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流芳

新华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书法馆是海内外唯一的书画分开、系统展示中国古代书画通史的常设展。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后,书画两馆在内容、功能、空间上实现了全方位提升,不少国宝级书画珍品和多年未公开展出的名家代表作将重现眼前,迎来书画"国宝展"睽违20年后的重磅回归。</p><p class="ql-block"> 首轮展品中,多件上海博物馆"压箱底"的镇馆之宝集中展出,其中,有王羲之《草书上虞帖卷》、怀素《草书苦笋帖卷》、王献之《鸭头丸帖》等历代书家名品名帖,展出原作及全部题跋。</p> <p class="ql-block">  踏入上海博物馆书法馆,那股浓郁的墨香仿佛穿越时空而来,萦绕在鼻尖,沁入心扉,引领我走进了一场书法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书法馆是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场馆,为古老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崭新的展示舞台。一进入书法馆,宽敞明亮的空间和简洁大气的布局让人耳目一新。柔和而精准的灯光聚焦在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上,仿佛为它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使每一笔每一划都清晰地诉说着历史与艺术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馆内灯光柔和,静静地洒在一幅幅精美的书法作品上。从古朴雄浑的篆书到规整典雅的隶书,从飘逸灵动的草书到端庄秀丽的楷书,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书法家们独特的个性与心境。踱步于展柜前,细细端详着那些或力透纸背、或行云流水的字迹,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们挥毫泼墨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在书法艺术的长河中,王献之的《行书鸭头丸帖卷》闪耀着独特光芒。</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生于琅琊临沂的书法世家,作为王羲之的第七子,他继承了父亲的书法天赋,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在书坛独树一帜。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其书法造诣非凡,尤以行草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行书鸭头丸帖》是他写给亲朋的简短书信,虽为唐摹本,却无损其神韵风采。透过这卷字帖,我们仿佛能穿越千年时光,看到王献之挥毫泼墨时的潇洒身姿,感受到他在书法创作中那份自由奔放、酣畅淋漓的情感宣泄。</p> <p class="ql-block">  在书法的浩瀚星空中,王羲之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巨星之一,而《草书上虞帖卷》更是其传世墨宝中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书信,虽为唐代摹本,却精准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  《草书上虞帖卷》不仅是一件书法杰作,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连接着东晋的文雅风流与后世的审美追求,让人们有幸在千年之后,仍能透过这一纸墨痕,领略书圣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卓绝风姿与无尽魅力,感受其笔下流淌的才情与智慧,沉醉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之中,久久难以释怀。</p> <p class="ql-block">  而怀素的《草书苦笋帖卷》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草书苦笋帖卷》作为迄今传世怀素作品中唯一没有争议的真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怀素,俗姓钱,法名藏真,是长沙人,生于737年,卒于799年。他精于狂草,与张旭并创“狂草”,被世人称为“颠张醉素”。《苦笋帖》是他写给友人的简短书信,虽篇幅短小,却字字珠玑,尽显怀素草书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在书法艺术的浩瀚星空中,赵孟頫宛如一颗巨星闪耀着独特光芒,而他的《行书手札册》更是其艺术生涯中的璀璨华章。</p><p class="ql-block"> 赵孟頫,生于 1254 年,卒于 1322 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来自吴兴,即现今的浙江湖州,身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其仕途顺遂,官至翰林学士承旨,逝世后被追赠魏国公,谥号“文敏”。他在书法领域造诣极深,诸体皆擅,以其卓越的书法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一代书风,对后世书法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行书手札册》是赵孟頫写给亲友费拱辰、吴瑾等人的信札合集,这些手札创作于他中年至晚年时期,犹如一部跨越岁月的心灵笔记,记录着他在不同阶段的情感与心境。观赏这些手札,其行书之美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在书法的典雅之境中,倪瓒的《行书致默庵先生札卷》散发着独特的气质。倪瓒,生于 1306 年,卒于 1374 年,字元镇,号云林,来自江苏无锡。元末的战乱纷争,让他选择避世隐居,于太湖山水间往来徘徊,其高逸的才情与超脱的品性,使他位列“元四家”之一。他擅长楷书与行书,此札是写给好友默庵沈右的中年之作,尽显其书法的精妙。</p> <p class="ql-block">  清朱耷行书宋人旧闻等册</p><p class="ql-block"> 朱耷(1626-1705),原名统蓥,号雪个、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此册书录《宋人旧闻》、《寄答庐陵赵年翁品砚》,并节临王羲之《兰亭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等。书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时年六十八岁</p> <p class="ql-block">  清郑燮行书与宾谷等论文卷</p><p class="ql-block">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泰州)人。"扬州八怪"之一。擅书法,自创"六分半书"。此卷信笔挥洒,书于乾隆十三年(1748),时年五十六岁。"宾谷"为江昱(1706-1775),"于九"为江恂(1709-1786)。</p> <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周易残石</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清金农隶书节录黄庭坚与宋子茂书轴</p><p class="ql-block">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寓居扬州。擅诗文,工书画,精篆刻,富收藏,笃好金石碑版,为"扬州八怪"之一。此轴用笔圆厚爽利,活泼纵肆,气息与简牍书合</p> <p class="ql-block">  清刘墉行书苏轼游汤泉诗轴</p><p class="ql-block">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清。清代帖学书法家代表之一。此轴录东坡游庐山汤泉时与僧人唱和所作绝句,书法体丰骨劲,浑厚敦实。</p> <p class="ql-block">  在这方墨韵天地里,不仅是书法瑰宝的视觉盛宴,更能体悟到书法艺术静谧深沉的文化滋养。一幅幅动人的墨宝,已深深印刻在我的心间,成为灵魂深处一抹永不褪色的文化印记,时刻激励着我去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