰黄色的宅院,在午日照耀下格外惹目,疑似是夯土的建筑。但走近才发现,却仍是晋地常见的砖木建筑。这里虽有取之不尽的黄土,但很奇怪怎么会少了夯土的楼房建筑?或许,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差异 。</span></p> <p class="ql-block">途中</p> <p class="ql-block">疑似土楼的大宅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绕屋走了一圈,它错落有致,令人寻味,还意外发现这里一处门前写有“此地住过毛主席”的字句,才知道它竟是润之先生当年过黄河时在碛口住过的地方,还保存有他当年的住房。现门前还有块铜牌写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碛口吃了午餐,这时已下午3点多了,去李家山还有4-5公里,就花了40元打了部面的前去。路是泥沙路,不好走,还尽是上坡路,车行20分钟才到达山腰下,前去都是坎坷的山间小道了,就只能下车徒步。远望村子还在山坡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家山村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分布在70度的山坡上,有400多年历史了,现已定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与武陵源、黄土高原,被著名画家吴冠中并列为他一生的“三大发现”。他这样评价李家山:“从外部看象是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却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子,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家山原有80多户人家,现存20多户,60多人。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正常而必然的迁徙。在这里又遇到一群艺校的学生,他们投宿在这里画画已快一星期了(包住包吃,每天30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冬天的山梁上,举目是伸展无边的苍凉黄褐色,只见在山窝落尽叶子的林木下还有几点的人影蠕动着,细看原来是在寻取掉落在地枣子的农妇…..在 这里体验到一种生存环境的艰辛,不能不让人对长期在这片土地与生活搏击的先人有一份深深的崇敬。黄仁宇先生曾提醒入陕的旅游者说:“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它是中国历史开展的重要因素。”体味黄土地似乎可以咀嚼出点“很中国”的味道。 </span></p> <p class="ql-block">拾枣子的农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起已故诗人艾青的几句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 “….几只驴子/有悲哀的眼 /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载负了土地的 /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艾青《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