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七律 佛學之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獨木橋體 2011)</span>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孫澤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佛經要義在於空,空有難明必落空。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萬物因緣方立起,諸緣自性本來空。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寺中僧散非真諦,繩上蛇消乃是空。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未入涅槃休論道,境無對立始云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最初作于2011年,为的是回答如何理解佛学概念“空”的问题。此诗的五个韵脚用了同一个字,这在传统诗词中叫做“独木桥体”。这种体例最早见于宋代黄庭坚的词《阮郎归 效福唐独木桥体作茶词》,后来的仿效者有蒋捷的《声声慢 秋声》,辛弃疾《柳梢青 八难之辞》,元好问的《阮郎归 独木桥体》等等。</p> <p class="ql-block"><b>【首联】佛經要義在於空,空有難明必落空。</b>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事物总是由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构成,即《易经 系辞上》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看问题的立场不能只顾及在其中一个方面,还要顾及另外一个方面,否则就会出现偏差。</p><p class="ql-block"> 佛学的“空”,是相对于“有”的存在。看待“空”和“有”,分为众生的立场和佛陀的立场。众生的立场叫做“世俗谛”,佛陀的立场叫做“胜义谛”。世俗谛是俗眼看世界,胜义谛是佛眼看世界。“空”与“有”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佛学所说的“真空妙有”,就是描述“有不异空,空不异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的中道思想。</p><p class="ql-block"> 当然,“空”在佛经中随着语境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含义。具体到缘起性空的“空”,可以分三个层面加以理解,即存在层面的空,认知层面的空,以及境界层面的空。</p> <p class="ql-block"><b>【颔联】 萬物因緣方立起,諸緣自性本來空。</b></p><p class="ql-block"> 这一联讲的是存在层面的空。</p><p class="ql-block"> 学佛的人要知道的第一个道理,就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学的基石。只有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才能正确地认识人生。不懂缘起性空的道理,就会追虚逐妄、烦恼缠身。</p><p class="ql-block"> 缘起,是说万物因缘而起;性空,是说诸缘自性本空。这里的“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条件”(conditions)。</p><p class="ql-block"> 佛说,万事万物的生起,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缘(条件),若是没有一定的缘(条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生起、这就是“万物因缘而起”,简称“缘起”。</p><p class="ql-block"> 佛还说,构成事物的任何一个缘(条件),都需要别的缘(条件)支持,没有别的缘(条件)支持、它就不可能存在。换句话说,任何一个缘(条件)本身都不具备自主存在的属性,亦即无自性。这就叫做“诸缘自性本空”,简称“性空”。</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这里的“自性”是“自主存在的属性”之简称,与慧能所说的“自性”完全不同。五祖弘忍讲经说法常用“本心”一词,慧能承传另辟蹊径,把“本”换成“自”,把“心”换成“性”,于是“本心”就变成“自性”。可见慧能的“自性”与弘忍的“本心”是同义词。</p><p class="ql-block"> 缘起性空的道理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存在都取决于缘(条件),缘有则存,缘无则亡。世间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万物皆变、皆动、皆生、皆灭,因为一切事物都是随缘之变动而变动,而这种变动是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 class="ql-block"> 缘起性空的道理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一切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说这句话的人就是苏联时期的国家领袖约瑟夫 斯大林(Joseph Stalin,1878-1953)。</p><p class="ql-block"> 缘起性空向我们展示了世无永恒的道理,然而很多人偏偏去追求永恒,于是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就像《红楼梦》中“好了歌”所描述的那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b></p><p class="ql-block"> 所以,存在层面的空,就是世无永恒。</p> <p class="ql-block"><b>【颈联】 寺中僧散非真諦,繩上蛇消乃是空。</b></p><p class="ql-block"> 这一联讲的是认知层面的空。</p><p class="ql-block"> 在佛学诸多大家之中,对于缘起性空的道理说得最透彻的是公元七世纪中叶的印度高僧月称论师。月称论师与玄奘法师是同时代的人,玄奘法师学的是唯识学,月称论师学的是中观学。</p><p class="ql-block"> 中观学派是龙树菩萨创立的大乘佛教,其教义非常深奥。月称论师以其绝顶的天赋,惊人的智慧,将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完整、清晰地梳理出来,毫无错谬。正因为如此,藏传佛教的宗喀巴大师(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的师傅)在悟道后写的第一篇悟道诗《缘起赞》中才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龙树精深幽微的中观奥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就象那晚上才破蕾开放的睡莲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只有当月称这皎皎明月升上天空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大家才能一睹她的容颜。</b></p><p class="ql-block"> 月称论师在讲解缘起性空的时候用了两个比喻,他说:“佛所说之空,不是寺中无僧之空,而是绳上无蛇之空。”</p><p class="ql-block"> 寺中无僧,是说寺院中的和尚都跑光了,空空如也。这种“空”,不是佛所说的缘起性空中的“空”。</p><p class="ql-block"> 绳上无蛇,是说寺院的角落中有一堆草绳子,有个小和尚夜间起来在那附近撒尿,一阵风吹来,草绳子一动,小和尚以为是蛇,惊吓不已,一病不起。师父得知,夜间带着小和尚再次到那里,当小和尚确认他曾看到的蛇不过是被风吹动的草绳子,疑惑顿解,霍然而愈。在这个比喻中,蛇本来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是小和尚由于惊恐在心中生起的虚妄之念。月称论师以此告诉人们,缘起性空的道理,不是教人认为世界之上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就像庙里面的和尚都跑光了一样;缘起性空的道理,是教人远离虚妄不实的念头,是要把根本不存在的蛇从心中彻底清空。</p><p class="ql-block"> 那么,我们的心中到底有什么虚妄不实的念头、有什么样的蛇需要清空呢?</p><p class="ql-block"> 缘起性空,说出了世间一个普遍存在的道理:万物因缘而起;诸缘自性本空。万事万物都是由缘所构成,而缘本身又不能独立存在,也要随其他的缘之变化而变化。所以,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们的情感生活)都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由此可知,世间不存在完美、不存在永恒、也不存在极乐。然而,人们却偏偏追求完美、追求永恒、追求极乐,这就是人们心中的虚妄不实的念头,是必须清空的最大的蛇。</p><p class="ql-block"> 所以,认知层面的空,就是心无妄念。</p> <p class="ql-block"><b>【尾联】未入涅槃休論道,境無對立始云空。</b> </p><p class="ql-block"> 这一联讲的是境界层面的空。</p><p class="ql-block"> 人若想脱离烦恼,必须清除心中的妄念。那么,妄念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人的分别心制造出来的。所谓分别心就是分析、判断、计较、求索等心理活动,道家叫做识神,心理学叫做思维二元化。这里我们必须懂得,分别心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无分别心形成了相反相成的统一体,就像一棵树的枝干与树的根那样的关系。无分别心在道家叫做元神,在心理学叫做思维一元化。二者适度平衡是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长久以来,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分别心越来越强悍,而无分别心越来越衰弱,出现了树大根浅危机。这种情况佛学叫做狂心,心理学叫做过度思维二元化。释迦摩尼曾在《佛遗教经》中用“毒蛇、恶兽、怨贼、大火”来形容这种过度思维二元化所带来的危害。解决这个问题,释迦摩尼给出的办法是“制心一处”或者说“入于涅槃”,就是设法把分别心转变为无分别心,或者说把思维从二元化转变为一元化。所谓涅盘,其本义是“止息”。止息什么?止息狂心。故《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然,这个重要认知,不止见于佛家,也是道家和儒家的共识。可以这样说,实现思维一元化是中国传统心理疗法的根本大法。</p><p class="ql-block">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修炼功夫,因为这是一个改变旧习惯、建立新习惯的过程。那么,修到什么程度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呢?龙树菩萨给出一个标准,叫做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p><p class="ql-block"> 龙树菩萨列举四个常见的范畴,每个范畴由对立的双方构成,生与灭,常与断,一与异,来与出。如果意识得到对立双方的差别,说明思维处于二元化状态,这是分别心。如果意识不到对立双方的差别,说明思维处于一元化状态,这是无分别心。通过修炼,能够让思维稳定自主地处于一元化状态,消除了一切二元对立现象,这是开悟的必需境界。能够修成八不中道境界,小乘佛教称之为入于涅槃,大乘佛教的唯识学称之为大圆镜智,而大乘佛教的中观学称之为空正见(不二慧)。</p><p class="ql-block"> 所以,境界层面的空,就是境无对立。</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知,佛学之空本有三义:</p><p class="ql-block"> <b>存在之空:世无永恒。</b></p><p class="ql-block"><b> 认知之空:心无妄念。</b></p><p class="ql-block"><b> 境界之空:境无对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