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p><p class="ql-block">1915年1月9日出生,明天,2025年1月9日将是老人家华诞110周年的日子。今天特意在清凉山公园魏紫熙艺术馆教研室举办了新春茶叙团拜会,借此祭奠父亲,纪念老一辈艺术家。</p><p class="ql-block">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在社会,仍旧有一群孜孜不倦的人在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学习老一辈艺术家的人品,技法,画风,况且有清凉山公园现任领导的大力支持,魏家山水画艺术得以传承。</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艺术馆坐落在南京清凉山公园,修竹茂林,一派祥和景象。</p><p class="ql-block">2004年5月,艺术馆落成,我带领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国画学习班,鼓楼老年大学中国画学习班,南京市金陵老年大学以及白下区老年大学中国画学习班一众学生,通过入学考试的方法,录取了四十名学生进一步学习父亲魏紫熙先生的画技,人品,让大家了解老一辈艺术家对于艺术的一生坚守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转瞬之间,时间已经过了二十二年,我与学生,早已经从师生变成了朋友,家人。大家的每一丝进步,都得到我由衷的欢喜,欣慰。</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在自己画作面前~</p> <p class="ql-block">四 月 的 怀 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五年前的今天( 2002年4月11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眨眼,十年过去了。你的面容、你的举止、你的喜恶、你的遗憾……我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月底,病情有所好转的你,兴致勃勃地坐在画案前,浏览我们带回家挂满画板的作品,对我带去的十幅画作特别开心,已经拿不住毛笔的你,执意要给我修改,哆哆嗦嗦的手指接触到水墨、色彩,立即鲜活了起来,原本灰蒙蒙的画作墨彩夺人,虽然是一张张四尺开六的画幅,已经花费了你太多的精力…….我赶紧挂它上墙,不让你继续为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牢牢地记住你说过,“一幅画,只要不被拿走,永远都画不完。</p><p class="ql-block">摘自魏莉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你病痛在身,只要有一丝可能,绝对不会心甘情愿地被我们送进医院治疗;你自诩是“走读生”,离医院越远越好~</p><p class="ql-block">你每隔十天半月就要到医院抽胸水,一抽都是一脸盆~!为了方便医生动手,你从来都是坚持坐在椅子上,怀抱一只枕头,下巴颏顶在椅背上,牙关紧咬,任凭医护人员“摆布“。你跟我说“就是把牙齿都崩烂了,我也不会哼一声!”作为女儿,替代不了父亲的病痛,只能把眼泪咽进肚里,佯装笑容,给你轻轻地抚摸银色头发,脸颊,让你能略微转移注意力,减轻痛苦~~</p><p class="ql-block">摘自魏莉文章</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暗暗祈祷远在天堂的母亲,能够保佑你平安无恙~</p><p class="ql-block">二零零二年四月二号,你又一次入院。~ 嫂子说,“爸喘得特别厉害,在家吸氧已经无济于事,必须住院。”</p><p class="ql-block">这次住院,与以往不同,你连与医生“讨价还价”的力气都没有了。也没有了平日里的生气,蔫蔫地半躺在病床上。没有经验的我,以为如同过去一样,输点儿血就没事了,又可以回家,预备五月份的“魏紫熙师生联谊画展“了。</p><p class="ql-block">夜间从来都是辗转反侧的你也没有了动静,连喝水、吃药,解手都是我们叫了你才知道。</p><p class="ql-block">唉~~~~~~~~~~~</p><p class="ql-block">四月十一日上午,照例又是我值班,早晨六点多钟就来到病房,接姐姐的夜班。</p><p class="ql-block">姐姐说,你夜里两次问了我在不在?</p><p class="ql-block">……尽管你还在睡觉,我仍旧上去叫了几声“爸。”听到声音,你睁开眼睛,用模模糊糊地口气叫我“莉-莉”。我亲亲爸,老人流露出一丝欣慰的表情。当时的我,真没有读懂这表情的内涵……</p><p class="ql-block">谁知仅仅过了一会儿,你含含糊糊地说道,“难过,难过……”,额头上沁出一层汗珠。迎着初升的太阳,你居然驾鹤西去了!</p><p class="ql-block">望着躺在那儿如同熟睡般的你,我犹如万箭穿心!</p><p class="ql-block">怎么就这一会儿,你就走了呢?这一走,就离我们好远好远,让我们只有在记忆中、在睡梦中才能与之相见了呢?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无法承认眼前的事实!扑上前去,叫你、亲你、用力地摇你……</p><p class="ql-block">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你走了,你再也不会叫我“莉莉”了!</p><p class="ql-block">十五年了,每当此时,燃一炷香,思念就像梦境一般涌来,泪水就会蒙住我的双眼。纵然与我们相隔天涯海角,感觉您依然陪伴在我们左右。</p><p class="ql-block">父亲,你可好?!母亲,你可好?!</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父亲离世十五周年</p> <p class="ql-block">写画凡未落笔先以神会,至落笔时,勿促迫,勿怠缓,勿陡削,勿散神,勿太舒,务先精思天蒙,山川步伍,林木位置,不是先生树,后布地,入于林出于地也。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其精神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随笔一落,随意一发,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处处脱尘而生活,自脱天地牢笼之手归于自然矣。</p><p class="ql-block">观父亲作画,教父亲画技所感。</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画作</p><p class="ql-block">天堑通途</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画作</p><p class="ql-block">丰收图</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画作</p><p class="ql-block">梅花图</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1994年八十周岁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乔石先生观展。</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黄胄先生莅临画展</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魏紫熙与母亲张天瑞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与北京的外孙,外孙女合影於南京利济巷。</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最胖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记得拍照片的时候,他自言自语“吃胖赖!”这是父亲音容笑貌最好的时节。</p><p class="ql-block">拍摄者,我家先生周建治。</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周建治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在我管理的工商银行招待所绘制大幅画作场景。</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招待所作画“黄洋界”~</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1998年个人“人物画展”上。</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为深圳绘制大幅画作“景风庆云”。</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与老哥魏镇观看画作的喜悦之情。</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在汉口西路200号家中作画场景。</p> <p class="ql-block">汉口西路200号~</p> 父亲画作欣赏: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笔会场景</p><p class="ql-block">省委书记孙家正 南京工商银行行长谭守香在一旁。</p> <p class="ql-block">我传承父亲人品画技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南京电视台拍摄我与父亲画作“天堑通途”场景。</p> <p class="ql-block">“国家记忆”栏目播出魏紫熙父女两代画南京长江大桥节目。</p> <p class="ql-block">魏莉在清凉山公园魏紫熙艺术馆坚持二十二年教学活动场景</p> <p class="ql-block">南京电视台上门拍摄我作画场景</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秦淮区少年宫捐赠画作仪式</p><p class="ql-block">同行人陈显明 盖茂森 章节等人。</p> <p class="ql-block">组建南京老科协书画专委会</p> <p class="ql-block">送画天泉湖</p> <p class="ql-block">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各位同学:大家中午好!金秋时节,度过了南京疫情肆掠的时期,我们大家又一次团聚在清凉山公园魏紫熙艺术馆,真是先父保佑,我们有缘再次相会。</p><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自从五十周岁站上传承父亲魏紫熙先生画技的讲坛,自知一个非专业人士,传承父亲的人品,画技,难度极大,责任非同小可。虽无人指点,然教学相长;自知任重而道远,依旧兴致勃勃,咬牙坚持。岁月如梭,转瞬之间来到七十周岁。二十年时光,在多个老年大学,尤其是魏紫熙艺术馆山水画研究会,我教授出上百位学生。如今,大家都活跃在省市区单位等各界画坛。</p><p class="ql-block">父亲生前曾经希望,我的画作,贡献给国家,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研究……</p><p class="ql-block">此话虽然并非与我单独面谈,但是我用行动实现了父亲的理想,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纵观眼下的中国画变革,作为传承者,自有想法。丢掉笔墨,用西方光影色彩代替,无可厚非,但是切不可忘记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文化,否则,中国特色在何处显现?</p><p class="ql-block">十月份,我度过“知天命”的岁月,也度过身体一劫,仍旧意欲将传承父亲中国画技法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class="ql-block">谢谢前来参加祭奠仪式的所有朋友。</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14日。</p> <p class="ql-block">向父亲魏紫熙先生三鞠躬场景</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画像</p> <p class="ql-block">魏莉画作获奖场景</p> <p class="ql-block">魏紫熙艺术馆山水画研究会</p><p class="ql-block">南京老科协书画专委会</p><p class="ql-block">全体成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少年宫小朋友上门拜年场景。</p> <p class="ql-block">赴日本游轮途中,魏莉个人画展开幕仪式。</p> <p class="ql-block">与白雪石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黄胄叔叔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何海霞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与李剑晨先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魏紫熙先生创作“天堑通途”画稿中……</p> <p class="ql-block">带学生去河南八里沟写生</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公园写生</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8号,清凉山公园魏紫熙艺术馆父亲雕像前合影留念。纪念魏紫熙先生华诞110周年。</p> <p class="ql-block">纪念父亲魏紫熙先生华诞110周年讲话</p> <p class="ql-block">学贵心悟</p><p class="ql-block">——画里乾坤苦求索</p><p class="ql-block">魏莉</p><p class="ql-block">“学贵心悟”,是父亲晚年特地写给我的四个字,蕴含着他老人家对我学画的希望。即学习绘画,不在于一味埋头苦练,而在于用心去体悟。重拾画笔二十余年,教授父亲绘画技法二十三年,在艺术的海洋里肆意畅游,我品尝了艰辛,收获了喜悦,也加深了对他老人家这句话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自幼耳濡目染,绘画得到前人点拨指导:除了父亲悉心指教,九岁时南京市小红花艺术团美术组在南京百余所小学招生,懵懵懂懂应考,糊里糊涂被选中。那可是“百里挑一”!虽然过去了六七十年,我都记得考试内容:一把竖立的芭蕉扇,一本横放着打开的书与一只茶杯,几支笔。对一个九岁不到的孩子,用素描手段描绘确实是“天方夜谭”。完全是家庭环境赋予我的绘画天赋,短短一个小时,照猫画虎,居然被我画得有模有样。父亲听说我被小红花艺术团美术组录取居然难以置信。美术组的老师都是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高材生。我的素描与色彩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提高。自己的启蒙美术学习,应当属于这个阶段。当然,在农村插队,中国画写生创作还得到现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专业画家魏楚予老师、南京艺术学院的朱修立老师亲自指导,实乃三生有幸。按古人言,学习阶段便属“上乘”,起点很高。“进而即当以天地为师,搜尽奇峰打草稿。”看得多了,自然深知“艺海无涯”的真理。对于天地造化,自然敬畏,油然熟记于胸,试图能够传神。诚如一代宗师董其昌所言:“传神者,必以形,形于手相凑而相忘,神之所托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中国山水画家历来重视对传统的学习,学习传统又不能被传统所束缚,需要兼收并蓄。父亲七十多年的艺术道路,绝大部分时间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传统、融入自然,师法造化之中。所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斯图何异?”笔下艺术作品,皆出自传统、造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父辈相比,我已然尽得天时、地利、人和。足迹不仅局限于中国,已经走过世界多处。所以更加体会到,“自然之美无处不在,不能穷尽”与“天地有大美而无言”个中的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