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的瑰宝--北海的园中园

GYD

<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文化沉积最深厚的皇家园林。在北海,除了著名的白塔、五龙亭、九龙壁等标志性景点外,还有几处清乾隆时期仿照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别具一格的园中园值得一游。它们分别是集山、水、景物于一体,小桥流水、高低错落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静心斋</span>;隐藏于山林之中、与千年古槐相伴,碧水荷塘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画舫斋</span>;还有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清幽之地<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濠濮间</span>。北海公园里还有两处展示中国古代书法石刻珍品的古建筑,一处是<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阅古阁</span>,另一处是<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快雪堂</span>。它们虽然不那么璀璨夺目,却堪称是中国书法的最高艺术殿堂。近年来重新开放的<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漪澜堂</span>,是北海琼华岛北侧的一组清代古建筑群。作为皇家御园的核心建筑,,在生动的实景展示中可以领略清代皇室奢华的生活习俗。</p> <b><font color="#ff8a00">静心斋</font></b><br> 被誉为“最美园中园”,堪称南方私家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相融合的经典之作。静心斋位于公园北门以西,西天梵境以东,建于1756年。乾隆时期此处名镜清斋,全园三组院落均以水池为中心,以充分体现“镜清”之主题。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慈禧太后重新修葺和扩建了镜清斋,在园中添建了叠翠楼、六孔过水游廊和爬山游廊等建筑,形成现在的格局。静心斋东西宽约110米,南北纵深约70米,镜清斋殿与沁泉廊两座核心建筑占据南北中轴线位置,小玉带桥与枕峦亭东西对称布局在后院里。(图片来自网络) 大门后面是静心斋的前院,面对的是一座扁方形的水池,水池对面就是前院的主体建筑<font color="#ff8a00">镜清斋</font>。 镜清斋前接檐廊,后出抱厦。“镜清斋”三字的隶书匾额原为乾隆御笔,现存匾额为民国二年陆徵祥(民国首任外交总长)所补。 抱厦明间朝北设有龙榻(图片来自网络) 镜清斋西侧为<font color="#ff8a00">画峰室</font>,并以游廊连接。室西接六孔过水游廊。 光绪时期添建的<font color="#ff8a00">六孔过水游廊</font>。后面是枕峦亭。 太湖石假山上的<font color="#ff8a00">枕峦亭</font> 从五折曲桥上望去,水池左侧是沁泉廊,右侧是镜清斋,远处水面上的石桥是小玉带桥。 镜清斋北横架水面的<font color="#ff8a00">沁泉廊</font>,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沁泉廊是一座跨水廊桥,其下为石平桥,平桥南北各有四座花岗岩方石桥墩。 抱素书屋北侧跨于水池上的石桥为<font color="#ff8a00">小玉带桥</font>,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桥为单孔石拱桥,石砌拱券,券洞正中雕吸水兽。花岗岩桥身,桥两侧装有12根石榴头莲花望柱和10块镂空浮云宝瓶护栏板,四只靠山兽背靠镂空山石坐于桥头。 背靠镂空山石的靠山兽 小玉带桥桥北沿石磴绕池往东为三开间<font color="#ff8a00">罨画轩</font>,高居叠石之上,是静心斋全园最佳观景点。罨画轩东接弧形游廊。 静心斋后院内的爬山廊为光绪年间添建,建于最北端的叠石之上,蜿蜒曲折。 廊内一面敞开,一面为槛墙推窗。 镜清斋以东有一座环抱水池的小院落,主体建筑为池北侧的抱素书屋,通过游廊连接水池东岸的<font color="#ff8a00">韵琴斋</font>。 <b><font color="#ff8a00">画舫斋</font></b><br> 北海的另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位于北海东岸。此地在明代建有凝和殿,后改为清帝行宫。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将此处改建为画舫斋。画舫斋的名字来自北宋欧阳修的《画舫斋记》。 园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以水池为中心,南为春雨林塘殿,北为画舫斋,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构成一处精巧幽深的庭院。西北角院落为小玲珑,东北为古柯庭、奥旷和得性轩等。 掩映在一片静谧的林木之中的宫门 走过宫门,来到前院,里面有一座正殿,名为<font color="#ff8a00">春雨林塘</font>,一座前殿后厦式建筑。 “春雨林塘”四字为乾隆御笔 后院正中是一方形水池,水池南面三间抱厦,南为春雨林塘殿,东西分别是镜香、观妙室,四面环绕回廊。水池北面是<font color="#ff8a00">画舫斋</font>,为一座前轩后殿式建筑,是帝后们赏花、看戏的地方。 “春雨林塘”殿背面悬挂有乾隆御题“空水澄鲜”匾额。下面是当年皇家戏班为帝妃们演戏的地方。 四面环绕的回廊,雕梁画栋。 整个画舫斋朱廊环绕,结构精巧,环境别致。当年乾隆帝经常到此游玩,光绪帝曾在此居住,慈禧太后也常来这里游宴、看戏。(左侧建筑为观妙室,右侧为画舫斋) <font color="#ff8a00">古柯亭</font> 是画舫斋东侧的附属庭院,因院内有一棵唐代古槐而得名。这里曾是光绪皇帝在老师翁同龢的陪伴下读书的地方。奥旷室是用膳的地方,得胜轩是寝室。 <p class="ql-block">  古柯庭是乾隆皇帝专门为这棵古槐树修建的庭院。</p> 唐槐胸围达6米,树高13米,冠幅9米,树龄1200多年,被誉为“北京国槐之王”。乾隆对这棵古槐喜爱有加,在树侧修筑屋宇,点缀太湖石,并以古槐为由取名 "古柯庭",并多次以古槐为题做诗。<div>(古柯庭周二至周日每天仅开放一小时,想要一睹其风采,需提前规划好时间。)</div> 今天的唐槐虽木质已朽,仍绿影婆沙、生机盎然。 观妙室内的『<font color="#167efb">风荷静影--画舫斋景区历史文化展</font>』 <font color="#167efb">  <i>  ”画舫斋景区是乾隆皇帝的重要赏画场所,画舫斋、春雨林塘、奥旷等处汇集了乾隆一朝大部分著名画家的作品,如金廷标、徐扬、董邦达、钱维城的绘画、乾隆帝的御笔等等,在奥旷殿北墙还有一幅袁暎画的通景大画一张,可惜已不得见。值得一提的是在画舫斋还曾贴有郎世宁三幅作品:《大阅图》《青羊》《霍鸡》。</i>“</font> <b><font color="#ff8a00">濠濮间</font></b><br> 藏身于北海东岸的土坡后面,画舫斋南,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北海公园中又一处著名的园中之园。濠濮间的名称出自《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梁简文帝游华林园时所发的感慨:“<font color="#167efb">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临水,便自在濠濮间想也。</font>”来自北面先蚕坛的浴蚕河水经画舫斋缓缓流入,曲桥、水池、山石、回廊,回旋于咫尺之间,景色清幽爽目。 濠濮间三面土山环抱,林木繁茂。园中心是一座三面临水的水榭,水从浴蚕河流经画舫斋蜿蜒至此。水榭北面有九曲石桥,桥头立小石牌坊一座。除三間水榭建筑外,其他建筑有闾门、云岫室、崇椒室、爬山游廊、水池、曲桥及后坊等。 濠濮间的园门(图片来自网络) 石牌楼位于濠濮间水池上的曲桥北端,牌楼为二柱一楼,用青白石雕刻而成,屋顶为灰筒瓦制成的歇山式屋面。与北海其他磅礴大气的牌楼相比,濠濮间石牌楼以其小巧精致而著称。它设计巧妙,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石牌楼与九曲石桥 濠濮间为敞轩,布瓦卷棚歇山顶坐南朝北,东西长约12米,南北宽6米多。外周共有十六根柱子,内部有八根柱子。乾隆皇帝曾在此宴请大臣及宾客。 濠濮间南面,有游廊沿山坡曲折延伸向上。 <b><font color="#ff8a00">快雪堂</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 </font></b>快雪堂所在地为三进院落: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为收藏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临摹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其他名家的48方书法石刻,特增建了快雪堂院落。 1923年,为纪念讨袁护国运动的著名将领蔡锷(字松坡),经黎元洪批准,将快雪堂三进院落拨作“松坡图书馆”第一馆,梁启超出任馆长。历经时代变迁,1987年快雪堂三进院落经修缮后,改为“<font color="#167efb">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font>”向游人开放。(图片来自网络)</div> 2013年9月快雪堂荣获《<font color="#167ef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font>》。 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帝后们到阐福寺拈香拜佛时沐浴、更衣、用膳、休息的地方。 浴兰轩 乾隆四十四年,直隶总督杨景素向乾隆帝进献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贴》等一套丛帖共八十一篇。乾隆遂在北海北岸建快雪堂,嵌石刻于其东西两廊的内壁上,还专为此写了一篇《快雪堂记》。<div>  快雪堂四周由彩绘游廊连接,在东西两侧的游廊内嵌有晋代至元代20位书法家的80篇墨迹石刻48方,其中最为珍贵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div> 王羲之的《<font color="#167efb">快雪时晴贴</font>》(图片来自网络) 历代书法大家的石刻墨迹 快雪堂院内立有一块高约5米的太湖石,曾是宋代艮岳御园的名石。 此石状似浮云,石上南面刻有乾隆所提“云起”二字,背面刻有乾隆所作的《云起峰歌》一首,后人故称此石为“云起石”。 乾隆帝题做的《<font color="#167efb">云起峰歌</font>》 第三进院内的主要建筑“<font color="#ff8a00">快雪堂</font>”,是国内罕见的金丝楠木大殿之一,建于乾隆四十四年,距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北海公园内现存有两座金丝楠木建筑,都位于北海北岸,除快雪堂外,另一座是西天梵境建筑群内的大慈真如宝殿) 乾隆特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前两个字“快雪”为此殿题名。 <font color="#ff8a00"><b>阅古楼</b></font><div> 坐落于琼华岛西北侧的湖畔,是一座半月形上下两层的楼宇。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保存《三希堂法帖》石刻而建。</div> 楼内四壁嵌有《三希堂法帖》石刻495方,共收集了从魏晋至明末135位著名书法家的340件法帖,题拔210多件,印章1600多方,均为乾隆年间原物,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古代书法石刻集成。 <b><font color="#ff8a00">漪澜堂</font></b><div><b><font color="#ff8a00"></font></b> 坐落于琼华岛北侧,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皇家游憩、宴饮及文化生活的场所。镇江金山寺依山而建,亭台楼阁以游廊和步道相连接,层层建筑将山体包围,因其山体坐落于江心,形成“金山江天”的美景。乾隆对镇江金山寺的园林布局极其欣赏,特地在琼华岛北面以“屋包山”方式营建了漪澜堂。1959年仿膳饭庄在漪澜堂开始经营。2016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进行腾退,仿膳饭庄搬出。2019年起进行全面修缮修整,历时3年,于2022年12月29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照片摄于2009年)</div> 漪澜堂是一组包含38座、200余间文物建筑的上万平方米建筑群,有东中西三个院落,分布着道宁斋、远帆阁、晴栏花韵、霓裳曼舞等主要建筑,是当时皇家读书、宴饮、游憩的地方。 位于漪澜堂建筑群东侧的“霓裳曼舞”,曾是一座戏台。 漪澜堂“本堂”坐落于中路院落的南侧,是建筑群中单体结构最大的建筑物。 漪澜堂以室内原状展陈的形式还原了清乾隆时期的历史风貌。(后面屏风上的文字为乾隆所著游记《塔山北面记》) 北海公园内那些恢弘大气又不失精巧的“园中园”及殿堂等景观建筑,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