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真正地长大,从父母舍得分离开始

美友1715616

<h3>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br>吕老师高考<br>15908969100</h3> <h3><br><br>一位妈妈是这么说的:<br><br>儿子小时候跟着我后面奶声奶气地喊:“妈妈”,大概小学三年级之后,慢慢地开始喊自己“妈”。<br><br><br>我曾问过他:“你怎么不喊妈妈了?”<br><br><br>儿子害羞地说:“我们班同学说小宝宝才喊妈妈呢!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br><br><br>听到这个回答,我突然觉得他长大了。<br><br><br>我也不懂,为什么简单利落的一个“妈”字,会让我这么失落。<br><br>一位爸爸是这样说的:<br><br>有一天,我经过女儿的房门,发现门上贴了一张大大的字条:“闲人免进!有事请敲门!”<br><br><br>看着这些带着学生气的大字,我转头跑到女儿面前:“这个闲人,说的是你爸你妈呀?”<br><br><br>结果孩子认真地看着我,郑重其事地点点了头。<br><br><br>那一刻,内心真是五味杂陈。<br><br><br>真是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成为了孩子眼中的“闲人”。<br><br>我们不难发现,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往往留给家长的一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br><br>也是在这种时刻,我们才真正懂得那句“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的真正含义。<br><br>想起一位朋友对我说:“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就为了让他们离开我们。”<br><br>尽管我们万分遗憾,一个孩子想要真正的长大,需要的正是这份“分离”。<br><br><br><br><br>接纳分离的第一步:放弃为孩子做好每一件事<br>《孩子·挑战》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小细节:五岁的玛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事无巨细地照顾她、爱护她、打扮她。在一起“妈妈研讨小组”的聚会中,大家都说:不能总是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句话居然让玛丽的妈妈恼火起来:“我就是想为孩子做每一件事,我只是喜欢照顾她而已,她是我的一切!”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很多父母会享受孩子离不开自己的感觉,而且非常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这类父母往往事无巨细地照顾孩子,无微不至,为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一有需要立即给予帮助。认识一位家长朋友,在她的养育之路,小到孩子刷牙洗脸,大到孩子学习、交友,有关孩子的一切,她都事必躬亲。孩子已经上二年级了,因为担心孩子刷牙刷不干净,早上甚至亲自帮他刷牙。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呢?孩子不仅在独立生活方面表现得很糟糕,脾气还很大,不高兴了,东西说砸就砸。她总是这么评价自己:“我就是操心的命。”然而,这种所谓的操心,并不是因为孩子的真的需要,而是家长自己的主动选择。甚至可以说,很多家长潜意识里很享受在孩子的生活中显得重要的感觉。当他们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时,展示的是成年人的力量、经验和能力,暗示的是孩子的脆弱和无能,最终维护了家长“不可或缺”的形象。结果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在很多事情面前,孩子都有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他们一方面享受被父母服务,一方面又因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而气馁。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家长挡在问题前面,孩子学习的机会就少一点。<br><br><br>接纳分离第二步:别试图控制孩子的思想<br>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就是自己的名片。他们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他们经常把操控伪装成爱与关心,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必须”怎样,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就是常见说辞。这也是我们常提到的“控制欲”。心理学家李雪曾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会到痛苦。”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女孩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被父母逼迫去考公,五年都没能上岸。接连失败的打击,让她彻底崩溃,最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这个结果自然违背了父母当时初衷。控制欲很强的父母,一般很难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极少有父母会故意不让孩子拥有独立的思想,他们对孩子生活的种种干涉和掌控有时候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因为他们太“自信”了。他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选择坚信不疑,加上为人父母的权威感,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有问题的只可能是孩子。在这种信念之下,家长会不知不觉地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控制欲就慢慢产生了。最后招致两种常见的结果:<br><br><br>第一种,孩子会屈服于家长的操控。这样的孩子往往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主见。就像那个考公失败的女孩,只能一边听父母话,一边深深陷入失去自我的痛苦。第二种,孩子会反抗。过多的束缚和限制,必然会带来反抗。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迫切地想要自己的空间,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是想逃,亲子矛盾不断地升级。每一次孩子想挣脱家长手中的绳索,都在牵扯血肉。操控的爱,最令孩子窒息。<br><br><br>接纳分离第三步,帮助并支持孩子的独立<br>日剧《西瓜》中,34岁的早川基子离开父母身边,从生活了很多年的家里搬了出来,对此,一直照顾她的母亲难以释怀。有一天,母亲带着女儿来到自己当时生产的医院前,她笑着对女儿说:“我把你从医院带回去的那天,是真正的辛苦才开始。”“你学会说的第一句话是拜拜。”“那会,我抱着你的时候是一股人的味道,在此之前,你还是一身奶味。”母亲用两个词语形容那时的感受:“既开心,又非常寂寞。”母亲说到这,已经开始哽咽。她的内心早已明白:孩子们啊,都“薄情”。他们小的时候,会期望你时刻陪在他们身边。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他们只想变得更加独立。为人父母,纵使万般不舍,也要支持这种“薄情”,放手让孩子独立。这是孩子真正长大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支持呢?我们不妨回忆一下:<br>当孩子学走路时,守护在一旁的家长,往往会张开双手,给出空间让孩子尝试。看着孩子成功迈出第一步,大人们欣喜若狂,甚至会拿起手机记录这样珍贵的瞬间。《孩子·挑战》一书中说:“如果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其他发展和成长有足够的敏感和意识,同样的激动和骄傲会感受无数次。引导孩子迈出第一步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在孩子生活中的很多时刻再次使用。”孩子的成长之路,我们应该像第一次教孩子学走路那样,抱着守护和祝福的心,去陪伴他、帮助他: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鼓励孩子尽情地试错。这样,你的爱既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也能给予了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我们说了那么多次分离,其实开始这个过程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也不是劝大家彻底地放弃对孩子生活的监督,而是提醒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独立的种种机会保持敏感,给足空间让孩子成长。第一,不要看轻你的孩子。家长很容易贬低孩子的能力。<br>其实,没有哪个孩子能天然习得各种能力。成功源于经验,而经验源于失败,孩子就是在一次一次错误中学习。当你对他的错误表示包容,对他的能力表示出信心时,他也会生出勇气去尝试。你相信他好,他也会慢慢变好。第二,当孩子有独立念头的时候,懂得敏锐地发现并帮助他独立。当他偏过头不想要你喂饭,你要做的是把勺子递给他,哪怕你知道他会弄脏衣服;当他今天主动提出想穿蓝色T恤的时候,你要做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你觉得白T更好看;当他想要帮你忙的时候,谢谢他并邀请他,而不是总是拒绝他......父母只有停止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才可能变得成熟、独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爱孩子容易,与孩子分离才是最难的。孩子的独立,意味着会减少对父母的依赖,父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也会随着产生。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种感受反而是家庭健康的表现。这对每一位父母都是不小的挑战。希望你我都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去爱孩子。<br><br><br>文章的最后,分享一首诗,与大家共勉:<br>《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黎巴嫩] 纪·哈·纪伯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世界,但不是来自你,他们虽然与你同在,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能给他们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明天的房子里,你不能去拜访明天,甚至在你的梦中也不能。你可以努力模仿他们,但不要试图让他们模仿你。因为生命不会倒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你们是弓,孩子是从你们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看到了无限之路上的目标,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让你在弓箭手的手中高兴地弯曲吧!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定的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