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化引领,泉州必须“亮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阿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泉州的一把『宝剑』,可以利用文化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到泉州、了解泉州、爱上泉州”这句话用来描述当下的泉州十分贴切。要知道,这句话是泉州先生陈日升在十多年前说的,那种前瞻性深度与断言广度,到现在就愈发显得珍贵,他认为,泉州可借助文化活动搭设平台,通过文化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进而推动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 泉州借助文化活动搭设平台,通过文化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就有好多实例,譬如1998年中秋节期间在泉州举行的,由泉州市文联承办、中国作协主办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就是一次中华文坛盛会。那时众多著名北美华文作家与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蒙、铁凝、叶辛、陈忠实、舒婷、方方、赵玫等莅临泉州,假华侨大学中文系同聚一起,经过十多天的座谈、研讨和交流,把当代最顶流的中国文学创作与北美华文创作来一次碰撞。</p> <p class="ql-block">(陈日升题)</p> <p class="ql-block">(於丽华、萧逸题)</p> <p class="ql-block">(黄河浪、张天心题)</p> <p class="ql-block">(何少川、蔡玲、刘仕诚题)</p> <p class="ql-block">(金坚范、黄美之题)</p> <p class="ql-block">(王蒙、章武等题)</p> <p class="ql-block">(舒婷等题)</p> <p class="ql-block">(铁凝、陈瑞统题)</p> <p class="ql-block"> 研讨会的与会代表还游览了泉州开元寺、清源山、九日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崇武古城,以及厦门、莆田等地的名胜景区,参观了惠安石雕工艺,观摩并欣赏了极富闽南地域特色的泉州提线木偶表演和南音演奏,感叹古城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采风式的实地考察,最大程度地了解泉州的人文景观、经济发展和城市风貌,泉州历经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他们,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各种精彩的戏曲艺术演绎征服了他们,蓬勃发展的民营经济令他们十分惊喜,尤其是“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给他们深刻的印象,作家们回去后撰写了很多关于泉州的文章,通过作家们的笔端,呈现给世界人民更多的“泉州印象”,不仅提高了泉州的知名度,必将吸引了更多海外华商来考察、投资与创业。</p> <p class="ql-block"> 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主要是对“研研讨北美华文文学的现状、未来走向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探讨,这次研讨会也成为当时中华文坛盛事之一。为了记住这次聚会,泉州文联和华侨大学决定立碑于校园。这座雕刻成翻开的书籍状的石碑,上面有“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全部与会者的亲笔签名,其中有王蒙、铁凝、陈忠实、叶辛、舒婷、方方等四十多位著名作家。石碑由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部长金坚范起草碑文,陈忠实书写,时任泉州市文联主席陈日升监刻。碑文为:“1998年9月29日--10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泉州市文联,假国立华侨大学召开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小说家、诗人、学者、教授、编辑47人切磋文事,以文会友。会后游览闽地山水,其乐融融,此乃文坛盛事,特立碑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陈忠实题)</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座书页状卧式纪念碑,就坐落在华侨大学泉州校区春华园内,不乏华大师生及海内外国友人或徜徉其间、或逗留瞻仰,早已成为华侨大学校园里不可多得一景。盛事经历、勒石铭记!对于像“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这样文化盛会,完全是具有“走出去”“请进来”拉动泉州发展,1998年9月29日,为期10天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无疑对于泉州全方位的发展进步起到不可多得作用,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泉州这把文化“宝剑”应该再次“亮剑”。</p> <p class="ql-block">(华侨大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见证者</span>何强毅)</p> <p class="ql-block"> 写完这篇是2024年2月1日,已经过去快一年整了,当时是应泉州先生陈日升老师嘱咐的,书写时忐忑不安,忐忑的是否能较好完成任务的;书写后则一直纠结是否发在美篇,纠结着完成度是否达标。经过这一年来的思虑,想了想还是发上去,至少作为为一段文学佳话做一个迟来的记录,也许是一桩好事,在贴美篇时觉得应该对这一年来的思考,还得补上一个说明和后缀,主要是对文字略微修饰,想把这一段泉州文化盛会、盛事至少有个交代,哪怕是点滴也好,有一种如鲠在喉之感,些许文字以及补缀,意在借以烘托或者在言语上语气更加坚定些,思索片刻,觉得应先把原来的题目《文化引领,泉州应该再次“亮剑”》改成《文化引领,泉州必须“亮剑”》来的合适,不为什么!只是觉得这样一改似乎更有一种非做不可的坚韧,纵然有千辛万苦也要无畏征途,沉寂那么久了就必须有“不在沉默中爆”的勇毅,否则怎么对得起镌刻在这方如书本一般的纪念碑上的名姓,他们曾把一段文坛佳话留给泉州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时间,再也不能沉淀着,我们必须要纪念这段盛会与盛事,这段盛事必须是世遗泉州文化这块阵地的坐标点,我们有充分理由得这样的记起,这种软实力不是每一个城市能分一杯羹的,这种幸运的唯一性要深入地挖掘,要像捧着“和氏璧”一样珍惜,有一份敬仰和崇高使命之心,如果做到了,必定能与世遗泉州文化形成一种文化勃发的“裂变效应”,一旦迸发出来,那不止是“不得了”所能表达到位,也不止是一加一等于几的问题,有可能是几何量级爆发,这种增量就是文化保护和开发产生的“业态”效应,会如“一部戏”成就一座城那样璀璨夺目,也能像“牛首山宝藏”有了圣地光环昭告天下,随之而来就是“打卡”、“网红”,武大樱花就是这类现象的代言人。类似这种情况,世界上例子太多,有本身就有的而不以为然、有巧取豪夺把别人有的硬拽过来的、有给自己偷偷贴牌的而后发现搞错进而堂而皇之敲定的、还有的莫衷一是扯一根鸡毛当令箭,凡此种种,实例煌煌不少,牵强附会甚多,哑然失笑使人捧腹。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世遗之城、全国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绝不能轻易丢掉这种盛事盛会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难以估算,这种文化价值能锦上添花犹如皇冠上的宝石,她所绽放出来光芒将照亮世界,因此,还有什么缘由怀疑?!古城泉州文化之剑有理由必须出鞘“亮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