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 文:雪 莲</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4943</p><p class="ql-block"> 从冰雪大世界出来,我们来到了哈尔滨市内最著名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她是中国境内唯一现存的拜占庭式东正教教堂,历史悠久建筑精美。夜幕下,教堂在灯光的映射之下,给人一种神秘得感觉,让人有一探其秘密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1907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和沙俄军队的入侵,为了稳定远离家乡的士兵的军心,这座教堂应运而生。最初,它仅是一座木结构教堂,由俄商伊·费·赤斯嘉科夫出资6万卢布建造,但遗憾的是,这座教堂已不复存在。1923年,教堂迎来了第二次重建,经过长达九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终于在1932年竣工落成。教堂自建成以来,见证了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成为沙俄入侵东北的重要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独特的拜占庭风格著称,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通体洋溢着古朴典雅的气息。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巨大的洋葱头式大穹顶,高度达48.55米,穹顶饱满而巨大,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给人以耸入云霄、蓬勃向上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使用,内部装饰精美绝伦,壁画、吊灯等艺术元素交相辉映,展现出浓郁的俄罗斯风情。可惜,我们晚上过来,教堂里面不能进去了,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时间已经很晚了,但是,圣索菲亚大教堂门前人来人往的,都是来此打卡拍照的,这么冷的天,这些网红穿的那么单薄不冷吗?我真是佩服她们,因为此时的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噢。</p> <p class="ql-block"> 这么精美的教堂建筑,我怎么能错过打卡的机会呢?到此一游总要来一张留念,还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再来哈尔滨游玩呢。</p> <p class="ql-block"> 五天四夜的东北之旅要结束了,早起我在酒店附近转了转,这里有一个开放式的公园,来此晨练的人不少。除了行走的道路被铲掉了积雪,其他地方都是铺满了雪,南方小土豆们似乎找到了乐趣,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自己心仪的雪景。</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座英雄纪念碑,碑文写着“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我上网搜索得知: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坚持抗日,却遭到多次错误处分,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袭击梧桐伪警察所的战斗中被内奸打伤,受伤昏迷后被日军逮捕杀害,时年34岁。198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黑龙江省委才根据中央组织部的指示,对赵尚志同志1940年遭受党内处分一事进行认真的复查。在同年六月撤销了1940年1月中共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恢复赵尚志党籍,推倒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名誉。</p> <p class="ql-block"> 午餐之后我们来到了哈尔滨最热闹的大街:中央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这条被誉为“亚洲第一街”的商业步行街,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心脏地带。其全长1450米,宽21.34米,人行道面积12741平方米,总面积1854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旧称“中国大街”,主要为外国人经营商店的街道。在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哈尔滨的市政政权后,中国大街于1928年改称中央大街,又于1968年改为防修大街,之后于1973年改回中央大街。</p> <p class="ql-block"> 适逢新年伊始,大街上红灯笼高挂,一条巨龙横空而来,因为2024年是龙年,所以,龙就是当年的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中央大街在1997年6月,被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所以路面基本上还是保持着原本的模样。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设计和监工时,为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方块石路的设计宽度为10.8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雕铸,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如俄式小面包。在那个年代,一块面包石的价值相当于一银元。而整条大街上,总共铺设了87万块这样的面包石,构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初,由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及国家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的难民开始流向哈尔滨地区。中央大街的大部分俄式建筑都是在十九世纪初到三十年代左右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从俄国避难而来的侨民群体进入陌生的空间,开始了文化的传播与移植,他们将两个不同的文化相结合,将文艺复兴、折衷主义、巴洛克式等多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移植”到哈尔滨,仅用30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央大街上再现了欧洲大陆15至19世纪这四百年间形成的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 这栋建筑于1926年建成,原为阿格洛夫洋行,砖木结构,属于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蓝白相间的色彩,让人有一种来到江南海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座沃佳因斯基大楼,修建于1923年,位于中央大街17号与西十四道街交口,是一座具有古典主义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设计师为日丹诺夫。该楼曾为美国国际保险公司。20世纪30年代,其为阿格洛夫洋行。</p> <p class="ql-block"> 我漫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建筑特色。每一条支路都有很多宝藏地方,比如合影雕塑、欧式特色、宝藏店铺。这一款“马迭尔冰棍”是哈尔滨市的特产之一,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精美的包装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南方小土豆们还是第一次在寒冷的季节吃冰棍,尽管吃在嘴里冻的发抖,却依然是笑逐颜开。</p> <p class="ql-block"> 哈哈,我发现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这一身军绿,在我儿时那可是人人向往的装束,现在成为了历史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 一大圈逛下来,给我的感党中央大街,真的是一个充满历史和风情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座建筑都是一幅画,每一处景色都值得人们细细品味,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这条路口是中央大街的美食街,哈尔滨的特色美食在这里应有尽有,可惜我赶时间没有进去品尝,有点小遗憾。</p> <p class="ql-block"> 我行走在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的中央大街上,感受着这些老建筑的艺术气息、深邃和厚重。中西合璧的文化交融,在此已经成为哈尔滨最重要的城市记忆,仿佛是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央大街的尽头是松花江铁路大桥,也被称为老江桥。它横跨在松花江上,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老江桥是道里和道外的分界桥,它不仅是哈尔滨市现存最悠久的老建筑之一,也是最著名的历史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哈尔滨松花江铁路大桥是连接松花江两岸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之一。它与哈尔滨城市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一座百年铁路大桥。</p> <p class="ql-block"> 松花江铁路大桥横跨松花江,全长1.5公里,将哈尔滨与江南的各个景点紧密相连。站在桥上,我欣赏着冰封松花江的美景,让我这颗南方小土豆真正的见识了冰封万里江面,银装素裹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在松花江畔,与松花江铁路大桥合影留念,作为南方小土豆在东北之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防洪胜利纪念塔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北段松花江畔广场,斯大林公园中部。该建筑是为了纪念1957年哈尔滨市人民战胜特大洪水而建的。防洪纪念塔由塔、廊两部分组成,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组成,材质为花岗岩质,高达22.5米;塔基有两层不同高度的底座,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119.72米,标志1932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120.30米,标志1957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塔身下部有全市各界人民抗洪抢险的浮雕,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塔顶有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群雕像,充满着那个年代的烙印。塔基前的喷泉,象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p> <p class="ql-block"> 我缓步漫游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仿佛穿越回到了百年前的哈尔滨,见证了中俄文化在此的碰撞,感受着中俄文化在这座城市的交融与历史变迁。五天四晚的东北雪乡之旅,让我们这些南方小土豆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东北的神韵,也见识了一把冰天雪地及林海雪原的真谛,这一趟真的来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