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份报纸,就是一份情怀</p><p class="ql-block"> 文/王海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大学的时候,在学校的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见到《济宁日报》的文学副刊《星期天刊》。当时,李木生先生正在上面发表他的世态杂说系列,论析透彻,文笔犀利,,读起来非常痛快,让人明显地感觉到“鲁迅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也着实兴奋了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自从接触《星期天刊》后,我开始时时关注它,也因此读了很多好文章。像刘利民先生的《对一棵树感恩吧》、《文物的品格》、《淡泊是另一种浓郁》;高永女士的《三月柳絮飞》、《雪霁》。当然还有不少文章适合我的阅读口味,如诗性散文《说给你听》,诗集评论《爱情的殇歌》,书籍序言《圣地走笔人》,心情故事《你那里下雪了吗》...…这些文章具有相当高的质地,是文学艺术的精品。读《星期天刊》,对我眼界的开阔,语言的丰富,鉴赏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p><p class="ql-block">我去学校图书馆必定找《星期天刊》翻看。有时新的一期报刊没有来到,我就跑到济宁日报社门口的报栏旁去看。大学毕业后,我在乡下教书。让我欣喜的是,学校里订购了《济宁日报》。每次期待《星期天刊》的心情,就像一个小伙子等待心爱的姑娘,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妙滋味。</p><p class="ql-block">我上大学时,不但喜欢读《星期天刊》,还专门去济宁日报社送过自己的文稿。现在想想,似乎有点堂吉诃德的做派。第一次走错了地方,走到《农村周刊》的办公室里去了。陈宝琪老师听了我的来意后,写了张纸条,大意是这是我的文学小友,请接受他的稿子。每每忆及此事,我的心底都会升起春光融融的暖意。</p><p class="ql-block">当今,是一个传媒多元的时代,报纸似乎不再为人们更多地关注,但一份报纸,就是一份情怀。我怀念读报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文章,那些美好的人事,那些精神的欢愉,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消淡,只会成为生命的灯盏,温暖人心。(此为原文,发表时有删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