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大学的孙女放寒假了。今天,午饭后和孙女一起去“哥仑比亚圈”作一次申城徽“考古”。按2022年原设计线路:从新华路“外国人弄堂”→邬达克旧居→上生.新所(孙科别墅→美国乡村俱乐部→茑屋书店),由于出门晚了,今天下午只参观了“上生新所”,全程约3~4小时。现还是按2022年原线路汇集成美篇,便于有兴趣的游人作为申城半日或一日游的参考。</p> <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圈,这是一片由外商始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早在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进行江浙战争,波及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乘乱于1925年完成了十一条越界路的修筑工程,变相地扩大了租界范围。</p> <p class="ql-block">土地的扩张吸引冒险家闻风而动,美资普益地产公司看中了刚刚筑成的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及安和寺路(今新华路)附近的地块并从左家宅、蒋家巷的地块所有人手中买下了此地,进行投资开发。整个工程在当时的哥伦比亚广场,所以英语以“Columbia Circle”来称呼,因此也被称为哥伦比亚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1年起,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下令将华东人民制药公司上海生物学厂(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前身)由天通庵路迁至延安西路原哥伦比亚圈。</span></p> <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圈的开发计划推出,土地被细分成70来个面积一亩至两亩不等的长方形地块,建造连体住宅和花园住宅。</p><p class="ql-block">公司的时任匈牙利籍经理胡戈·桑多尔邀请了邬达克为总设计师。邬达克把别墅分为了十种不同的风格:英式、意式、西班牙式、萨克拉门托式、加利福尼亚式、殖民地式、佛罗里达式、圣地亚哥式、好莱坞式以及英国乡村式。其中作为英国式及英国乡村式风格的别墅的数量在哥伦比亚住宅圈中占了最大的比例,邬达克再将此风格细分成四种不同的样式以满足业主的口味。</p> <p class="ql-block">截至1930年有21栋别墅以及一栋车库建筑落成。哥伦比亚圈里还有1923年建成的美国乡村俱乐部 (又称哥伦比亚俱乐部)。这个有着高尔夫、游泳池、网球场、壁球场等诸多娱乐设施的俱乐部,不仅服务当时的在沪美国侨胞,也对旅居上海的各国侨民开放。</p> <p class="ql-block">据1930年 《普益年报》记载:春夏两季,大批买主置购产业,普益当年的净收益比1929年超165%。哥伦比亚路及安和寺路周边的地价整个被带动了起来,搬入哥伦比亚住宅圈的居民的外侨包括在上海政界、商界担任要职的侨民,和银行界人士、医生、服装设计师等。</p> <p class="ql-block">位于哥伦比亚路22号 (今番禺路60号)的别墅,原是邬达克在设计哥伦比亚圈时,为自己而设计建造的独立花园住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已经完成颇多杰作的邬达克在设计并建造慕尔堂时遭遇资金危机。焦头烂额之际,孙中山先生的长子孙科伸出了援手。作为回报,邬达克将原本为自己设计并居住的别墅以极低价格转让给了孙科。孙科便成为了别墅的第一任主人。</p> <p class="ql-block">孙科别墅</p><p class="ql-block">建于1931年。整幢建筑为砖木结构,面积为1051平方米。从建筑正面观赏,三个尖券门洞优雅敞开,透过门洞,能看见三个圆形拱门依次排开。视线上移,四扇落地大窗拱卫中央铸铁栏杆阳台一一展开,三根陶立克柱子被置于四扇窗间,巴洛克的风格悄然呈现。而三层的三个假天窗耸立于层层红色筒瓦之间,带有西班牙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孙科一家在此居住时,二楼西南边的大卧室是他两个儿子孙治平、孙治强的居所;二楼西北较小的那个卧室则是孙穗英、孙穗华两位女儿的房间,孙科自己的主卧约有60多平方米,其起居室带有180度景观窗,能欣赏到花园里如茵的草坪和草坪北端的女神雕塑。1949年3月,孙科辞去国民政府职务,在与夫人陈淑英离开大陆去往香港之前,将这套别墅转卖,后属国民党中央防疫处上海分处。</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成了这里的新主人。如今,孙科住宅和其所在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已华丽转型,成为“上生·新所”——一个集办公、娱乐、生活、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商圈和全天候活力社区。</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为两班牙风格,细部兼有巴洛克建筑元素,斜坡屋顶采用红色圆筒瓦铺没,檐口细部装饰讲究,门套、窗套形式多变,运用各式拱劵,壁炉顶上的烟囱似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砌法,外墙立面简洁明快。</p> <p class="ql-block">住宅前面有宽敞的中国式庭院,庭院中间铺着大片草皮,周边种植各种名贵树木,形成浓密的绿荫。园内布置有水池、小溪,配以湖石驳岸、小桥流水,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室内木楼梯制作精细,卧室、客厅、书房地板均采用进口柚木小条铺成席纹。平台和阳台均很宽敞,铸铁镂空栏杆轻巧美观。</p> <p class="ql-block">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与所在的历史保护建筑相融合,整个书店分为两层。一楼以“磨练知性”为主题,摆放了文学、人文、自然、历史、假日等主题书籍,店内完整保护与展现了原有建筑中的壁炉、柯林斯柱等特色部分,呈现极具古典建筑美学的空间。二楼现代感的空间诠释“收获感性”主题,展陈美术、建筑、设计、时尚等主题书籍,还有工艺品区域和酒吧餐厅。</p> <p class="ql-block">书店策划生活方式提案型书店的场景设计,赋予阅读仪式感。约2000平方米的空间内,拥有5万种精选图书和众多文具杂货、工艺品,画廊、咖啡、餐饮等多重业态并行。</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抺亮色。——贝聿铭</p><p class="ql-block">如今“老洋房”的热度越来越高,今天我要说的这些知名建筑,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匈牙利的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在上海共有过四个家,但番禺路129号的这个家,是他住过最久也是最大的一个家。邬达克旧居不是邬达克最有名的作品,却是完全按照他自己的心愿设计建造的家,也是他拥有最多回忆的地方。说来不巧,当天旧居铁将军把门——闭馆,好在一年前我曾来参观过一次。</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幢砖木结构假三层的英国乡村式别墅,整座建筑为陡坡红色机制板瓦屋面,屋面上开有平坡式老虎窗。建筑的二三层和山墙外墙面均裸露黑色木构架,构架间做白色砂浆粉刷,底层外墙面贴了泰山面砖。</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旧居是由他的朋友、著名建筑营造商陶桂林所办的馥记营造厂所承建的。1930年7月至11月,随着旧居建设工程的展开,邬达克陆续设计了室内的窗台、楼梯、厕所里面和天花吊顶的细部,甚至设计了部分家具,他还凭借与教会的关系,让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的小木匠们帮忙打造家具。</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从这里搬走的时候,他把房子里的两扇大门带走了,先是装在了达华宾馆,后来又随着他一起离开了上海。如今我们看的这两扇门,是当初修缮的时候完全按照邬达克留下来的设计图纸和历史照片复制的。</p> <p class="ql-block">1918年,25岁的邬达克九死一生地从战俘营流亡到上海。当时的上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需要身份证明文件就可以居留和工作的地方。流落街头的他为了谋生,到上海一家克利洋行从一名绘图员做起,一直做到了合伙人。</p><p class="ql-block">后来,邬达克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上海的众多优秀历史建筑就是从这里诞生的。</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在上海认识了他美丽的妻子,有了孩子,在上海安了家。然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他,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已经精疲力尽。</p><p class="ql-block">(邬达克和他的妻子)</p><p class="ql-block">1947年,邬达克带着妻儿和岳父母前往欧洲,离开了他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他在加利福尼亚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除了为自己设计建立了一栋住宅,再也没有新的设计了,他几乎全部的作品,都留给了上海。</p><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大光明影院、市女三中,这些都是上海人最熟悉不过的地方,都是出自邬达克之手,他为上海设计了100多幢房子,每一幢都是独特的,就像不同的音符在时空里流淌。</p> <p class="ql-block">国际饭店——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p><p class="ql-block">说起上海摩天大楼的历史,一定少不了国际饭店——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它保持了上海最高建筑纪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也是邬达克最有名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上海国际饭店于1934年落成,共24层。建筑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型,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p><p class="ql-block">1934年底,国际饭店开业的消息刊登在了上海的各大报纸,轰动一时。作为远东第一高楼的设计者,邬达克和他的团队获得了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荣誉,也因此邬达克成为了上海炙手可热的明星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据说,当年有一个小男孩儿看到了这座摩天大楼,从此迷上了建筑,长大后成了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就是贝聿铭。</p> <p class="ql-block">邬达克代表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地形呈三角状,造型独特,外观像是一艘大轮船,<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span>原名诺曼底公寓。</p> <p class="ql-block">沐恩堂</p> <p class="ql-block">沐恩堂,1929年开工,1931年落成。教堂坐东朝西,占地面积为1347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38平方米,砖木混合结构,是一幢哥特式风格建筑。内是尖拱券,立面是火焰窗,用红砖铺砌的墙面,以凹凸红砖相拼,<span style="font-size:18px;">肌理非常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外立面为深褐色面砖,墙角和窗框镶嵌隅石,显得古朴和神秘。</p><p class="ql-block">下过雨的墙面,颜色更深,周围的绿树作为衬托,显得这个建筑更加与众不同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建成后,被当时称为“建筑雄伟,居全国各堂之首”。</span></p> <p class="ql-block">1933年邬达克受邀设计重建大光明影院,这是他来到上海后的第42个建筑设计。影院设计新潮,奶黄色的外立面构成像波浪中行进的风帆,整个建筑立面错落有致,线条流畅,对比强烈,色彩明快,极富时代气息。</p><p class="ql-block">大光明电影院现代装饰艺术风格,沿街立面横竖线条与体块交错,一个方形半透明玻璃灯柱高达30.5米,在夜晚光彩夺目,远远就能从周围建筑中脱颖而出,极富现代艺术感。</p> <p class="ql-block">新华路“外国人弄堂”随拍。</p> <p class="ql-block">照片2025.1.8和2022.1.二次拍摄。资料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