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写心 书者自乐(二)

豆瓣小站

<p class="ql-block"><b>  今人从事书法创作,之所以难以有新的突破,关键是难有超越前人的文化修养和对社会的认知感悟,而不是书法技艺。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技法再高,那么多书法大家在上,纵有李白的诗才,大约也会产生“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吧?可相对篆书来书,似乎就不太一样了。尽管篆书作为文字出现很早,但历代书法家专攻的却不多。当年李斯作小篆《仓颉篇》,也只是秦“书同文”的范本,并非为后来所说的书法。本来,语言字就是人们用于沟通思想的工具。“书同文”的小篆都不易于识别,更何况秦以前更繁杂的大篆?所以随着文字的发展,篆书就逐渐有点被冷落了。从唐代韩愈《石鼓歌》中的描述:“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云云,也大致可以想见这种书体历经沧桑、岁月销蚀坎坷。篆籀书法的真正兴起,应该已是晚清的事了。</b></p> <p class="ql-block"><b>  明末清初,伴随大量文物的出土,金石学开始热起来。顾炎武、钱大昕等为代表的一批金石和碑学家,注意到出土器物上的铭文,造型古拙质朴,线条绮丽优美。作为书法艺术,有独特的韵味。特别是后来,书写工具也发展,长软的羊毫笔,生熟宣纸的运用,使篆书一下子在书法界异军突起。可以说,在的各种书体中,篆书不是在生活使用中,而是以纯艺术的方式跻身书法行列。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称学书秘诀为:“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清代陈介祺在其《习字诀》也说:“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吾师。”可见,“学书先学篆”,已成书法界共识。</b></p> <p class="ql-block"><b>  俊宜先生历来的篆书,很注重笔笔都有出处,字字皆有来源。看来他独甲篆籀,并非一时兴趣,而是对小学和古典文学艺术都有很深的理解。李叔同就认为,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来历,学篆书自然对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及各种注疏都要了解,有了这个功底,不管写什么书法,至少不会写错字。</b></p> <p class="ql-block"><b>  俊宜先生是学历史的,又集小学功夫与文学修养于一身,他选定篆书,“今归定作鸾坡客,笔底山川写不穷。”(臧鲁子《鹧鸪天》),也是看到其施展空间很大。今看两书法集,篆书技法纯熟自不待言,关键是他还能把自己对汉字的艺术认知和生活感悟,都很到位地表现出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