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镇小白村西头路北,有座清朝御赐牌坊,是当时的仁宗皇帝赐给小白村村民白贞禄老人的。</p><p class="ql-block">白贞禄(公元1686-1814),清康熙二十五年出生于十里望回族镇小白庄。年轻时,在官道旁搭起两间茅屋,以开荒种地为业,兼卖开水。虽无文化,却也聪明;心胸坦荡,乐于助人。一年四季勤劳不缀,练就了一副好身板。</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冬,仁宗皇帝南巡路过禹城,行至小白庄,御前军卒见一位90多岁的老人在田间劳作,便前去询问:“老人家,此地是什么地方?”老人闻言,慌忙更正说:“军爷请不要称我老人家,我还是个孩子哩!”军卒疑惑地说:“怎么,您这般年纪了还是孩子?”老人笑了笑解释说:“我虽然90多岁,但是我的父亲还健在,他老人家今年已124岁了。所以,我就是个孩子嘛!”原来这位90多岁的老人,就是白贞禄老人的长子白世忠。</p><p class="ql-block">军卒听了白世忠老人的解释后,立即禀报给皇上。皇上遂落轿,到茅屋召见高寿的老人家白贞禄。皇帝见白贞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谈吐应对思路清晰、声音洪亮,心中十分高兴,谈了好长时间才道别起轿而去。第二年春,禹城县衙接到皇帝诏书:为禹邑官道旁小白庄耆民白贞禄立寿坊一座。县令不敢怠慢,很快破土动工,坊名“昇平人瑞”。右上首刻“钦命”二字;左下首刻“嘉庆十六年辛末仲夏奉敕”;中间竖刻“圣旨”二字。石坊两旁立柱上刻有钦赐坊联,上联“百岁遐龄膺上寿”;下联“一朝宠诏沐皇恩”。石坊两旁各有“望天犼”一尊,每尊重300多斤。据传立坊时,125岁的白贞禄老人还能单臂将石狮提起。从此,凡从官道上过往的官员,来到坊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需朝拜后再走。立坊后第三年(公元1814年),白贞禄老人去世,享年128岁。(以上文案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201年前,清朝仁宗皇帝下诏,为125岁的白贞禄老人赐建了“昇平人瑞”长寿牌坊;1967年,这座牌坊在“破四旧”运动中被推倒,遭到严重破坏。如今,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牌坊被成功修复,45年后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2023年2月10日。(牌坊下方的大石碑是修复御赐牌坊时顶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应该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上刻:圣㫖(旨),下刻:昇平人瑞。</p> <p class="ql-block">御赐牌坊局部(圣㫖)</p> <p class="ql-block">上联:百岁遐龄膺上寿</p> <p class="ql-block">下联:一朝宠诏沐皇恩</p> <p class="ql-block">皇帝御赐的“昇平人瑞”牌坊,“昇平”寓政通人和、盛世太平之意,“人瑞”是指人健康、长寿过百岁,“昇平人瑞”牌坊又被用作尊老优老的标志,即古代的百岁人瑞坊。<span style="font-size:18px;">皇上的御赐牌坊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实际上,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敬老养老制度,那时候的高年老人还能得到皇帝“御赐”的“敬老卡”——王杖(又称鸠杖),以此为凭,老人就能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及一些特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