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生活有各种喜悦和惊奇,每天都得到重生。——题记</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一眨眼又过了周三,每天吃饭,锻炼,睡觉,上班,周而复始,象个孩子。前几天在读一本书,里面也讲到中国人的精神本源,是为赤子之心。其实赤子之心的唯物本源即格物,即实事求是,“实事”,使事得真,“求是”,求得真知。当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看待世界。所以,赤子之心,一言以蔽之,秉承一个“真”字。赤子之心”是指婴儿的本心,具有真诚无伪、自然淳朴的特点,它的本义是指婴儿未经世俗染污的纯洁心灵,也指成年人仍然保有的婴儿般的赤诚真心,那种在功利世界里仍能坚守的初心。而在政治伦理领域,它指人类善良的真心本性,主要是推己及人的恻隐之心或者是童真一般的尚实求真品格;在文艺创作与审美领域,它主要是指具有丰富情感和美好纯真理想的童心,是超越了一切功利心、尘俗气息以及过于理智、缺乏审美情趣的心理状态。它既是古人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一种表征,也是文艺作品中美好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人性的自由无待、真诚无伪,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因素,又是审美创造的原初动因,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价值论与批评论都与此有着重要的联系。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文学创作与审美理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道家借以阐发个人心灵的纯洁、独立,儒家将之看作性本善的依据。它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求真尚实、情真意切的审美价值要求与批评尺度,是中国美学的生命所在,与中国美学精神息息相关、互为表里。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仍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培养人格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发挥着生生不息的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美学中,“赤子之心”既是指一种婴儿般纯洁无瑕的童心,又具有抗争世俗、坚守素志的赤诚,其通贯于审美与文艺创作领域,在中国美学与文艺发展中生生不息,影响巨大。混沌未开、不谙世事的婴儿成为老子理想的人格范式,由此影响到审美理论。老子最早提出“赤子之心”这一范畴,他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老子对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性异化、大伪盛行的恶浊风气深恶痛绝,从道家的人性价值观提出最高的德性在于“赤子”。赤子也就是婴儿,其特点是童真未凿、精气未散,这种童真是最高的和谐之美。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赤子之心”,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人格境界是与“赤子之心”的内涵相通的,他笔下的至人、神人是道家“赤子之心”人格的最佳典范。所以道家的“赤子之心”关注个体浑然天成不受污染的精神状态,彰显独立逍遥的人格精神与美学追求。</p><p class="ql-block"> 儒家孟子正式提出“赤子之心”这一概念。它是指人的本性、初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善良本性,具体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将此扩而充之,即可达到“充实之谓美”的境界,这就触及到了孟子的人格美思想。孟子心中的“美”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美”之上还有“大”“圣”“神”等人格境界。所谓的“神”就是将赤子之心发展到极致,不仅自己能够实现道德的自省自律也能感染他人,成为他人精神上的榜样。“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作为“士”的孟子自觉肩负文化传承之重担。“赤子之心”可谓儒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人格写照。《大学》:大学始教,“明明德”,明德即此一个“真”字。《中庸》:真即信,诚即信,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能一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则善而固执。为天下至诚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赤子之心指人生本源,本心冰清玉洁,随其本性而为,即为“人性”。人生而有好奇心,则生“格物致知”之心,遇之挫折,则生“诚意正心”,乃至修身,即“学”以提升自我,齐家,即和睦家庭,治国,则参与组织运作,平天下,即达成自我实现。</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老庄的赤子之心和孟子的赤子之心同名异实,老庄强调赤子之心的任真自得,不受世俗的干扰,儒家则突出赤子之心中的社会伦理力量。这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高扬了内心的赤诚与人格的独立。这种人格精神恰好与审美的自由与自律的特性相通。人最可贵的是具备一个孩子的童心,这种心境能够使人超越所处的现实世界,进入一种心灵的自由境界,整个人也表现出一种真性情。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产生真正感动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嵇康承续这一影响,对老子与孟子的“赤子之心”作了进一步阐发。其《养生论》中提到:“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主张人们少私寡欲、服食养生,追求平和淡雅的生活。其本质上是注重精神的调和以及对人内在性情人格的塑造。提倡一种回归赤子之心的心态,追求不为外物而扭曲自己的人格。东晋陶渊明以“赤子之心”将人生审美化,他身心合一、洒脱自由,其诗歌干净简洁,辛弃疾道:“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所谓“清真”,实际上就是指赤子之心,他以真来反对虚伪,将人生审美化、诗意化。及至唐宋时期,“赤子之心”这一范畴又与禅宗思想相结合。它虽然是从儒道两家思想中生成的,但对于唐宋时期的禅宗文艺思想有着直接的关联。老庄的自由思想对于禅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倡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思想有着直接的启发。综合来看,“赤子之心”这一范畴自儒道思想体系中生发而来,通贯于中国文学与美学的发展中而生生不息,成为中国美学的价值内蕴与批评尺度,与中国美学精神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与审美境界,同时也成为文艺批评标准。“赤子之心”所内蕴的“真”的价值尺度为批评标准提出两方面要求:其一要真实合理,毫无伪饰;其二要真情真意,自然直率。“赤子之心”不仅要求真实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情真意切。自古以来,真善美是中国美学与文艺的价值尺度与批评标准,而“真”是最根本的尺度,没有真实,善与美都无从谈起,“赤子之心”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中国美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它的哲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的融会贯通之中。中国美学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其生命力之所以生生不息、延续不断,同它的内在的精神蕴涵直接相关。“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人性的自由无待、真诚无伪,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因素,又是审美创造的原初动因,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价值论与批评论都与此有着重要的联系。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文学创作与审美理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审美活动的个体自由日益受到压制,“赤子之心”的保持面临诸多挑战100多年前,王国维提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借指作家应如婴儿般自然纯真、超越利害的心境来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惟有此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给人以美感的作品。同时倡导通过美育来洗涤国人内心功利主义倾向。梁启超、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等有志之士同样痛心于国力的衰微、国民的愚昧,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将美学与增进国民道德相结合。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自先秦以来不断被提倡,贯穿着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值得认真反思与开掘。</p><p class="ql-block"> 我常在想,赤子之心也是初心。儒家讲的初心就是良知,佛家,讲的初心就是慈悲,看到别人过的不好,会心生悲悯,伸出援手。道家讲的初心是自然,或者叫无为。总之,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其实是种下一个善因,在因上努力,果也不会差。 赤子精神认为人还应当找到自己合适的所在,以达成自我的实现。寻求自我实现最适恰的途径是一以贯之,精益求精。赤子之心也会升华为一种悲剧精神。明知事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一种大无畏精神;“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牺牲精神。狂人乃至于圣人经过卓绝的创造之后,就在这种创造中毁灭掉了自身。</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我们的生活有各种喜悦和惊奇,每天都得到重生。”是的,人的一天、一生很短,也很长,我喜欢带着好奇心只争朝夕。今天听人在聊坊间的事,也聊徐霞客,说他在众人于朝堂之上争权逐利、深陷名利漩涡之际,却能静坐于黄山之巅,静听大雪消融,那是超脱尘世纷扰的静谧之音。作者说,自己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这段话如同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波谲云诡,功名利禄终为浮云。或许真正的价值就藏在随心而活的每一刻,在倾听内心声音、追寻自我热爱的旅程中,找寻生命那或许缥缈却珍贵的“意义”。人生海海,不过尔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