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十一、第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平解放后,我们进驻到城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队要进行演练,特别是战斗中的一些重要地点位置,还要重新实地模拟一次,研究双方如何安排部署兵力和指挥战斗的过程,分析总结战场形势和指挥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我因为生病了没出去参加演练,自己在住的屋子里躺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突然间,外面响起一声震天的爆炸声,不一会儿,慌慌张张的跑进来好几个人,进屋就往下卸门板,然后拎着往外就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刚从三连调到炮兵连,所以这几个人我还认识都是三连的,只见他们个个面色煞白,一脸的惊慌。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就随手拉住其中一个叫李占宝的向他询问,才知道了事情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来,当天演习结束后,大家回来后在院子里一起坐着。整个三连正好坐成一个方队,一排二排三排按顺序排列,排长带着各自的几个班也按顺序一列列坐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班长叫靳学文,本来是被俘虏的国民党兵,后来参加了解放军。在演习中他捡到一颗还没使用过的火箭筒专用发射弹,不到一米长,他就一直用手拎着。大家一看都让他赶紧扔了,说这东西危险,可他偏说没事,说他在国民党那边也总摆弄这东西,安全的很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演习结束,回来集合的时候,因为他是班长,坐的位置是第二排,在排长的后面。他到自己的位置上后,把那颗发射弹往地上随手一丢,然后一屁股坐在它的旁边。因为大家都坐的间距都很小,还是有人觉得这东西放人群里不太安全,就抢过来给远远扔到了一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靳学文很不高兴,他起来到那边去把弹头又捡了回来,回到他坐的位置后,因为心里带点气,就把发射弹往地上用力的一摔。大概是劲有些大了,就见到火光一闪,伴着“轰隆”一声震天巨响,弹头爆炸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自己当场被炸死,周围十多个人也都被炸的死的死伤的伤。靳学文是三班班长,他坐的后边一列都是三班的战士,他的旁边就是我们二班的班长,以前我就坐在二班长后边,我前边只隔着一个姓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事故中,当初坐在我附近的班长和几个战士都被炸得血肉横飞牺牲了。因为那时我已经不在三连,刚刚去了炮连,所以侥幸逃过了这一难,这是我入伍后第五次与死神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四平烈士陵园旁边有一座红楼,苏联红军曾把这里当过司令部。复员转业后,我再次到四平时,这个红楼还在,但不知现在是否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解放四平后的庆功大会上,我还看到了几位著名的英雄。第一位是战斗英雄何云生,第二位是钱安良,第三位是爆破英雄李广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云生是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战场上多次立大功,被誉为“四野的一面旗帜”。钱安良在四平战斗中带领一个班,全歼了国民党八十八师的“模范连”,获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传令嘉奖,因为多次战斗中表现勇猛,先后立过8次大功。爆破英雄李广正为了炸掉一座坚固的敌楼,枪林弹雨中冒着危险往返34次运送炸药2000多斤,连续爆破12次,二、三百米长的大楼炸塌一半,并第一个冲进去生俘敌团功长,荣立特等功。后来,何云生在部队南下经过山东时开小差回了老家,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之后在部队到达江西时,他又追了回来要求归队。因为他是全军选树的英雄模范,出了这样违反军纪的事情,实在有损于军队形象,于是部队作出处理,撤销了他的军籍,劝他退伍回家,就没有另外再追究他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十二、拉开决战锦州的序幕</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打完四平之后,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围困长春。从春天开始,一直围困过了整个夏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国民党的60军在吉林打了败仗,军长曾泽生带着这些人逃到长春去投奔郑洞国,意图得到佑护。哪知道郑洞国根本瞧不起这些败军之兵,把他们都放在了防守的最外沿前线。围困期间物资短缺,国民党飞机空投的食品物资,他们一点也得不到。这种情况下,曾泽生非常恼火,一怒之下,带领60军起义投奔了解放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0军起义后,长春城内又只剩下郑洞国的新一军孤军对抗了。因为城里粮食缺乏,城内百姓沿着铁路线陆陆续续往出逃难,我们并不加以阻拦。当然也有换了服装混杂在百姓里边的国民党兵,即使发现了我们也不抓,因为开小差就等于实际脱离了他们的部队,他不敢再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整天练兵,演习攻城,研究地图,设计打长春的方案,大家都以为是必然要打了,但是却一直没打。就这样一直围困了大半年。到9月末,秋天粮食都收完的时候,突然接到命令:解除围困,转移撤离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回,我们再次经过四平、法库、彰武,奔赴锦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奔往锦州的途中,我们第一次过大凌河。因为白天有敌人飞机侦查,所以我们选择夜渡。晚秋的河水很凉,战士们把衣服裤子都脱下来,用皮带绑在头上顶着,一个个下河。本来河水只有齐腰深,因为人多阻塞了水流,使河水急剧上升,水位涨到了颌下,水流也变的更急了,冲力很大。我们就互相牵着手,在夜里冰凉刺骨的河水中慢慢行进。过河之后,就赶紧擦擦身子,换上干衣服继续前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抵达锦州后,先清扫外围敌人工事。10月初天气已经见冷,我们还都是只穿着单衣参加战斗。因为我们的棉衣本来是从齐齐哈尔和白城,用火车运送过来的,可是列车到达彰武附近时,被国民党飞机发现,扔下炸弹,把我们冬季服装和物资都烧掉了。锦州解放后,我们从仓库里找到国民党的棉衣换上,只是把帽子上的国民党帽徽扯下去,这时我们才有了御寒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是这身国民党棉衣,还因为误会轻取了一支国民党流亡部队,这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解放军所有军队都集中到锦州外围,辽沈战役这一仗就是大决战,我们是打锦州的主攻部队。国民党也是拼了命,把家底都拿出来用上了,几十万军队参战的辽西大会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民党计划用“三面增援”来解锦州之危,解放军则用三个阻击战来一一应对他们。当时的形势是:西面有国民党傅作义派出11个师从塘沽经海上赶过来增援,在葫芦岛登陆到达锦西,离锦州已经不远了。情况危急,林彪命令四纵41军,在塔山阻击这11个师,下死命令,即使最后只剩一个人,也一定要堵住这支增援部队,否则锦州战场最终胜负就很难确定了。傅作义的部队能征善战,解放军一个团的阻击位置正在葫芦岛到锦州必经的咽喉位置,经过几番反复激烈争夺战,最后这个团虽然付出很大代价,但终于把国民党增援部队死死地堵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塔山阻击战”,这个团就是著名的“塔山英雄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说北边,锦州北义县有1万多国民党兵,也出来增援,咱们部队在一个叫白老虎屯的地方阻击这股援军,就是“白老虎屯阻击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面呢,沈阳的廖耀湘是东北战区长官司令,蒋介石命令他派出30万军队从沈阳增援锦州,而杜聿明却说锦州难守,要保存实力,让他往南撤奔营口上船往关里转移。两个互相矛盾的命令,让廖耀湘犹豫不决,是进是退拿不准主意,因此他的部队每天走30里就停下,观望形势的发展变化,结果这30万人在黑山、沟帮子一带被我们的十二纵49军堵住了,这就是“黑山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二纵本来是个新成立的部队,没有作战经验,战斗力也比不上其他纵队,但由于廖耀湘军团对增援一事犹豫不决,无心打仗,所以他们30万人竟然被挡住迟迟不能通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眼看各路增援都在往锦州调兵,周边局势十分紧张,这边我们锦州的主攻部队也接到命令:一定要争取最在短时间内把锦州打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在10月14日发起了总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连是主攻部队。打锦州时,要在敌人机枪不停的扫射下火线作业。他们从锦州城南一条叫女儿河的北岸开始挖战壕,而且都是在夜里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防止战士大面积暴露增加伤亡,采取的办法是:第一个人先爬出去几米远,就地挖出一个小坑,把挖出的土堆在前面,当做遮挡的掩体,然后爬出去几米远照样子挖第二个坑,不断往前移动。然后后边再跟上来一个人,继续把坑扩大一些,然后也跟着不断前移,到下一个坑继续挖。就这样,每当前边一个人爬出去前移,后边就跟上来一个人,作业线拉开了,每个战士都在挖,大大提高了效率。坑越挖越大,最后互相连在一起,成了深深的大沟。一夜之间,挖成了3条这样的交通沟,弯弯曲曲一直延伸到距离护城河边仅几米远的地方。沟还挺宽,炮车都能够从里边推过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是炮兵通信员,平时有行动自由,一夜挖完战壕后的那天早上,我就好奇的进到新挖壕沟里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看到,在沟的两边,排列着一个个猫耳洞,都相隔不远。那些挖沟的战士们都在洞里蹲守着,满身满脸都是土,被汗水和成了泥,几乎看不出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里,我还见到了一个熟人,就叫他小兵张吧!他是保康东边长岭县的,是和我一起在保康参的军,当时他只有十七八岁,名字到现在我已经记不清了,似乎是叫张万祥或张志祥。见到他,我就停下来跟他说话。小兵张说:他们已经挖沟干了整整一夜,饭没吃一口,水没喝一口,正在待命,等总攻下达时就发动冲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小兵张,之后再也没了他的消息,十有八九他在那次冲锋中牺牲了。但是后来又有消息说,小兵张是进城后,跟战友在一间屋子里休息时,被敌机扔下的炸弹炸中,受了重伤,在抬送后方医院的途中,因失血过多而牺牲了,然后就地掩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他的家里是否知道他的消息,我也永远忘不了最后见到他时,那满身的尘土,泥水覆盖的脸颊,和他疲倦沙哑的声音。后来,我一直想给他的家人送个信息,可惜没有记清楚他的名字和他家人的住址,这也成了我放不下的一桩心事,成为了永久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云临(左)与战友傅畅良(右)合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