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胜境,千古钜观-武汉晴川阁

李朗诗

<p class="ql-block">晴川阁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为楚地四大名楼之一(其他三楼是黄鹤楼、岳阳楼、仲宣楼),亦被誉为“楚国晴川第一楼”“三楚胜境,千古钜观”,系“四方冠盖必至”的名胜。武汉三大名胜之一(另外两名胜是黄鹤楼、古琴台)。</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曾多次被毁,现阁系按清光绪年间式样于1985年重建。麻石台基,红墙朱柱,重檐歇山顶黑筒瓦屋面,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门窗栏杆为木质,朱漆彩绘。</p> <p class="ql-block">“荆楚雄风”碑位于晴川阁景区,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为治理洪灾水患而顽强拼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上台阶后左边是古色古香的小轩-禹柏轩。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处种下柏树。后人为纪念大禹的功绩,便在此修建了禹柏轩。右边继续上台阶是古晴川阁。</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赑屃驮石碑,上面镌着现代书法家李雁于上世纪80年代的草书手迹,黑底白字,内容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禹柏》诗:谁种殿前柏?僧言大禹栽。不知几千载,柯干长苍苔。</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一座四角攒尖顶的禹碑亭,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被后人称为“禹碑”。</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禹碑亭对面的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之地。</p> <p class="ql-block">唐武德四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从铁门关下来,绕过禹碑亭,来到台阶处就可以上古晴川阁。晴川阁又名晴川楼,阁楼的屋面四角向外伸出,深出檐,高起翘。正面牌楼悬挂"晴川阁"金字巨匾,熠熠闪光。</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属于军事要塞,历经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两次劫难被毁,明清两朝五次维修,规模越修越大,才成今日之势。晴川阁也是武汉不多见的几个古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为晴川阁题写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p> <p class="ql-block">禹稷行宫并立于晴川阁西南侧,原名禹王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也曾数度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其建筑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带墀头布瓦屋顶,屋脊微呈凹形曲线。</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的“第一山”石碑,也不是第一高山,这就是说明以前江边这里就是一个所谓的山,太大的山,不是指最高。</p> <p class="ql-block">这里有个楚波亭,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诗词碑廊位于晴川阁景区沿江长廊,碑廊以碑为纸,以刀为笔,收集全国各地大禹遗址遗迹相关文字记载、晴川阁诗词楹联、大禹文化博物馆珍藏的古碑刻等石碑50余通。</p> <p class="ql-block">白墙青瓦之间,庭院、楼阁、亭台、天井,显得格外古朴韵美。虽身在大江大湖大武汉,却犹如是在江南胜境之中,可谓“大而细致”。</p> <p class="ql-block">白墙之上,青瓦之下, 重重树影令人心中荡漾,虽已至秋天,却无半点苍凉,眼前美景,胜过言愁。</p> <p class="ql-block">站在晴川阁上望长江,武汉长江大桥依然雄伟庄严。望龟山电视塔,直冲云霄,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晴川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也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在这里,我们了解晴川阁的修建历程、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以及它所见证的历史事件。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史料,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