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春雷滚滚49518590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三、重返永兴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8年,参加工作许多年后的我,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和当年的老五、球宝、佑强,几位老知青开车再一次回到永兴村。我们已经离开这里30多年了,当车子沿着那条弯延的小河旁,那一段斑驳的沙石路,开进村口时,仿佛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再次来到曾经生活、劳动、居住过三年的地方永兴村第三生产队,只为寻找逝去的时光,去看看时光的模样。村里许多当年还健在的人见到我们,非常热情,指指点点,问寒问暖,不是这家招呼,就是那家请我们坐客喝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留了下来。在当年的生产队会计李永和家中,女主人为了招待我们,她特意请来了邻居李叙玉作陪,他当年是大队民兵营长。如今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但他还记得我。酒,斟了又斟,一杯接着一杯,人们频频举杯相邀,菜,添了又添,摆了满满一桌,主人不停劝着我们多吃多喝。乡里人的热情,就像这满桌的菜一样,纯天然,无污染,没有添加太多的作料,没有太多的修饰,但就是真。和他们交往,神清气爽,心不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酒桌上我提起以前的一些老人的名字,老队长和老阿婆这些人时,才知道他们都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们捕捉着那温暖的、久违的感觉,记忆停泊在昔日的时光中,半百光阴一回眸,这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仍是那么的熟悉,似乎我们从没有离开过,一切都未曾改变,却又于岁月的沧桑中,继续悄悄向我们倾诉着这流水般逝去的光阴和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永兴村,我的第二故乡,这里赋予了太多的青春记忆,有多少趣事让我们终身回味儿,有多少故事让我们永远怀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饭后,我们几个又来到了村口的小河边,大家静静地站在河边看着,慢慢地去寻找当年当知青时的记忆,感受着我们曾经收工后,在河中洗刷打闹的美好的点点滴滴往事,不自觉眼角已沾有泪滴,但我的心中怯一片温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懵懂无知的青葱岁月,一群知青无忧无虑,朝夕相伴与当地的老乡们结下了纯洁无瑕的友情。我们在这里留下了好多难以忘怀印记,仿佛当年的欢声笑语还荡漾于耳 ,一切的一切,真是令人难以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忆中我们一起掐秧爬田担化肥,拨草淋菜种红薯,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的岁月,那充满青春朝气天真那无限快乐的年代,曾经发生的事情宛若昨天,那是我们一生抹不去的记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光在不经意间滑过,终于要走了,我的心还不肯走,忘不了那静默的田野,村前那清清的溪水,还有那热情而善良的永兴村的父老乡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生活的经历是刻骨铭心的,只有当过知青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各种酸甜苦辣。如今知青上山下乡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我们对这段经历却是终身难忘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10.8.修改于长沙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青成为了历史,但知青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付出了我们的青春年华,虽然现在我们都已经老了,但我们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人民,我们这一代人是值得骄傲的一代人,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一一知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