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写心 书者自乐(三)

豆瓣小站

<p class="ql-block"><b>  古人说“诗言志”,在我看来,在这两本集子中,蒋捷《虞美人•听雨》一帧,就很有点“书言志”的意味。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原词见《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阙著名的词,描写了在听雨瞬间,作者“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人生感慨。全词从懵懂、孤凄到的恬淡,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惆怅。该词为不少书法家所爱,但多用真、行、草书,以瘦金体一类纤细清丽书法作品传世,以为这才能贴合原词意境。</b></p> <p class="ql-block"><b>  但俊宜先生却霍然突破,以篆书录之,为作品更添了一种古雅的韵味。且看作品后面的款识:“壬寅仲夏筑大暑,夜凉风清,于夜灯下细研慢斟得此小品耳。”可见,此作断非“老夫聊发少年狂”,而确实是有感而作。</b></p> <p class="ql-block"><b>  我不懂书法,什么横鳞竖勒,什么藏锋涩势,技法方面不敢置喙。但窃以为,这幅作品至少有两个看点,试说出来与诸位分享。一是结字。作品中有两个“年”字,三个“听”字,三个“雨”字,各具特征。给人的感觉:第一个“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杨万里)的稚气;第二个则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苏轼)的成熟和力量了。第一个“听”字,“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黄庭坚)明显的懵懵懂懂,只听一半;第二个“听”字,那是“考括坟籍,博采群议。”(《魏书·刘芳传》)的姿势,比较张扬;到了第三个“听”字,已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的意象,明显地淡泊老成了。至于“雨”字,变化就更明显了。第一个显然还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第二个已是:“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到了第三个,那更是“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怨谁”(李白)了。</b></p> <p class="ql-block"><b>  相同的字,各异的写法,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其次是布局和行文的大小疏密。七行字的布局,开始紧凑,行文细密。有节奏地逐渐宽松。中间一个“星”字,造型别致,特色突出,颇具一种众星捧月的意象。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使人顿觉眼前一亮,仿佛章法波澜陡起。行文以《散氏盘》那种金戈铁马起字,以《大盂鼎》那种虎踞龙蟠收尾。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b></p> <p class="ql-block"><b>  俊宜先生此书法又何其相似乃尔。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感受。多义性是一副真正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特征,肯定见仁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但理解作品,离不开作者创作的现实背景,否则就会天马行空,漫无边界,成了网络弹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