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石斋杂记(四十)沈鹏先生“隐者留名”碑

蓝银坤

<p class="ql-block">沈鹏先生“隐者留名”诗碑</p><p class="ql-block">蓝银坤</p><p class="ql-block"> 1992年6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邵宇先生在届中因病突然逝世,使得严子陵钓台碑园失去征集邵先生的作品机会。此后,中国书法家协会由沈鹏先生担任代主席,在1994年的秋天,我随同殷茂芝夫妇专程北上京城,拜访了冯其庸、卓然和沈鹏等先生,邀请他们为碑园书碑。在沈鹏先生家,沈先生夫妇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沈夫人是杭州人,说:“今天老乡来了……”,我们说明来意,沈先生言曾经在1988年到过严子陵钓台并作过诗,委婉提出能不能用自己的诗书写,并表示不收取润笔费用,我们当然欢迎其书自作诗。于是,约定两天后再去取其书法作品。两天后的傍晚,我如约前去沈先生家,沈先生将作品打开,诗为:“隐者留名来者思,当初岂欲世人知。还观多少山林客,总以冠裳不入时。戊辰作,甲戌沈鹏。”典型的“沈草”风格,潇洒流畅,清雅之气扑面而来。我呈上为沈先生刻的一方印章请教,先生客气的表示感谢,马上请保姆小阿姨去楼上书房取了一本《沈鹏书法选》,签上“银坤同志留念,一九九四年九月,沈鹏”回赠我。回到住所,将沈先生作品再次打开欣赏,发现在作品两处盖印章的地方覆盖着有字的宣纸,将其拼接起来是“隐者留”三字,原来,沈先生是不止书写了一遍作品。先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让人钦佩,这两爿残纸一直保留在兰石斋中,每当看到这没有沈先生签名的,却的的确确是先生书写的“隐者留”三字真迹的时候,三十年前在先生府上之情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严子陵钓台碑园自1992年5月开始征集书法作品和建设,至1998年3月《桐庐严子陵钓台碑园拓片集》出版,工作基本完成。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像沈鹏先生一样无私奉献、支持碑园建设的众多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1998年桐庐县政府南迁,新建广场命名为“桐庐中心广场”,主事者商量请一位有声望的书法家题写,时在桐庐县政协工作的李关铭同志知道我有沈先生的联系方式,委托我联系,我电话沈府,沈夫人还记得我这个小老乡,说:“这是公务需求,需要与人民美术出版社联系,润笔费用由出版社统一收取管理,是用作公益事业支出,家里不涉及此类应酬……我可以与出版社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沈先生愿意书写……”在联系妥当后,我建议在“桐庐中心广场”前面加上“潇洒”两字,以备今后可以一字两用,后来还真的用上了,在广场东入口刻的是“桐庐中心广场”,西入口则刻着“潇洒桐庐”四字,每当路过看到沈先生潇洒的书法作品,深深地感受到沈先生的书法与环境的融洽,带给了广大居民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沈鹏先生,1931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沈鹏先生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先生是当代书法繁荣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教学育人、美术评论以及诗词创作等多个领域卓有成就。他对艺术有个性化独到的领会,同时对各种艺术流派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他的书法既遵循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又在符合审美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开拓。沈鹏先生书法精行草、擅隶楷,其提出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并贯彻“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方针。毕生专注美术、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撰写评论文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沈鹏书画续谈》《书法本体与多元》及各类书法作品集凡五十余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发表古典诗词逾千首,先后出版《三余吟草》《三余续吟》《三余再吟》《三余诗词选》等诗词集。他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呼吁普及书法知识,致力于书法人才培养。热心公益事业,长期大量捐款,设立四个基金会以及“沈鹏艺术公益基金”,身体力行推动当代书法发展。沈鹏先生的综合素养在现当代书法、美术界是首屈一指的。</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92岁高龄的沈鹏先生逝世。 在先生逝世一周年的冬至夜,写下这些文字,蓦然想起了先生为富春江钓鱼岛题写的另一幅书法作品“停云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