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它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还是香料提取发源地。佛罗伦萨在意大利语中意为花之都。大诗人徐志摩把它译作“翡冷翠”,</p><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最早兴建于罗马共和国凯撒在位时期,15世纪时,佛罗伦萨这朵玉簪花就被当地的巨商美第奇家族这只狮子所守护,这一守护就是三百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罗伦萨的市徽。</p><p class="ql-block"> 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等都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有了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的、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直到 1737年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个统治者去世后,佛罗伦萨重又陷于奥地利的统治。</p><p class="ql-block"> 1861年意大利统一后佛罗伦萨曾在1865——1870年作过5年意大利的首都,直到1871年迁往罗马。</p> <p class="ql-block">花之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 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p> <p class="ql-block">洗礼堂</p><p class="ql-block"> 洗礼堂铜门是吉伯提的作品“天国之门”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伯提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p> <p class="ql-block">花之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 又称佛罗伦萨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Salvatore Ferragamo Aldo Gucci的老家都在这里。 1295年由阿尔诺沃·迪卡姆比奥在原先的佛罗蒂诺大教堂的基址上兴建,1469年才最后完工。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美丽的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狭窄的街道里,仿佛还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那辉煌的马蹄声。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p><p class="ql-block"> 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登上教堂北侧的463级台阶到达圆屋顶,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老城区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的每个细节都极尽唯美精致。</p> <p class="ql-block">钟塔</p><p class="ql-block"> 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p> <p class="ql-block">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死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普·布鲁内莱斯基胜出,为总建筑师。</p><p class="ql-block"> 布鲁内莱斯基 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他不光是一个建筑天才,也是一个谋略家,他知道一个对手随时想抢走他的设计单,所以他不留下任何图稿,让整个工程变成他一个人内心的秘密。事实上,后来有人尝试替代他,却不知如何建造下去。还一度把他关进牢里,最后还是得请他出山。1436年教堂落成时,连教皇也惊讶于这个“神话穹顶”。</p><p class="ql-block"> 大教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大圆顶是继罗马万神庙之后的又一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p><p class="ql-block"> 圆顶内部是瓦萨里所绘制的穹顶画《末日审判》,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p><p class="ql-block"> 一位音乐家专门为它作了一首协奏曲。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p> <p class="ql-block">圣十字教堂</p><p class="ql-block"> 由阿莫尔福·迪坎比奥于1294年开始设计和建造的,属于哥特式的建筑。教堂建设直到1443年初步完工启用,但整个立面是1863年才增建的,1842年加建教堂后面的哥特式钟楼。教堂内有一些重量级名人的纪念碑和陵墓,例如:但丁、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马基维利、罗西尼等。</p> <p class="ql-block">但丁</p><p class="ql-block"> 但丁的雕像立于圣十字教堂左侧。他是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他不仅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之一。但丁被恩格斯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p><p class="ql-block"> 但丁的代表作品《神曲》 ,分为三部分:《地狱篇》、《净界篇》和《天堂篇》。《神曲》描绘了但丁在梦中所见的神秘旅程,揭示了人类灵魂的升华与救赎之路,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欧洲很多国家大大小小的广场常常是市民各种聚会、演出、狂欢的场所,还会兼做临时交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 圣十字教堂广场是去圣百花大教堂的一条通路。</p><p class="ql-block"> 待我们从圣百花大教堂折返回到此处的石椅上想歇歇脚时,有一位壮汉过来,将我们赶离石椅,正当我们不知所然时,从教堂广场四方的通道上涌出一队队拉着横幅、打着标语的人群,男男女女、各种妆扮,还喊着口号。只一瞬就挤满了广场。原来是本地居民举行反战游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领队只让我们看了几分钟,就赶快集合团友们撤出广场,她有经验:遇此情况很快就会封路,若被封在里面可能几小时出不来,耽误的可是我们的行程和休息。</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市政广场 </p><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最著名的广场之一,被认为是意大利最美的广场。广场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和喷泉,包括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海神喷泉》等。这个广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周围环绕着许多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科西莫一世骑马雕像</p> <p class="ql-block">海神喷泉</p><p class="ql-block"> 喷泉背后是维奇奥皇宫。</p> <p class="ql-block"> 这一组雕像是16世纪雕塑家阿曼纳蒂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作于1575年。雄赳赳站在那里的海神大理石像是柯西莫一世大公的形象,建造这座喷泉是为了欢呼柯西莫一世建立佛罗伦萨海军舰队。喷泉的周边还有一组青铜像,包括一圈河神、牧神和跃出海面的骏海马。</p> <p class="ql-block">《大卫》雕像</p><p class="ql-block"> 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是世界上公认的经典,是力与美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1501年,年仅26岁的米开朗基罗,面对已搁置了四十年的白色巨石,根据《圣经.旧约》中大卫战胜巨人歌利亚的故事,他一改前辈描写大卫手持利剑、脚踏歌利亚头颅,一副少年英雄的胜利者姿态的形像,而是选择大卫在与巨人歌利亚大战前的那一刻。大卫左手持着藏在身后的投石器,右手紧握住石块,眼神坚定、自信而沉稳地凝望远方敌人的一举一动,将战事一触即发的紧张感与张力完全表露无遗。仔细看米开朗基罗将大卫肌肉的线条与因为紧张握紧石块的手,露出青筋的细腻感也全都表现出来。这也难怪花费近4年完成的“大卫像”一揭幕时,轰动全城,这年米开朗基罗二十九岁,又一次攀登了生命的高峰。</p><p class="ql-block"> 1873年,将近三百七十年来,大卫雕像一直挺拔地站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上,注视着远方,成为城邦真正的守护者,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面对重大灾难,不逃避、不畏缩,而是充满自信、承担责任,挑战一切艰难。</p><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件雕刻太过珍贵、太完美,最终政府决定把这件米开朗基罗雕刻的原版大卫像从市政广场移到学院美术馆收藏,成为馆中一件展品。</p><p class="ql-block"> 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喜爱,后来先后制作了两座仿制品,一个同为大理石材质,在佛罗伦萨市政广场、韦奇奥宫正面,即原《大卫》正品所在地位置。</p><p class="ql-block"> 另一座在米开朗基罗广场上,为青铜材质。这件青铜质大卫像,依然不失大理石原作品的坚毅与力量的美感,无论刮风下雨,他都站在奥特拉诺区的山顶上,日夜凝视、坚守着佛罗伦萨城。</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意大利佛罗伦萨共有三座《大卫》像。</p> <p class="ql-block">大力神雕塑</p><p class="ql-block"> 维奇奥皇宫大门的另一边是班迪内利作于1534年的《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这尊雕像说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逮住喷火妖怪卡库斯的情景,卡库斯正在盗牛劳动的时候,被赫拉克勒斯逮个正着。这个应该是赫拉克勒斯十二大伟绩中的第十次时发生的故事,这时赫拉克勒斯的武器是一根木棒。这尊雕像也是属于样式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维奇奥皇宫左前方的半露天雕塑大殿。</p> <p class="ql-block">半露天的雕塑大殿(建于1376年),几乎是将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众神和它们的故事都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雕塑出来,美轮美奂,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海神雕塑群背面。</p> <p class="ql-block"> 建于十三世纪的碉堡式旧宫维琪奥宫(现为市政厅)内景。</p> <p class="ql-block">帅警。</p> <p class="ql-block">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 是意大利比萨城奇迹广场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于1173年8月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span>比萨斜塔从地基到塔顶高58.36,是比萨城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它大胆的圆形建筑设计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独创性,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会议决定将其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p> <p class="ql-block">开始时,塔高设计为60米左右,但动工第二年就发现它有些倾斜,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明显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3.5米。1990年,意大利政府将其关闭,开始进行整修工作。</p> <p class="ql-block"> 每年游客中都有不少"大力士″,想以已之力扳正斜塔,但纹丝撼它不动。</p> <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相信大家在照片上都见过,它可是歪着身子屹立了数百年,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当年为了“扶正”它,专家们可是绞尽脑汁也无能为力。但是谁也没想到,最后的解决问题居然简单到让人目瞪口呆。那么究竟是什么“神操作”呢?</p><p class="ql-block"> 这还要从12世纪的意大利说起,那时候的比萨城,靠着发达的航海贸易,钱包鼓鼓的,俨然一副“土豪”模样。为了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荣耀,当地人决定建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大教堂群,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要数那座高耸入云的钟楼了-也就是后来的比萨斜塔。</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建造者雄心壮志,梦想着这座钟楼建成后,能成为整个欧洲最气派的建筑,引来四方游客啧啧称赞。于是他们找来了城里最能干的建筑师,精心绘制了设计图纸,还花大价钱采购了上好的大理石,就等着开工大吉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他们千算万算,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地基。他们选择的这块地,位于风景秀丽的阿尔诺河畔,却偏偏是一块“豆腐渣”地质。地下水位高不说,土层还松软得像块蛋糕,根本经不起高塔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1173年,比萨斜塔的建造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工人们热情高涨,仿佛看到了一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但现实很快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p><p class="ql-block"> 当塔身建到第三层的时候,眼尖的工匠们发现,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塔身,它歪了。</p><p class="ql-block"> 这可不得了,消息传开,比萨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引以为傲的超级工程,竟然建在了一块“豆腐渣”地上。</p><p class="ql-block"> 虽然比萨城这地方看着挺美,地基却不太扎实。它正好在阿尔诺河和塞尔基奥河这两条“大水管”中间,地下水位高得离谱,挖个坑就能冒水,更别说盖高塔了。</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地下的土质不仅全是些松松软软的沙子、粘土,而且还夹杂着不少贝壳碎片,风一吹就晃三晃,别说承重了。所以建造高塔自然也是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个情况,建造者可是给愁坏了,他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补救,又是加固地基,又是调整塔身结构,但结果是一点用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更让人沮丧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斜塔的倾斜程度越来越严重,就像一个喝醉了酒的巨人,摇摇晃晃地,仿佛随时都会倒下。</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众人只能暂停了这项“世纪工程”,期待着奇迹的出现。而这座“歪歪扭扭”的斜塔,也成了一个尴尬的“烂摊子”,静静地矗立在阿尔诺河畔。</p><p class="ql-block"> 比萨斜塔的停工,断断续续持续了很久。在这期间,比萨城经历了各种“人间疾苦”,从兵荒马乱的战争,到可怕的瘟疫,再到经济大衰退,可谓是尝尽了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座被“抛弃”的“歪塔”,却依然顽强地屹立在风雨中,甚至经历几次强烈的地震都安然无事。</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来到了1185年。比萨城的人们似乎已经渐渐淡忘了斜塔的烦恼,毕竟生活还得继续,工程还得干。于是新一批建筑师雄赳赳气昂昂地接手了这个“烫手山芋”,准备大干一场。</p><p class="ql-block"> 他们心想,之前的建筑师肯定是用错了方法,只要加把劲,一定能让斜塔“站直”。于是他们忽略了地基的问题,一股脑地继续往上盖。</p><p class="ql-block"> 但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随着塔身越建越高,倾斜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来越严重了。这下建筑师们傻眼了:这可咋整?</p><p class="ql-block"> 直到1231年,一位“脑洞大开”的建筑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塔往南边歪,那咱们就把上面几层往北边盖,不就平衡了吗?</p><p class="ql-block"> 这就好比一个人走路歪了,不是去调整步伐,而是把脑袋往反方向歪,通过这个方法来保持平衡。</p><p class="ql-block"> 这个想法乍一听,好像还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馊主意”。毕竟建筑不是搭积木,哪能随便“扭”来“扭”去呢?</p><p class="ql-block"> 果不其然,这个“歪招”不仅没能让斜塔“站直”,反而让它变得更加“奇形怪状”了。塔身非但没有被“掰”回来,反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凹陷,就像被人硬生生“坐弯”了一样。</p><p class="ql-block"> 这下比萨斜塔彻底成了一个“笑话”,人们路过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指指点点,议论纷纷。</p><p class="ql-block"> 到了1278年,比萨斜塔已经“歪歪扭扭”地建到了第七层,倾斜度甚至达到1度。眼看着斜塔就要“寿终正寝”了,大家终于意识到,不能再一意孤行了,是时候停下来好好想想办法了。于是工程再次陷入停滞。</p><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了13世纪,比萨城总算缓过劲来了。新一代的建筑师们,看着这座“歪”得离谱的斜塔,心里想着是时候该改变了,他们摩拳擦掌,决定挑战这个“世纪难题”。</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简单粗暴”的方案,就是在塔身南侧加盖巨石,用重量来平衡倾斜。这就好比给一个快要摔倒的人,强行绑上一块大石头,试图让他站稳。</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个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重量分布不均,塔身开始出现奇怪的弯曲,就像一根被压弯了的香蕉,看起来更加“歪瓜劣枣”了。</p><p class="ql-block"> 最终在1372年,经过几代建筑师的不懈努力,比萨斜塔终于“完工”了。此时的它,已经是一个倾斜度达到3.99度的“斜塔”了,比当初停工的时候更歪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歪归歪,比萨斜塔却展现出了一种神奇的平衡感,就像一个喝醉酒的武林高手,虽然站不稳,却总能找到支点,不至于摔倒。</p><p class="ql-block"> 后世的专家们研究发现,比萨斜塔之所以能够“歪”而不倒,一方面是因为它特殊的筒形结构和较低的重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它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松软的地基虽然导致了塔身倾斜,但也起到了缓冲地震波的作用,让它在多次地震中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人说,比萨斜塔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是因为它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毕竟在那个年代,能建造出如此高耸的塔楼,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如何,比萨斜的“歪”已经成为它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成了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而如何“扶正”这座斜塔,依然是一个困扰着世人的难题。</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大家都觉得这“扶正”工程比登天还难,几乎要放弃治疗了。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方案-挖土。</p><p class="ql-block"> 这方案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更简单,就像咱们小时候玩泥巴一样,在斜坡高的那边挖个坑,土堆自然就往低处跑了。</p><p class="ql-block"> 专家们一听,顿时眼前一亮:对啊,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呢?这方法虽然看着“土”了点,但说不定还真管用。</p><p class="ql-block"> 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挖土工程”在比萨斜塔脚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专家团队十分谨慎,生怕挖多了塔就倒了,挖少了又没效果。于是他们拿着各种高科技仪器,又是测量,又是计算,就是要严格把握好尺度,避免给塔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神奇,随着土方的逐渐减少,比萨斜塔真的开始“动”了。它一点点地向着“扶正”的方向倾斜,虽然看着幅度不大,但是确实是有效果的。</p><p class="ql-block"> 这可把专家们高兴坏了,就这样,专家们按照这个方法开始慢慢地操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精雕细琢”,比萨斜塔的倾斜度明显减小,虽然还没完全“站直”,但至少不会再“歪”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土办法”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土壤力学的原理,通过减轻塔身北侧地基的压力,让塔身自然而然地向南倾斜,从而达到“扶正”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人说,其中也有“心理作用”的成分。毕竟比萨斜塔“歪”了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现在突然有人帮它“扶正”,它反而不适应了,所以就“勉为其难”地“站直”了一点。</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比萨斜塔的“扶正”工程,成了一个传奇故事,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往往也是最有效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比萨斜塔,早已超越了一座普通建筑的意义,它静静地矗立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向世人诉说着它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它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对错,有时候,“错误”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斜塔对公众开放,不过,真的身在其中,倒感觉不到它的倾斜了。</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p> <p class="ql-block"> 在比萨城边竟然有家"香港酒楼",美美地享用了一顿中餐。</p> <p class="ql-block">五渔村</p><p class="ql-block"> 位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拉斯佩齐亚省海沿岸地区,这是五个建在悬崖边上的村镇,分别是里奥马乔列、马纳罗拉、克里日亚、韦尔纳扎和蒙特罗索。“生命女神”圣母玛利亚是五渔村的守护神,维那察城堡神情严肃地看护着古墙下迷人的港湾,徒步在羊肠小道上,欣赏哥特式建筑和海边精心铺就的梯田,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当地的小火车可以到达任何一个渔村,两站之间只需花费几分钟。</p> <p class="ql-block"> 渔村的房屋五彩斑澜,尤其站在悬崖上远眺,有迷幻之感。</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选择了其中最美的马纳罗拉村。下了火车过了隧道,走过一段向下的阶梯,是一条商铺街。这里盛产白葡萄酒和海鲜,很多游客在此品尝。</p> <p class="ql-block"> 这五个小渔村背靠悬崖,紧邻地中海北部附属海域利古里亚海,依山傍海,是地中海沿岸少有的美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p><p class="ql-block"> 别名桥城,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人皆知的水城,位于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坐落在118个小岛上,由177条大小河道和401座各式各样的桥连接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整个城下面都是打进水中的密密麻麻超长木桩或水泥桩,上面铺就层层叠叠的木板,以此做为地基,在上面再盖起楼房、塔楼、桥梁。</p><p class="ql-block"> 下图就是打在水中的桩子。</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钟楼</p><p class="ql-block"> 远远就可看到威尼斯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下图左边总督府,中间叹息桥,右边监狱。</p><p class="ql-block"> 总督府又称威尼斯公爵府,是威尼斯共和国的政府办公楼,也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是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象征着意大利统一大业的完成。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被称为“祖国之父”,他的骑马雕像</p><p class="ql-block">立于威尼斯广场的中央,是意大利独立和统一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客厅”,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广场四周环绕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包括公爵府、圣马可大教堂和圣马可钟楼等。</p> <p class="ql-block"> 马可是圣经中《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将他奉为守护神。相传828年两个威尼斯商人从埃及亚历山大将耶稣圣徒马可的遗骨偷运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为圣马可兴建教堂,教堂内有圣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广场也因此得名“圣马可广场”。</p> <p class="ql-block">圣马可大教堂 </p><p class="ql-block"> 是矗立于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上的一处建筑,为纪念耶酥十二圣徒和收藏战利品而建。该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完工于1094年,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之一,也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教堂以其独特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和金色的马赛克装饰而闻名,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 圣马可大教堂的建筑风格独特,集合了拜占庭、哥特、伊斯兰和文艺复兴等多种艺术流派,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及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7。教堂内部装饰华丽,拥有500多根石柱和4000多平方米的马赛克画,被誉为“金色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内部的艺术收藏品来自世界各地的,因为从1075年起,所有从海外返回威尼斯的船只都必须缴交一件珍贵的礼物,用来装饰这间「圣马可之家」。</p><p class="ql-block"> 现时大教堂在维修中,致使我们失去了一睹其内富丽堂皇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上图: 公爵府</p><p class="ql-block">下图:圣马可大教堂正面的长方型广上有市图书馆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贡多拉</p><p class="ql-block"> 是独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这种轻盈纤细、造形别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泻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据说,7世纪时,第一任总督将这种船命名为“贡多拉”。确实,在狭窄多桥的威尼斯水道上,只有贡多拉游走自如。</p> <p class="ql-block"> 叹息桥</p><p class="ql-block"> 两端连结着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府(都卡雷宫)和威尼斯监狱,<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的铁栏杆封闭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据说进了这个监狱,几乎没有人能够活着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 叹息桥是古代由法院向监狱押送死囚的必经之路。叹息桥造型属早期巴洛克式风格,桥呈房屋状,上部穹隆覆盖,封闭得很严实,只有向运河一侧有两个小窗,当犯人在总督府接受审判之后,重罪犯被带到地牢中,在经过这座密不透气的桥时,只能透过小窗看见蓝天,从此失去了自由,不自主的发出叹息之声。</p> <p class="ql-block"> 下图:建筑底层的木质、铁质被河水腐蚀,并附着许多贝壳。</p> <p class="ql-block"> 乘游船游览威尼斯大运河(又称黄金大运河)。</p><p class="ql-block"> 游船顶棚为反光板面,乘船游客都以拍出倒影为乐。</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里瓦多桥(大白桥)。</p> <p class="ql-block">我们团里的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黑乎乎的面条,犹豫:这能吃吗?好吃吗?不管怎样,总要尝尝吧。嗯,还好,没有腥味,只是吃完口齿舌都黑了,不过,这才证明它正宗。这是离开威尼斯前,特意为我们安排的意大利特色餐食-墨鱼面。</p><p class="ql-block"> 墨鱼面是以活体墨鱼(乌贼)的墨囊汁和面煮面,拌以各种佐料。若吃面后嘴不黑,则说明用的不是活鱼墨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威尼斯是此行意大利深度游的最后一站。体会了意大利的浪漫,(当然还有慢,慢是深入意大利人骨子里的性情,去过的人会懂的),看到了2500多年延续至今的似乎会向人们倾述的古建筑,我此行不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谢谢与我随行的朋友们!明天是另一个国家喽。</p><p class="ql-block"> 摄影制作:黎华</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意大利乐曲Santa Lucia(桑塔.露琪娅)</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