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仙人掌

<p class="ql-block">摄影:仙人掌</p><p class="ql-block">文案:部分选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十月一日国庆节下午,我们从青城山下来,直接来到了都江堰旅游。我怀着对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敬仰与好奇,进入了都江堰景区。</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能洗净旅途的疲惫。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前行,耳畔是潺潺的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渠、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时挡水闸。</p> <p class="ql-block">二王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是纪念古代水利名家李冰父子的祀庙,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及其子率众开凿都江堰,调控江水,使整个成都平原既得灌溉、舟楫之利,又免水患、干旱之苦。二王庙原为望帝祠,百姓所缅怀和敬仰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改称为二王庙。民国十四年(1925年)曾遭火焚,灾后募资重建。二王庙顺应山势,建筑主轴线呈现西南东北走向,为合院式布局。同时,设计者集巧思,转换山门前序院落空间,偏置入口,反而形成极有特色的“山门院落”。现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安澜索桥,又名“评事桥”“珠浦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跨越岷江,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被茅以升誉为中国五大名桥。都江堰安澜索桥,宛若一条游龙横跨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外江、内江上。宋代称“评事桥”,著名诗人范成大曾留下古桥记载。“织簟匀铺面,排绳强架空。染人高晒帛,猎户远章罿。薄薄难承雨,翻翻不受风。何时将蜀客,东下看垂虹?”</p> <p class="ql-block">走过安澜索桥。这座桥晃晃悠悠,走在上面,既让人感到兴奋又有些许紧张。桥下是湍急的江水,桥身随着行人的脚步微微晃动,仿佛是在与这江水共舞。</p> <p class="ql-block">川剧这折《夫妻桥》,便是以何公夫妻修桥的故事改编的,何娘子悲戚的唱词,道出了夫妻二人修桥的艰辛。何公倡议修桥,触犯了渡口把头曾锡武与地痞范老幺的利益,他们勾结官府,暗中破坏,即将完工的索桥毁于风雨之夜,何先德被押送到法场问斩。何娘子继承先夫遗志,百折不挠,最终修成了安澜桥。其实,时任灌县知县的吴昇对修桥之事颇为支持,何公也未曾屈死,嘉庆年间才安详去世。戏剧之言,终究是过于戏剧化了。</p> <p class="ql-block">鱼嘴</p><p class="ql-block">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所撰《水经注·江水》载:“江水(指岷江)又历都安县……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因大堰之口建于湔江口,湔江为现白沙河)……俗谓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都安县,为原灌县之古名,为控制成都平原安全之地,都安大堰,实为控制天府之国安全之大堰。</p> <p class="ql-block">鱼嘴,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发挥着四六分水的重要作用。看着那巧妙的设计,心中对古人的敬佩之情愈发深厚。</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p><p class="ql-block">据《史记·河渠书》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古堆字),辟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至于所过,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于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p class="ql-block">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p> <p class="ql-block">宝瓶口是人工开凿的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滔滔江水奔腾而下,在这里被巧妙地分流,不得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勇气。站在宝瓶口边,望着那汹涌的江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李冰父子带领民众治水的艰辛场景。</p> <p class="ql-block">飞沙堰</p><p class="ql-block">唐代,应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巨浪滔天,沱江进口段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进水口断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内江水大时,只靠狭小的百丈渠和内江右岸的平水槽泄水已不能满足内江河段泄水的需要,如不在内江右岸及时修建旁侧溢洪道,在洪期,宝瓶口的进水量势必加大从而对成都平原形成洪水灾害威胁。在此情况下,飞沙堰的修建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唐一官至侍郎的官员主持修建了这一旁侧溢洪道,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将该溢洪道称作侍郎堰。</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p> <p class="ql-block">都江堰南桥‌,原名普济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廊式古桥。南桥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由当时的县令陆葆德设计并主持建造,初名为“普济桥”。南桥横跨岷江内江,连接都江堰宝瓶口下侧,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南桥不仅是一座交通要道,更是一座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长廊。桥上雕梁画栋,彩绘精美,桥头重檐彩塑栩栩如生,展现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南桥曾多次遭受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但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如今已成为都江堰市的重要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南桥不仅是交通的便利之处,也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如踩桥祈福等传统习俗的举行地,加深了游客对都江堰文化的了解与体验。此外,南桥的夜景尤为美丽,灯光与江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都江堰景区,我不仅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更感受到了人类的智慧和力量。这座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水利工程,不仅灌溉着成都平原,更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感慨离开了都江堰。它的魅力,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