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味的清欢

孙喜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间有一种鸡肉的做法,味道极好。好就好在烹制简单,只用两、三棵辣椒,五、八片生姜,少许酱油,一点料酒,此外花椒、大料、葱、蒜、味精一概不用,将鸡肉洗净,剁成大小适中的块,油烧红,撂进几个干辣椒炸成焦黄,将鸡块倒进去煸炒,待鸡肉发白抱团,上少许酱油和几滴料酒,视肉质的含水度倒进开水,改小火炖,八成熟后放进适量咸盐,待汤汁呈浓稠状就可以起锅了。这样简单的做法所烹制出的鸡肉色香味美堪称一流,如果放置一晚或者半日,口感更佳。那种天然的鲜美香嫩是市场上道口烧鸡、三黄鸡、白斩鸡、气锅鸡、八珍鸡、肯德基均无法相比的,只因它保留了鸡肉的真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右玉羊肉的民间做法,令人旦食难忘。烹制所需只是一把葱一碗水一点咸盐。据当地人讲,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们经常晚上开会,时间晚了,队长吩咐一声,就有人从羊圈里拉出一头羊来,当场宰杀去皮,连骨头剁成大块,然后一碗清水一把葱,大火烧开小火炖煮,待快熟时撒进一把咸盐,再煮至熟透,捞在一只大盆里,人人手抓一块,一边开会一边大嚼,其味鲜美无比,说是人间至味,毫不夸张。至今在右玉的饭店里,仍然保持了这种粗放的做法。右玉羊肉之所以味道绝佳,一是源自右玉羊的特质,再就是制作方法简单,因此才会有绝佳的天然真味。曾经吃过内蒙的手抓羊肉,烤羊腿,烤全羊、海南的东山羊肉煲以及乌镇的红烧羊肉、杭州白斩羊肉,都无法和山西右玉的羊肉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岢岚还有一种特色羊肉叫柏籽羊肉,是用柏籽做饲料喂出来的羊肉,有一种特殊的清香,通常用来吃涮锅,但也远不及右玉羊肉。右玉羊肉的美味,给了我“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句玩笑的话,孔先生如果吃了山西右玉的羊肉,许是三月不知韶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羊骨头在山西民间还有一种原始的吃法——白水煮了,蘸上咸盐啃,味道天然而纯美,是如今饭店里任何复杂的炮制所不能相比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悟出了,越是简单淳朴的东西便越有大美不言的价值。苏东坡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所说的“味”就是指天然的真味而言,而清欢的永恒魅力也正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欢,应该是指在简单、淳朴、清淡的生活方式中品尝真味的欢乐。清欢,不只是一种最高境界的快乐,也是科学养生的人生态度。要达到这个境界极易同时也极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讲:“日常所养,一赖五味,若过多偏胜,则五脏偏重,不唯不得养,且以伐矣。试以真味尝之,如五谷,如菽麦,如瓜果,味皆淡,此可见天地养人之本意,至味皆在淡中。今人务为浓厚者,殆失其味之正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代陆树声在《清暑笔谈》中也说:“凡鹅鸭鸡豕,类用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p><p class="ql-block">真味,也就是天然之味。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是一个懂得人间真味的人,更是一个擅长艺术地生活的人,他不仅能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文章中享受到高尚的快乐,也能在简朴清贫、颠沛流离地放逐生涯中找出淡泊的欢愉,对于这样一个洒脱豪放才华卓绝引领一代风骚的人物来说,命运的反复无常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他在任何境遇下都可以找出一份“真味”来供自己享受生活。《二红饭》一文说: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春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曰: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近日复令庖人杂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小儿女调侃“嚼虱子”,老妻大笑说“新样二红饭”,勾画出一家人安于天命的其乐融融。这样的快乐若非出自洒脱的天性,便是得益于后天的深厚修养。失意也好,得意也罢,一个人真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谁又能拿他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流传至今的 “东坡肘子”、“东坡鱼”外,苏东坡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饭,即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面蒸,汤里放荠菜、白菜、萝卜、油菜根,加少许米和几片姜,汤不可以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汤、饭同时熟后,菜味入米,米香进菜。汤浓色绿、清香扑鼻,软绵可口。号称“东坡汤”。这样清淡的穷人饭菜不仅有真味也很养生,常年吃来,血脂、血黏度和胆固醇一定不会增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品尝生活的真味,饮食之外,还有许多。清风林下,红叶煮茶,持蟹赏菊,曲水流觞,是古代文人的风雅和格调,也是一种古典的浪漫与享受,算是清欢,但之于现代人来说,多少有点接近可望而不可即。不是没有红叶,也不是没有螃蟹,是因为追求这样一种享受需要具备的条件太苛刻,清风林下难寻,臭味相投难觅,散淡心情难得。即使三种条件具备,那份快乐的得来,因为刻意也就有些做作了。普通人清欢的真味其实就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一杯清茶,一缕音乐,一丝月光,家常饭菜,素位风光,淡泊心境……感悟清欢的快乐,需要高境界的认知,而高境界的认知又需要大量的读书阅世,也只有历尽世态百相人情冷暖后,方能品出人生的真味。“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同样,认知人生的清欢也须活过了一定的年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欢不只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种健康雅致的生活方式。苏东坡的养生之道有四句话,曰: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最早见《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就是一种清欢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把安步当车作为贫贱的象征,那是绝对快乐不起来的。台湾作家林清玄为台北的清欢难觅而扼腕叹息,因了他有清欢的情怀而没有清欢的条件。就现代都市人而言,虽然向往回归大自然,提倡绿色食品,却已没有了“清欢”的情怀。即使窗外月白风清,淡烟疏柳,夜夜消磨在麻将桌上和电视机前也是白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事物有比较才有存在。同样是蓼茸蒿笋,苏东坡吃起来是“清欢”,天天吃它的老百姓,可能就是“清苦”。吃腻了山珍海味,吃出一身的毛病,才会觉得乡间野菜味道不错。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伤痕累累后,才懂得桃花园的清静无为是最好的所在。经历了喧嚣嘈杂和钩心斗角的烦恼,才会渴望恬淡宁静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美好事物的极致都会呈现出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最高境界的快乐是清欢,最高拔的襟怀是淡远,最美好的滋味是天然,最动人的音乐是天籁,最深刻的大爱是无言,最可贵的做人是本色……。诸葛亮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以及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讲得或许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追寻真味的清欢境界至易也是至难,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能悟破。即使大哲大贤之人,不经历命运的坎坷击打也不能真正懂得。因此就理解了李叔同的半道出家,李白的“晚年好黄老”,张汉卿的皈依上帝……明白了道家“抱扑归真守一”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本文于2006年发表于《散文》第12期,同年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度散文选》,之后被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用于“时文导读”范例,2007年由上海《当代学生▪读写版》配以“赏析”“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转发,2007年8月15日由上海教育服务网《当代学生▪时文导读》再次转发。2015年选入《新中国散文典藏》第12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孙喜玲,女,1955年3月出生于山西省襄垣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出版著作有散文集《心湖云影》《此情可待成追忆》《静思集》《荒村拾遗》《风中的瓦楞草》,长篇小说《尘缘梦断》《岸》《芙蓉山庄》,诗歌集《不死的梦》,六幕轻歌剧《农家儿女》,六幕音乐剧《三边旧事》。</p><p class="ql-block">散文集《静思集》获2009年山西省赵树理文学奖。</p><p class="ql-block">散文集《风中的瓦楞草》获2016年冰心散文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