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悦读

观者周莉

<p class="ql-block">为什么《易经》很难读懂</p><p class="ql-block">《易经》的文字,都是古文,因为现在的教育,没有对我们进行系统的古文川授,古代就不这样。司马迁在《史记自序》里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他所学的古文,就是古代所学的文献典籍,是以周秦口语为基础的一种书面语言。后来的人们按照这种书面语言的规则所写的文章,就是文言文。一个受过系统的古文教育的人,阅读古代文献,难度较我们要小得多。</p><p class="ql-block">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口语随着时代大约三十年有一个小的变化,六十年有一个大的变化,但文言文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元代有位书生,读《楚辞》不懂,竟然对屈原破口大骂:“文章写得如此艰涩,真是活该投水去死!”《楚辞》为什么难懂?因为屈原在《楚辞》大量吸收了当时不口语,元代的人就读不懂了。</p><p class="ql-block">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发展中,口语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时时发生着变化革。清代学者戴震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而仍留疑义,则时为之也。”在古代世人皆耳熟能详的事情,到了后代,甚至连专家学者也往往搞不明白。举个例子,贾谊的《论积贮疏》里面有这么一句: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在当今流行的注本中,往人们卖儿子。”这里面的“请卖爵子”一句,在当今流行的注本中,往<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都解释为“朝廷卖爵位,人民卖儿子”。这样的解释,很难解释得通。其实,这里的卖爵卖子的,都是“民”。为什么这么多的专家都如此草率呢?这是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告诉了我们,古代的朝廷,经常卖官卖爵。《严助传》里说:“间者,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汉代的爵位或是来自赐予,或是花钱买得。汉代的黄帝,经常在有重大喜庆的时候,赐民爵位,以示恩惠。这种爵位,虽是虚銜,没有什么实际权力,但在乡里可享受某些特权。一到饥荒年月,平民往往请求把爵位转让出去以换取衣食,所以》史记素隐》中说:“富人欲爵,贫人欲钱。”买卖爵位的事情,在汉代。只是个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在今晚如果不做些考证,专家也难明白。</span></p><p class="ql-block">古文的难度,主要是在音、义、典故三个方面。为了让大家轻松读懂《易经》,书中有了准确的注音、简明的白话、详细的注释。更于每爻后,结合古代易学甲的解说,一一做一讲解。相信接下来的学习,将是轻松愉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