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邱?

沈建太:火山宝地守护者

<p class="ql-block">  看了泰国华侨邱仁泰回海南省亲,拜谒祖先丘濬故居及墓园的故事后,有朋友询问:“丘濬后人怎么姓邱呢?”</p><p class="ql-block">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华姓氏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记。中华姓氏渊源流长。姓起源于距今5000多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所以大都带有女字旁。母系社会是由“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部落组成。不同部落以各自的“姓”为标记,从而起到“明血缘,别婚姻”、防止近亲繁殖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 姬、姜、姚、嬴、姒、妘、妫、妊”被历史学家和姓氏学家普遍称为上古八大姓。除了少数民族改为汉姓之外,当今华人社会的绝大多数姓氏都是由这些最古老的姓繁衍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氏出于姓,是父系社会的产物。黄帝治理天下时“胙土命氏”,被认为是“氏”的发端。</p><p class="ql-block"> 胙(读zuò)意为赏赐、赐与。帝王以土地赐封功臣,酬其功绩,被称为胙土。</p> <p class="ql-block">  周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兴盛时期。周天子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又对分封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封国封邑如雨后春笋,以封国、封邑名所称的氏也随之涌现。于是乎,周朝遍成为氏的大爆发时代。</p><p class="ql-block"> 在周朝宗法体制下,氏是贵族阶级的专属。战国后期,随着传统贵族没落,氏的社会等级功能弱化,寻常百姓才有机会获得氏。</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束了中国历史上延续800多年的封建时代。周朝时期的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靠封国封邑得氏的潮流慢慢淡出。汉代以降,姓氏合为一体,再无区别。</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最新版《新华字典》收规范汉字9480个,《现代汉语词典》收规范汉字11166个,而从古到今中国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接近2万个。东西南北上下左右,龙凤呈祥鸡鸣狗盗,一拾百千万亿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姓没用到的。</p> <p class="ql-block">  除了因封国封邑而得姓外,官职、赏赐、行业等都可能是姓氏的成因。</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就出现的司马、司空、司徒三大重要官职后来都成为姓氏。</p><p class="ql-block"> 隋末唐初名将徐世勣[jì]因战功显赫,被唐高祖李渊赐国姓,改名为李世勣。明朝马和因在郑村坝之战中救过明成祖朱棣被赐姓郑,改名为郑和。</p><p class="ql-block"> 巫,卜(占卜)、陶、匠、屠、庖(厨师)、蒲(编织)、筑(建筑)、钟(铸钟)、韦氏(皮匠)、车(制车)都是由职业演变而来的姓氏。</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来形容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而事实上姓氏并非一成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姓氏变更除了由复变单(比如“端木”—端、木)、由繁入简(比如辩—卞)等原因外,避讳是姓氏变更的主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下,株连九族是统治者们为清除异己所惯用的刑罚制度。因避祸而改姓就成了受惩罚者的族人为保全性命而被迫采取的措施。为了不割断血缘关系、不忘记列祖列宗,改姓者或将原本的姓氏增减笔划、或取其谐音、或改复姓为单姓、或以先祖的名字、封号的方式改姓。</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姬姓韩氏与赵、魏三家分晋后,建立韩国,定都阳翟(今河南禹州)。秦始皇灭六国,韩国随之灭亡,韩王安被软禁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其次子允携族人遁逃江淮之间,为了避祸改姓何。何韩一家,何允为何姓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安徽涡阳县马店集镇,居住着一支自称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后人。他们的先人将“岳”字的丘、山上下颠倒,造出了新的姓氏。其读音为“亚”,与岳近似。</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末年,光禄大夫查铨録携眷远逃南雄珠玑巷,其长子查开祥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护幼主宋末帝赵昺[bǐng]南下,但终究不敌元兵铁骑,文天祥被捕就义,陆秀夫背幼主投海,查开祥逃亡至现广东东莞,为了避祸,将“查”字底下一横置于顶部,改为“香”姓,取“后来居上”之意。香姓一支移居今广西钦州,700年后出了一位国军上将香翰屏。</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我曾驱车专程拜谒香将军故居,并写下美篇《探访香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  中国封建专制社会里有一种特色制度,叫做“避讳制度”。它起源于周,成熟于秦,盛行于唐宋,至清代更趋严密,由礼法形成制度,变成法令条文。</p><p class="ql-block"> 避讳被分为国讳和家讳两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讳。为了避君讳,地名、物名、人名、姓氏中和帝王、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年号,谥号乃至生肖相同的字都要改掉。</p><p class="ql-block"> 很多姓氏的改动都是因为避讳而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弘演受国君器重,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一度成为望族。唐高宗李治第5子、女皇武则天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后,大部分弘姓人改为唐朝国姓李,另一部分改为姓洪。尽管有些弘姓后人又改回了原姓,尽管元代蒙古族人和清代满族人改汉姓时都有人选择弘姓,弘姓人口还是大幅下降,成了罕见姓。</p> <p class="ql-block">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赵匡胤登皇位一石二鸟,导致匡姓改为康姓,胤姓改为嗣姓。</p> <p class="ql-block">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汉武帝施行“独尊儒术”政策后,其形象在历朝历代里更是被逐渐神圣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人格象征与图腾,被尊为“至圣先师”。</p><p class="ql-block"> 1725年,清雍正三年,雍正帝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孔子名丘,凡姓氏、地名中的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p><p class="ql-block"> 丘氏起源于西周初期,历史迄今逾3000年,其间天下丘氏都叫“丘”,包括600年前生于海南的明朝一品官丘濬。300年前雍正帝一道圣旨,200年间华夏大地上丘氏族人都多出个右耳,改叫“邱”。</p><p class="ql-block">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当年,祖籍广东、出生于台湾的参议院议员丘逢甲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他认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营丘,早于孔丘,无先人避讳后人之理。丘逢甲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姓,得到闽、粤、台部分族人响应。但全国大部分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丘”、“邱”并存。</p> <p class="ql-block">  邱=丘。</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