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国宝展 - 上海博物馆东馆

庄建民

<p class="ql-block">2024年末,上海博物馆东馆展出了国宝级珍藏的部分历代书法名家作品。我欣然前往,在展馆我看到了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多景楼诗帖》。见此珍品,我立即手机拍摄了发送给青年时代的好友群,得到大家一致称赞,尤其是群内书法家鄭启新的响应,也得到他之前观展的心得分享。</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不由回想起文革后期与好友鄭启新一起的日子。我们是73届的中学毕业生分配到上海江湾机械厂,我擅长画画他擅长书法,不久就成为了好朋友。我们白天在各自的车间工作,下班后一起在工厂宿舍里写字画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鄭启新送给我《华山碑》贴本临摹,学会了一些汉隶书法结构。后来因厂内小报编辑的工作安排,在钢板上刻字而形成现代美术体书写习惯了。但由于向鄭启新学习过传统书法,由此对书法的爱好保留了下来,时常参观欣赏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内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重现眼前,迎来书画“国宝展”睽违20年后的重磅回归。这里是我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中国历代书法馆参观拍摄记录的一部分,供交流与分享。</p> <p class="ql-block">1,上海博物馆东馆</p><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东临丁香路,西至杨高南路,北抵世纪大道,南接保利商业中心,与上海科技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东方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形成文化集聚效应。</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东馆,占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32万平方米,地上建筑六层、地下建筑两层。</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示区总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共设20个展厅和互动体验空间,包含文物类常设展13个、互动体验空间4个、特展厅3个。</p> <p class="ql-block">2,秦汉书法</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书法的孕育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小篆作为官方书体,奠定了汉字的基础形态‌。小篆的特点是线条流畅、结构严谨,体现了秦代的统一和规范‌。</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欣赏到一些代表性的秦汉书法作品,如祷禾刻辞卜骨、召卣、免簋等。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秦汉时期的书法风格和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太学成为学术的中心,但因为门派众多,学术上的争议不断。当时,儒学经典都是靠人工传抄,难免会出现笔误和理解上的偏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蔡邕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亲自书写了《周易》、《尚书》、《鲁诗》等七部儒学经典,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被视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鸿篇巨制。</p> <p class="ql-block">3,宋代书法</p><p class="ql-block">‌宋代书法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他们合称为“宋四家”,是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四位书法家。‌‌</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诗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作品,行书,纸本。纵31.2厘米,横538.1厘米,藏于上海博物馆。原为长卷宋时改装为册。此册米芾行书十一开,册中有“左史江氏”、“桧”、“秦禧之印”及明清诸家藏印。1102年(宋崇宁元年),同朝何执中跋为米芾所作。</p> <p class="ql-block">米芾 (1051—— 1107) 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黼,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诗帖》写得极为豪放,笔力雄伟,神采奕奕。诚如宋代赵秉文所盛赞的:“此册最为豪放,偃然如枯松之卧涧壑,截然如快剑之斩蛟龙,奋然如龙蛇之起陆,矫然如雕鹗之盘空,乌获之扛鼎,不足以比其雄且壮也,养由基之贯七札,不足以比其沉着痛快也。”</p> <p class="ql-block">‌《多景楼诗册》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因为它是流传有序的书法巨迹。自宋代装裱成册以来,历经明清时期的多次收藏,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苏轼《祭黄几道文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1087年行</span>楷书,纵31.6cm,横121.7cm,上海博物馆藏。当时苏轼五十二岁,书风古雅遒逸,真率自然,是苏轼传世作品中极少的楷书珍品之一,历来饱受赞誉。</p> <p class="ql-block">4,元代书法</p><p class="ql-block">元代书法是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赵孟頫是代表性书法家,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主张“当则古,无徒取法于今也”。其他书法家还有高克恭、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俞和等。</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行书手札册》由12札真迹组成,纵29.5厘米,横27.2厘米,是其致亲友的信件,涵盖了日常生活、艺术鉴赏及时局看法,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法流丽挺健、温润凝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倪瓒的《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是其致友人默庵沈右的一封书信,创作于倪瓒的中年时期。‌这件作品字体秀丽端庄,纸面洁净整齐,展现了倪瓒的书法风采。该作品结合了工楷和行书的特点,用笔秀润,静谧浑朴,带有浓厚的隶意,古典雅致‌。</p> <p class="ql-block">《真镜庵募缘疏卷》是杨维桢的行草书佳作。他晚年与僧道交往频繁,经常出入于寺庙道院,此卷特地为真镜庵募缘所撰写。</p> <p class="ql-block">这篇作品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艺术个性,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p> <p class="ql-block">5,明代书法</p><p class="ql-block">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明代书法的代表书家有:董其昌、文徵明、祝允明、唐伯虎、王宠、张瑞图、宋克。</p> <p class="ql-block">‌祝允明的草书《前后赤壁赋》是其晚年代表作,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书法功底。</p> <p class="ql-block">祝允明的草书《前后赤壁赋》笔势雄强,纵而不散,逸而能收,笔法刚健且蕴涵丰润。作品取法诸家,既有“二王”的遒爽,又有怀素、张旭的豪纵,同时也有“宋四家”的潇洒和劲峭,更多自己的面貌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明代官吏董其昌擅长书法,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此幅行书便是他临摹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卷。</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上海松江人。擅山水,工书法 此卷书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年七十六岁。</p> <p class="ql-block">作品内容与颜真卿的《裴将军诗》相呼应,描述了裴将军的英勇事迹和战功。诗中描绘了将军的豪情壮志和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6,清代书法</p><p class="ql-block">‌清代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碑学的兴起、书法风格的多样性以及书法流派的纷呈。‌清代书法突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媴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p> <p class="ql-block">‌朱耷的行书《宋人旧闻等册》是他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创作的作品,当时他68岁。‌这件作品收录了《宋人旧闻》、《寄答庐陵赵年翁品砚》等内容,并节临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朱耷的书法风格独特,用笔温润质朴,笔锋多有收敛,给人以平和淡雅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p> <p class="ql-block">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工兰竹,擅书法,自创“六分半书”。此卷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时年五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从整体上看,郑燮实不失为清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一位怪才和奇才。他的“板桥体”是书法史上的一颗永放光彩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的楷书《急就篇》创作于1865年,当时赵之谦37岁,正值其书法艺术的成熟期‌‌。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赵之谦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承载了重要的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赵之谦的楷书《急就篇》融合了颜真卿的浑厚与北碑的刚劲,形成了“魏底颜面”的独特风格。其楷书结构规整稳健,线条流畅自然,点画丰富多变,骨法明确,气韵生动‌。</p> <p class="ql-block">作品笔法融合了篆书和隶书的笔法,既有篆书的古朴典雅,又具隶书的流畅自然,展现出清新峻拔中带着柔美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字形结构均衡对称,字与字之间流畅自然,在规整中又有变化,凝重而不失灵动,体现出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看完国宝书法展,我来的上海博物馆东馆的顶楼花园,发现花园的风格也是中国园林传统的,与展览内容都吻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