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2月初,我跟着朋友组织的自助游来到了重庆,这天,我们参观了渣滓洞看守所旧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还是少年的我,曾经看过红色经典小说《红岩》。在《红岩》书中,生动地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在那暗无天日的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里,革命志士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先烈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几十年过去了,这天,我终于来到了重庆渣滓洞看守所。</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渣滓洞看守所,也称渣滓洞监狱,位于重庆市歌乐山下,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此煤窑系土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于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而隐蔽,1943年,渣滓洞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霸占,改造成为看守所,关押了许多革命者。1947年4月曾一度关闭,同年12月又重新开始关押犯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亡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近二百名革命志士进行了大屠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渣滓洞看守所旧址经过修建复原,于1963年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渣滓洞的大门,从大门到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还需要走几百米山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资料显示,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自1963年修建复原对外开放后,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也进行了几次修缮,规模比较大的有两次:第一次是在2007年7月。2007年7月,重庆市突降特大暴雨,还引发了山洪,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受损严重,刑讯室、女牢等建筑及外院平坝、围墙大门也被冲垮,很多物品被山洪卷走(被冲走的文物基本都是复制品,原件保存在博物馆等处)。洪水过后,重庆市有关部门对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修复工程于2007年7月开工,2008年2月竣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次是在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2020年8月,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启动。2021年2月,在经历近6个月全封闭保护修缮、重新布展之后,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对外开放。此次修缮后,渣滓洞看守所文物建筑不仅得以修缮,还增加了江姐、胡其芬等烈士的一批珍贵文物展陈。在本次修缮中,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渣滓洞看守所旧址的屋顶瓦面、木基层、大木架构、墙体、台基地面、门窗、栏杆等进行全面检查和重新处理,连五金构件均定制替换为原时代、材质、形制的构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从网络下载的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航拍图。渣滓洞看守所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有男牢16间,女牢2间,还有一放风院坝,难友们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放风时间进行锻炼和传递消息;外院有看守办公室、刑讯室和医务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参观渣滓洞看守所是免费的,年龄在65岁以下的成年人要预约。我们凭着年龄上的“优势”,持身份证直接进入渣滓洞景区大门。从大门进去到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要走一段路。进去后就看见一座岗亭,当年有国民党士兵在此站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块牌子上面是“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介绍: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20世纪20年代由程尔昌开办,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简称军统局)强占渣滓洞,改为看守所,把白公馆关押人员全部迁押于此。1946年底,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一度关闭。1947年12月,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重新关人。1949年11月27日夜至28日凌晨,特务对关押人员进行集体大屠杀并焚毁男牢,180人遇难,15人脱险。根据有关人员的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重建男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牌子边上也有一座岗亭。渣滓洞看守所高墙外,当年这样的岗亭有六座,机枪阵地一处,有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连在此驻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一块写着“重庆 渣滓洞”几个红字的大石头,后面就是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我在这里留个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左面有一块指示牌:参观由此去。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位置比较低,我们沿着台阶往下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就是渣滓洞看守所入口。门口有一块牌子,上面是“温馨提示”:任何单位、团体或个人,未经允许,请勿在景区内开展拍摄、讲解或直播活动。落款是“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景区内没有看见有直播活动,但是游客来这里参观,大家都拍了照片,还有人用手机摄像,也没有人干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渣滓洞看守所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面墙上繁体字竖写着:“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的标语。这是渣滓洞最后一任看守所所长李磊所写,一方面是为了奉承上级,另一方面为了提醒下属要时刻效忠于国民党的上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就是渣滓洞外院。左前方的一排房子就是医务室和刑讯室,右边墙上写着字的是看守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外院左边墙上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下面是“中国国民党党员守则”,一共12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面这排房子左边第一间是医务室。门口边上有“医务室”的牌子,上面写着:1948年初,渣滓洞时疫蔓延,重庆绥靖公署总务处检诊所在此设立分诊所,军医刘石人担任狱医。医务室门关着,我们只能从窗口看里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在窗口拍摄的医务室内部的陈设。医务室里面有一张就诊床,还有柜子、桌椅等,桌子上放着一些医疗器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医务室边上是刑讯室,也是关着门,游客只能在窗口看里面的陈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刑讯室这边有审讯台、铁锁链、老虎凳等刑具用品,被抓进来的革命志士都要受到残酷的刑罚。他们虽然遭受着非人的折磨,但他们的精神却从未被打垮,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刑讯室台上还摆着皮鞭、狼牙棒、竹筷子、美制手铐、脚铐、烙铁等刑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用竹筷子夹手指,是江竹筠(江姐)受过的酷刑。这种刑罚极其惨无人道:把竹筷子用麻绳连环套式连接起来,十指用竹筷子一根一根夹住,左右两个人拉住麻绳,两边一使力,竹筷子就会夹紧手指的骨头。正所谓十指连心,受刑的人会痛不欲生。没有人知道,江竹筠瘦小的身躯当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江竹筠,这位坚强的女性,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始终坚守着对党的忠诚。“江姐”这个称号,正是渣滓洞的革命志士们,对江竹筠的敬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从另一个窗口拍的刑讯室内部。左边墙上写着“洗心革面”四个大字。前面有个木梁,当年特务把受审讯的人双手反绑,并用麻绳只绑缚着两个拇指,悬挂在木梁上,双脚脚尖着地,所有的重量都聚集在这两个拇指和两个脚尖上。在这种酷刑下,受审讯的人是极其痛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右边栏杆围着的应该是游客参观进入的区域。可能是参观的人太多,怕引起拥挤,现在关着门,不能进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b style="font-size:20px;">外院这边是看守办公室,从这里进去可以到内院参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走进看守办公室,墙上是有关渣滓洞的各种历史资料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块展板上是“渣滓洞看守所历任看守所长一览表”、“渣滓洞看守所关押人员主要案情分类”及“国民政府主席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组织机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义的审判”。左边的表格:重庆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逮捕法办的主要军统特务(不完全统计);右边说明:在国民党统治期间,特务组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前身为力行社特务处,1946年7月改组为保密局)肆意横行,为祸全国,在西南特别是重庆盘踞十五年之久,给这些地区造成的灾难尤其慘烈,其累累罪行,罄竹难书。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重庆解放后,未及逃跑和潜伏的军统特务纷纷落网,他们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受到了人民的审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徐远举、周养浩、杨元森、徐贵林、张界、漆玉麟等六名军统特务的照片及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曲路择善向新生”。重庆解放后,在人民政府“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的感召下,一大批军统特务纷纷弃恶从善,向人民政府自首,戴罪立功,走上了新生之路。左边的照片:特务登记自首场面;右边的照片:特务李修凯的简介及李修凯的国民党党员证及国民党政府颁发给李修凯的干城一等甲种奖章执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看守办公室的办公桌。桌上摆着一台老式的手摇式电话机,还有台灯、茶壶、茶杯及笔砚和笔筒等物品。右边的通道可以通往内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穿过看守办公室,就进入了渣滓洞内院。看守办公室边上有两间女牢房,这间是女牢一室。女牢关押过的烈士:江竹筠、马秀英、邓惠中、左绍英、朱世君、张静芳、李青林、李慧明、杨汉秀、陈继贤、罗娟华、胡芳玉、胡其芬、荣增明、黄玉清、彭灿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中还关过一位革命志士,她叫盛国玉,当年睡在江竹筠的下铺。在1949年“11•27”大屠杀中,盛国玉躲在角落,身上溅满其他同志的鲜血,但她咬紧牙关不动。后来又跑到男厕所的尿池槽里,侥幸逃过一劫。盛国玉是渣滓洞十五名幸存者中唯一的女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一室墙上是十六位女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中关押过的彭灿碧、黄玉清、荣增明、胡其芬、胡芳玉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中关押过的李青林、李慧明、杨汉秀、陈继贤、罗娟华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中关押过的张静芳、朱世君、左绍英、邓惠中、马秀英、江竹筠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江竹筠烈士的照片及简介。江竹筠(1920 一1949)女,四川自贡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负责学运工作。1944年,根据党组织安排,用“江志炜”名考入四川大学。1947年,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下川东组织武装起义。1948年1月,彭咏梧在起义中牺牲,她谢绝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去继续战斗”。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后转押渣滓洞看守所。面对酷刑,她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并亲切地称之为“江姐”。为鼓舞狱中战友斗志,提出“坚持学习、鍛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组织难友学习、讨论。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电台岚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9年9月,江竹筠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名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944年江竹筠以“江志炜”的化名考入四川大学时填写的入学登记表(图片来自网络)。右边江竹筠的照片应该是解放后贴上去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江姐和丈夫彭咏梧、儿子彭云的全家福(摄于1947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彭咏梧(1915年2月—1948年1月16日),原名庆邦,1915年2月生于四川云阳县(今重庆市云阳县),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省立万县师范学校分支书记和总支书记。1940年担任云阳县委书记,次年调重庆市委任第一委员,负责组织宣传工作,领导重庆学运和挺进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在地下斗争中与江竹筠结为伴侣。为迎接全国解放,1947年10月,党决定他担任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下川东地工委副书记,并到下川东组织领导武装斗争任游击纵队政委。1948年1月16日率游击队在奉、巫交界地鞍子山突围时,为掩护同志壮烈捐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彭云,1946年4月出生于四川成都 。1965年以四川省理科状元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来他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赴美国深造,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定居美国,担任马里兰大学计算机系的终身教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原国民政府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卷帙浩繁的历史档案中,收藏着一份署名为“江竹君”的亲笔辞呈(江竹君是江姐的原名)。辞呈全文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窃职前以胃痛复发,蒙准病假到渝治疗。原期早愈返矿,殊迄于兹仍未稍减。据医师查验所嘱:胃之左侧发炎,须即长期静养调治,方克有效。似此久延难愈,深恐有误工作过多,理合仰乞鉴原下情,俯准长假,俾得专事静医。无任沾德之至。 谨呈组长郭转呈 课长包转呈 矿长黄 职江竹君 谨呈 二月十六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份辞呈写于1943年,是存世不多的江姐手迹,见证了她在重庆綦江铁矿工作的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江姐的照片及简介陈列下面摆着游客们敬献的菊花,我在边上留了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江姐牺牲之前,在渣滓洞看守所给谭竹安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谭竹安,系江姐丈夫彭咏梧原配夫人谭正伦的弟弟)。这是一张淡黄色的毛边纸,长14.4厘米,宽12.6厘米,随着时间流逝,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了。1949年8月27日,关在渣滓洞的江姐是用筷子磨成笔,蘸着用棉花灰做成墨水,在如厕用的毛边纸上写下这封托孤遗书的。这封托孤遗书满载着江姐作为一名母亲,对儿子彭云浓浓的思念和殷切的期盼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信在1949年8月,由渣滓洞被江姐开导、劝说、感化下争取过来的看守黄茂才带给谭竹安的。1961年,谭竹安将此信捐献给重庆市博物馆,现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渣滓洞展出的文物资料及实物包括这封信,都是复制品,原件都已经交博物馆妥善保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维舟为吴铭(杨汉秀)写给周恩来的介绍信。1946年3月初,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公开成立四川省委。面对重庆的复杂局势,即将到重庆赴任的四川省委副书记王维舟把杨汉秀推荐给了周恩来,希望利用杨汉秀与杨森的关系回川进行统战工作。3月22日,周恩来收到了王维舟所写的介绍信并接见了杨汉秀,随后他在信上写下了这两处批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青林狱中做的枕套。李青林(1913—1949),女,四川泸州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任中共万县县委副书记,以乡村教师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辅。在万县监狱,特务用老虎凳刑将她腿折断。关押在渣滓洞期间,由于腿伤而长期卧床,但以顽强毅力和极大热忱参加狱中斗争,是女牢斗争的领导人之一。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电台岚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被杀害儿童留下的童鞋。这三双被杀害儿童留下的童鞋,看了让人格外心痛。一双粉红色的花布鞋,一双黑色的条绒布鞋,还有一双米黄色的翻毛小皮鞋。三双鞋都没写主人的名字,只标注“被杀害儿童留下的童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经查资料,这几双童鞋,应该是左绍英烈士的女儿卓娅和彭灿碧烈士的女儿苏菲亚的。卓娅和苏菲亚都是在监狱中出生的,卓娅遇难时年仅1岁3个月,而苏菲亚遇难时仅仅只有九个月,是渣滓洞所有被杀害的难友中年纪最小的。国民党特务真是丧尽天良,连几岁的儿童都屠杀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胡其芬狱中制作的布扇。胡其芬,女,1918年出生,湖南湘潭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春担任中共重庆市地下工委妇委书记。1948年4月,她不幸被捕,被囚禁在渣滓洞看守所。1949年夏,她自制了这把白布竹扇,书写了“清风徐来”四个大字,寓意着革命的风潮如清风般不可阻挡。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杀中英勇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女牢二室。女牢一室和女牢二室的门,最早是开在内院这边,后来特务惧怕与内院的男政治犯串通消息,就将两间女牢的门改为开在外院。1949年“11•27”大屠杀时,两间女牢的门还是开在外院的。后来女牢修复时,把门又恢复开在内院这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女牢二室复原了当年的住宿情况。房间里面有几张简易的高低铺。当年江姐是睡在上铺的,因为她的手指受伤没办法用劲,只能借助手腕的力量上床,睡在下铺的盛国玉从下面推着江姐才能上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高低铺上铺着草席,上面有薄薄的被子。前面有护栏挡着,游客不能走进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有个坑,前面牌子上有说明:“2007年7月17日,在重庆遭到的百年未遇特大强暴雨洪灾袭击中,女牢建筑受到严重破坏。在灾后女牢建筑复原修建施工过程中,意外地从这间女牢地底下挖出了一堆锈蚀铁器等物件。”这个坑的位置,就在床下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坑,是当年江姐等革命先烈为越狱所挖的。在坑中,相继出土了长8厘米的大铁钉2个,5厘米的小铁钉4个,门栓一副3件,门插销1个,铁撬1个,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铁器共16件。这些文物的出土,证明了当年渣滓洞先烈们准备越狱的真实性。这些腐蚀的铁钉、铁条等铁器,有的是从床板下撬出的,也有的是放风时从院子里捡来的,都是用来挖洞的工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渣滓洞内院,对面这栋楼,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上下两层各有男牢8间,加上边上平房中的两间女牢,共有牢房18间。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总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栋楼二楼的栏杆外面,挂着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徽,两边分别挂着“整齐”、“严肃”的牌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楼下的走廊。走廊距离下面院子地面有一米多的高度,所以走廊外侧有五根粗麻绳拦着作为护栏,当年楼下走廊外侧是没有东西拦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左侧有一间房子,上面写着“中正室”,右侧还挂着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爱国青年训导大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12月,国民党特务把在“六·一”大逮捕中被捕的30多人被关押进渣滓洞监狱,根据当时全国各地集中营都设立“训导队”、办“青年训练班”的情况,国民党西南长官公署重庆行辕二处决定在渣滓洞设立“爱国青年训导大队”,简称“青训队”,以蒋介石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准绳,感召他们成为“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这里成为“青训队”办公室,称为“中正室”。因为“队员”的抵制,“青训队”不久便解体,后来此屋后又作过狱中的“图书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通往二楼的楼梯,楼上还有八间男牢房,现在楼梯口都有护栏挡着,还上了锁,游客不能上去,可能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楼下一室。楼下一室关押过的烈士:刁侠平、邓致久、古承铄、张文端、张现华、汪进仪、陈诗伯、易仲康、胡其恩、章培毅、程仿尧、蔡梦慰、黎功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边的牌子上写着:“狱中优待室”。为了达到分化瓦解革命者的目的,在渣滓洞重新开启到1949年春季前,狱方将男牢房楼下一室至四室设为“优待室”,每天早晨六时开锁,至晚上五时闭锁,其余各室只有放风时间才开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楼下一室,左边墙上是刁侠平、邓致久、古承铄、张文端、张现华、汪进仪、陈诗伯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右边墙上是易仲康、胡其恩、章培毅、程仿尧、蔡梦慰、黎功顺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里面是几张高低铺,床上铺着草席,还有被子枕头等。对面墙边还有一个粪桶、一个脸盆。这些物品都是按以前的摆设复原的,当年这里使用的物品,应该比现在复原的更简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楼下二室。楼下二室关押过的烈士:王树林、张国雄、李犹龙、郑继先、胡小咸、胡砚丰、聂滨、郭俊铎、黄位贤、傅立志、廖瑞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墙上是王树林、张国雄、李犹龙、郑继先、胡小咸、胡砚丰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聂滨、郭俊铎、黄位贤、傅立志、廖瑞卿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面摆着几张高低铺等陈设,与隔壁的楼下一室类似。高低铺前面有木栏杆拦着,游客不能进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楼下三室。楼下三室关押过的烈士:邓积玉、伍时英、吴学正、李泽、薛传道。这间房子门关着,而且还上了锁。这个门是用木栏栅做的,从外面可以随时看到里面的情况。门上有一个方孔,当年就是通过这个方孔,把牢饭及物品递进牢房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楼下三室门关着进不去,我只有通过门上的小方洞给里面拍了照片。里面的陈设与边上的牢房相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楼下四室。楼下四室关押过的烈士:毛锡霖、史德端、吴正钧、杨翱、邵文徵、郑寄松、赵家麟、黄宁康、廖模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四室布置成展室。墙上是毛锡霖、史德端、吴正钧、杨翱、邵文徵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廖模烈、黄宁康、赵家麟、郑寄松、邵文徵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面墙上是当年狱中的情况介绍,还有一些珍贵的画照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狱中追悼会”。1948年12月15日,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新四军战士龙光章因患病未得到治疗病死狱中。为抗议狱方对“政治犯”的非人待遇,各室难友相互商议,决定发动全狱难友,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斗争。难友们派出代表与所方交涉,提出为龙光章开追悼会等四项条件,经过数次谈判和全体绝食斗争,所方被迫接受全部条件。这次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革命者的斗志,坚定了革命者战胜敌人的意志和信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难友们提出的四项条件:一、为龙光章备制棺材一口,用白布裹尸,给死者立碑;二、改善狱中生活,注意大家的营养。取消对政治犯的非人待遇;三、今后重病号一律送医院治疗;四、为龙光章开追悼会,并集体送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右边是狱中追悼会的画照及艾文宣烈士遗作《悼龙光章同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联欢会”。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看守所,难友们喜悦万分,激动不已,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胜利。农历大年初一,在策反对象一一看守黄茂才的帮助下争取到开门大放风的机会,他们在牢门上贴出春联,互赠自制的贺年片,在放风坝载歌载舞,举行了“春节联欢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的图片是难友们参加“春节联欢会”的画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狱中学习”。漫长的黑牢生活,成为考验革命者意志的炼狱。为了迎接胜利,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建设新中国,难友们在狱中秘密组织学习小组,互相鼓励,坚持不懈,努力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说明:上左:周显狱中请求母亲送学习资料的信;上右:何柏梁在狱中写的“西洋音乐”摘记;下左:李明辉在狱中为难友们上军事课(画照);下右:曾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唐弘仁用英文记下了发生在渣滓洞的一些大事,成为研究渣滓洞看守所的珍贵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品说明;左:书法,“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已/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龙光章追悼会上难友们送的挽联。中上:狱中难友自制的“贺年卡”;中下:曾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唐弘仁用英文记下了发生在渣滓洞的一些大事,成为研究渣滓洞看守所的珍贵史料;右上:难友们在春节联欢会上张贴的春联;右下:难友们自制的学习用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间是楼下五室。楼下五室关押过的烈士:文学海、张朗生、陈少白、陈邦文、陈贻、唐玉琨、黄楠材、潘仲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五室布置成展室,这是展室的陈列全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边墙上是文学海、张朗生、陈少白、陈邦文、陈贻、唐玉琨、黄楠材、潘仲轩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边是烈士留下的实物展示。展品说明:上(从左至右):蔡梦慰遗作《悼屈原》;蔡梦慰狱中遗作《黑牢诗篇》。1949年11月27日夜,作者在被押往松林坡刑场的途中,将诗稿抛于路边乱草丛中。重庆解放后,在收敛烈士遗骸时拾得;蔡梦慰遗作《献给母亲》;中(从左至右):刘振美狱中给妻子的信;唐征久狱中自绘自制的布扇;杨虞裳为开县中学毕业同学题词;下:余祖胜烈士狱中用牙刷把磨制的红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窗诗社”。铁窗诗社,是由狱中的诗歌爱好者组成的秘密文艺小团体,成员有20余人。1949年农历大年初一,他们利用“春节联欢会”,秘密聚集楼上一室,宣告“铁窗诗社”诞生,这是铁窗诗社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铁窗诗社成员创作新旧体诗50多首,由于看守所特珠的环境,诗歌传递主要以口传为主,大部分诗稿在“11•27”大屠杀时被烈火烧毁,流传至今的仅 20多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铁窗诗社成员:何雪松 蔡梦慰 古承铄 何敬平 刘振美 杨虞裳 蓝蒂裕 胡作霖 余祖胜 齐 亮 唐征久 张学云 艾文宣 张永昌 陈丹墀 张朗生 史德端 白深富 屈 楚(被营救) 傅伯雍(越狱脱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12首诗,是“铁窗诗社”成员的狱中遗作,我选了何敬平烈士的遗作《把牢底坐穿》(节选)放在美篇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天生的救逐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要把不合理的一切打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我们坐牢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愿把这牢底坐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六室。楼下六室关押过的烈士:叶正邦、龙光章 、伍大全、刘家言、何懋金、陈尧伦、苟悦彬、郭重学、高天柱、程谦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六室也布置成展室。这是叶正邦、龙光章 、伍大全、刘家言、何懋金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程谦谋、高天柱、郭重学、苟悦彬、陈尧伦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策反和营救”。身陷囹圄的革命者始终为有朝一日冲出牢狱而不懈努力。他们尽一切可能作越狱准备,有组织地策反看守并取得成功,渣滓洞医官刘石人,看守黄茂才、唐友元、徐兴宗等冒险为难友送信送药,沟通狱内外联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狱内党员不断对看守进行策反时,狱外的地下党组织也一直为解救狱中同志而不断努力。除通过个别上层人物和个别社会关系,营救一些同志出狱外,还有计划地准备武装劫狱。从1949年9月至大屠杀前,中共川东特委和川康特委曾两次计划武装劫狱,但因各种原因,营救计划未能成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图片说明:右图:胡其芬代表狱中党员写给狱外党组织请求营教的信;照片(自左至右):狱中难友策反对象——渣深洞看守所医官刘石人、渣滓洞看守员黄茂才、渣滓洞警卫连连长邬志声;曾参加营救工作的林向北、廖亚彬;曾组织营救工作的原中共川康特委沙磁北碚区领导小组负责人刘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关押在自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大多数都是在1948年因中共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等的叛变和川东三次武装起义的失败而被捕的。这血的教训无比沉痛、无比深刻!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交换意见,从内部找根源,总结经验教训,井相互叮嘱,谁能活着出去,一定要向党转达这血与泪的嘱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2月25日,在国民党制造的“11:27”大屠杀中脱险的罗广斌向中共重庆市委上交了《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报告总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七部分是“狱中意见”,共八条,3000余字。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胡康民对其进行了提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奋斗经验总结,每一条都是发自肺腑;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深刻思考,字里行间浸透着血与泪;这八条意见,是狱中国共产党员的衷心希望,活着的人,特别是共产党员不能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罗广斌(1924—1967)重庆忠县人。194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在成都被捕,先后关拥于重庆渣滓洞看守所和白公馆看守所。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时越狱脱险。重庆解放后,在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工作,合著有小说《红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罗广斌《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这份十分珍贵的《报告》,现珍藏于重庆市档案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品说明:上左:胡其芬代表狱中党员写给狱外党组织请求营救的信;上中:渣滓洞看守赵正清为傅伯雍(脱险志士)带出的家书;上右:渣滓洞看守唐友元为何柏梁烈士带出的家书;下左:打入渣滓洞外围警卫部队内二警的同志们根据回忆绘制的地形图;下中、下右:刘石人结婚时难友们送的字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狱中八条”: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 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七室。楼下七室关押过的烈士:丁鹏武、邓 诚、张远志、张泽浩、李建民、周殖藩、屈懋修、郝耀青、唐征久、蒋开萍、楼阅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七室也布置成展室。这是丁鹏武、邓 诚、张远志、张泽浩、李建民、周殖藩、屈懋修、郝耀青、唐征久、蒋开萍、楼阅强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楼下八室关押过的张学云、周后楷、谯平安、杨子龙、粟立森、蒋启平、何柏梁、盛腾芳、刘石泉、李大荣、卢秉良、艾文宣等烈士的照片及简介陈列。因为楼下八室另有其他内容的陈列,所以把楼下八室关押过的烈士陈列放到楼下七室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1•27”大屠杀。1949年11月27日,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下令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11月27日晚,刽子手将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一批批押往松林坡枪杀。由于开始较晚,行动缓慢,直到深夜,才枪杀两批二十多人,特务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关押的人员全部集中于男牢楼下八间牢房,锁上牢门,用卡宾枪对准牢房疯狂扫射,然后打开牢门,逐个补枪,再泼上汽油,纵火焚烧,180人殉难,仅15人脱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11•27”大屠杀被焚烧后,渣滓洞看守所现场各处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的现场惨状,真是惨不忍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虎口脱险”。渣滓洞大屠杀脱险者:傅伯雍(1919—2014)、李泽海(1929—2016)、刘德彬(1922—2000)、萧中鼎(1901—1985)、盛国玉(1926—2014)、刘翰钦(1911—1989)、钟林(1928—1988)、周仁极(1922—2000)、杨培基(1914—1982)、陈化纯(1919—?)、周洪礼(1921—1985)、孙重(1925—2020)、张泽厚(1906—1989)、杨纯亮(1915—1951)、杨同生(无档案记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殓葬忠骸”。重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被难者的亲友、原地下党员和人民群众弃赴白公馆、渣滓洞等处收殓被屠杀者遗骸,经过辨认和脱险难友提供的被难人员名单,一一进行造册登记。据当时统计,包括白公馆和军统重庆集中营的其他被难者,以及在重庆解放前夕为保护工厂而殉难的25名烈士,共收殓死难者遗骸三百三十一具,除很少部分被家属安葬外,其余均合葬于歌乐山下原中美合作所特警班大礼堂旧址。1954年,建成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当年清理被难者遗骸、寻找被难者遗骸、收殓被难者遗骸的照片;还有停放在渣滓洞看守所放风坝用来装殓被难者的棺木以及各界群众在渣滓洞看守所被难者棺木前悼念等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追悼会”。1950年1月15日,重庆市各界追悼杨虎城将军暨被难烈士大会在重庆市青年馆大礼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敬献了挽联,董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张际春担任主祭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是当时追悼会现场拍摄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八室。楼下八室关押过的烈士:卢秉良、艾文宣、刘石泉、李大荣、何柏梁、盛腾芳、粟立森、蒋启平、谯平安、杨子龙、张学云、周后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缅怀在渣滓洞看守所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先烈们,楼下八室已经布置成灵堂。前面左右两侧挽联上分别写着“歌乐忠魂”、“浩气长存”,表达了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灵台两边摆满了菊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面墙上是渣滓洞牺牲的烈士名单及生卒年,一共一百多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一面墙上也是渣滓洞牺牲的烈士名单及生卒年,也有一百多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烈士们在渣滓洞看守所度过了漫长而痛苦的日子,遭受了国民党特务的残酷迫害。然而,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一楼走廊上拍摄的内院。对面墙上写着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另一面墙上写着:“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的标语。国民党反动派企图用这些文字来瓦解革命者的意志和思想,摧毁革命者的信仰,但是,他们失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院子有一个碾米槽,由于狱中食用的稻米糠壳多、稗子多、沙粒多,经过难友们的不断抗争,狱方同意设碾米槽,由男牢房难友在放风时轮流碾米。难友们通过碾米,既锻炼身体,又互通消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院子里供看守特务活动的篮球架,这个篮框很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篮球架后面这间房子,当年是狱中厕所,现在改造成电房。1949年“11•27”大屠杀时,有几位难友就是跑到这里面才脱险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面墙上这块特别白的半圆形位置,就是渣滓洞看守所著名的“围墙缺口”。1949年夏天,该围墙因暴雨冲刷坍塌,狱方借故停止放风。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狱方同意由难友们自行修复。难友们借机将木捧、碎石块等杂物混入修复的墙中。同年10月,该墙因雨水冲刷再次断裂,狱方再无暇顾及修复。大屠杀时,部分幸存者冲出燃烧的牢房,合力将该墙推倒突围,不幸遭岗楼上的特务扫射,仅十余人脱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旁边这块牌子上,记载着“围墙缺口”的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1949年12月,烧成废墟的渣滓洞看守所男牢房(图片来自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男牢房后面拍摄的。一楼的房间都有个小窗户,二楼没有窗户,在屋顶上有一些透气小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围墙上的电网。为了防止关在里面的革命者越狱,当年整个渣滓洞看守所的围墙上面,都安装了带刺的铁丝并通上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渣滓洞看守所出口大门,出了大门,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参观就结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在外面山坡上拍摄的渣滓洞后面及围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后,也进一步了解了渣滓洞看守所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者英勇奋斗的事迹。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特意找出珍藏的《红岩》这本书,写作空隙,再一次阅读《红岩》,感受“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这种精神,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更是对当代人的激励和鼓舞。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