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极巡游过程,经常看到一些建筑,各国在南极建的科考站,一些破破烂烂已经废弃,企鹅占满山头,粪便臭哄哄的。</p><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的搜索结果,仅阿根廷在南极就有14个科考站。这些科考站并非全部都在使用,有些已经废弃或不再运营。例如,布朗海军上将站已经废弃。</p><p class="ql-block">早年阿根廷试图通过在南极抢占地盘宣誓主权。但南极协约签订后,宣布南极不属于任何国家,不能开采只能做环保和进行科研。</p><p class="ql-block">根据最新资料,南极地区共有150多个科学考察站点。这些站点由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个国家建立。</p> <p class="ql-block">大船为了满足一半中国人的要求参观长城站,巡游至乔治王岛附近,远眺岛上布满建筑,据介绍有 9 个国家的科考站。</p><p class="ql-block">乔治王岛上有来自9个国家的科考站。具体包括:</p><p class="ql-block">• 阿根廷:卡里尼站</p><p class="ql-block">• 巴西:菲拉斯少校南极站</p><p class="ql-block">• 智利: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总统站</p><p class="ql-block">• 中国:长城站</p><p class="ql-block">• 韩国:世宗大王站</p><p class="ql-block">• 秘鲁:马丘比丘站</p><p class="ql-block">• 波兰:亨里克·阿克托夫斯基站</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p><p class="ql-block">• 乌拉圭:阿蒂加斯站</p> <p class="ql-block">山顶上俄罗斯还建了一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密集的科考站已对南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p><p class="ql-block">污染问题• 垃圾污染:科考站的建设和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过去,一些垃圾被随意倾倒在离研究站不远的地方,导致土壤和水体污染。</p><p class="ql-block">例如,1989年阿根廷的客货轮“天堂湾”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失事,将1000多吨柴油和汽油泄入海洋,造成大面积污染。</p><p class="ql-block">• 污水排放:科考站的日常生活和科研活动会产生生活污水和实验废水,如果处理不当,会污染南极的淡水资源。</p><p class="ql-block">• 化学污染:科考站使用的燃料(如柴油、汽油等)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排放的化学物质会对大气和冰雪造成污染。此外,一些科研实验中使用的化学试剂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生态破坏• 栖息地破坏:科考站的建设需要占用土地,挖掘建筑材料,这会破坏南极的土壤结构和动植物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例如,在乔治王岛,随着考察站点与人类活动的增多,本地敏感鸟种南方巨鹱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导致其群数量减少近90%。</p><p class="ql-block">• 生物入侵:科考人员可能会无意中将南极以外的动植物种群带到南极,这些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南极原有的生态平衡。</p><p class="ql-block">气候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科考站的能源消耗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对南极的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尽管南极科考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全球而言较小,但随着科考站数量的增加和科研活动的扩大,其累积效应也不容忽视。其他影响</p><p class="ql-block">• 地形地貌改变:科考站的建设和道路的修建可能会改变南极的地形地貌,影响地表水的流动和分布。</p><p class="ql-block">• 噪音污染:科考站的机械设备运行会产生噪音,可能会对南极的野生动物产生干扰。</p> <p class="ql-block">南极规模较大有显著研究成果的科考站包括:<b>美国 6 个科考站</b></p><p class="ql-block">• 麦克默多站(McMurdo Station)位于南极点。是南极地区规模最大的科考站之一,拥有200多栋建筑,包括洲际机场、大型海水淡化厂、大型综合修理厂、通讯网、医院、电话电报系统、俱乐部、电影院、商店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能够容纳多达1300名科考和后勤人员。</span>长期收集南极地区的气象数据,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容纳150名科考及后勤工作人员。</span>在地球物理、天文观测等方面具备独特优势,有助于获取更为清晰和准确的天体观测数据。</p><p class="ql-block">• 帕尔默站(Palmer Station):位于南极半岛的西部海岸。</p><p class="ql-block">• 伯德站(Byrd Station):位于南极大陆内陆。</p><p class="ql-block">• 赛普尔站(Siple Station):位于南极西部。</p><p class="ql-block">• 西南极冰盖分区站(South Pole Traverse):位于西南极冰盖。</p><p class="ql-block"><b>俄罗斯</b></p><p class="ql-block">• 沃斯托克站(Vostok Station)</p><p class="ql-block">以极端低温著称,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之一,曾记录到-89.2°C的最低气温。</p><p class="ql-block"><b>中国</b></p><p class="ql-block">• 中山站(Zhongshan Station)• 研究成果:是中国在南极最大的科考站,支持多学科研究,包括气象学、海洋学、冰川学等。</p><p class="ql-block">• 昆仑站(Kunlun Station)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在冰芯钻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研究地球气候变化和宇宙起源提供了独特机遇。</p> <p class="ql-block">乔治王岛上中国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由于未预先申请不能登岛只能远观,视线不好模模糊糊。</p><p class="ql-block">• 早期探索: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主要以探险为主,直到《南极条约》的签署,南极的探索才从探险时代进入到科学考察时代。</p><p class="ql-block">• 中国起步:1983年,中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成为其缔约国。</p><p class="ql-block">1984年,中国首次组队进行南极考察,并在1985年2月20日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p><p class="ql-block">• 发展过程:中国陆续在南极建立了多个科考站。1989年建成中山站,2009年建成昆仑站,2014年建成泰山站,2024年又建成了秦岭站。</p><p class="ql-block">这些科考站分布在南极的不同区域,如长城站位于乔治王岛,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秦岭站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 规模与功能:各个科考站的规模和功能有所不同。例如,长城站建筑面积约4200平方米,是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p><p class="ql-block">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主体建筑内部由11个工程舱拼成。秦岭站是我国第三个常年科考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p> <p class="ql-block">船上的中文翻译联系了长城站一位朋友,特地发来短视频向大家介绍了长城站各建筑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站内篮球馆是各国科考人喜欢来锻炼联谊打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部分中国游客在长城站海域拉起横幅拍照留念。有一位还感动地痛苦,说到南极梦想就是到长城站,梦想实现了。</p> <p class="ql-block">路过的船有船员向邮轮上的人挥手。</p> <p class="ql-block">有视频介绍南极新的研究站非常科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