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青春,我的青春是在军营中度过。</p><p class="ql-block"> 1968年4月27日,是我军旅生涯的纪念日。这一天,我当兵来到南京江宁方山脚下的部队 — 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团,一同入伍的有钱新华、饶康宁、刘晨华、陈晓东、张景义。下午三点半左右到部队,五点半在司令部食堂吃的晚饭 — 青菜煮豆腐(缺油),部队生活第一餐,我吃得特多特香(因为来当兵,都没来得及吃午饭)。</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和钱新华来到一营二连。这是一个通信报务的连队。当时,一营有三个连一个排。营部及摩托通信排,一连有线分队(电话、电传),二连无线分队(报务),三连载波分队(载波接力)。营房都是五十年代苏式的(听说按照苏联军队建造的营房),一排平房头两个小房间(有的四间),按照连队建制设计。</p> <p class="ql-block"> 这是部队的第二代大门,第一代部队大门是在部队营区的最西北角,沿着部队围墙要走一百多米才到大门口。现在看到的大门是在营区的西面,紧靠在马路边。</p><p class="ql-block"> 部队的大门是起点,也是归宿。它见证了部队官兵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平凡走向卓越。见证了官兵一路砥砺前行,一路默默奉献。在这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青春”的意义,用忠诚的坚守书写着多彩的军旅人生。</p><p class="ql-block"> 走进营区的大门,左边是警卫排站岗的哨位。白天,他们对进出的车辆、人员进行查验登记。夜晚,他们坚守岗位,时刻关注大门内外的“风吹草动”。不论是赤日炎炎夏日,还是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都在岗位上寸步不离,用责任和汗水守卫着军营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部队机关办公大楼,团领导和团机关司政后办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部队的营区很大,主要分成六个区域。团机关办公大楼,后勤修理所,二营(包括礼堂、澡堂、室内球场、水泥灯光篮球场、老虎灶、理发室、服务社)是主营区,卫生队是最小的一片营区,一营、三营(报训队、汽训队)在部队最东边对着的南北两个营区(东门外有个部队的小农场),部队最北面是车场及汽车修理所,第六个就是干部宿舍及部队招待所、家属工厂等。</p> <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返回部队时拍摄的二连的二排营房。</p><p class="ql-block"> 我们连队两排房子,第一排主要是连部和报务学习训练的课堂。最头上两间是连长指导员办公兼宿舍,其后两间是副连长副指导员和连队小会议室,再后两间是连部公勤人员,卫生员、通信员、文书和连队备服储仓室。然后是最大的一间,报务训练课堂,旁边有张乒乓球台,最后一大间是连队的洗漱间。</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头两间是军械枪械仓库,另一间是技工班修理间。后面原来是一个大通间,为了方便报务连队编制及工作需要,把原先的大通间按需要隔成五个宿舍。第一间是驾驶班,第二间是一区队,第三间是二区队,第四间是三区队,最后一间是单边带区队。在这里,我渡过12个春夏秋冬。</p> <p class="ql-block"> 三营的营房。也是1996年5月回到了自己的老连队营房,顺便来到了老三营看看。老三营的营区还包括团里的报训队和汽训队,这是我们很少去的营区。记得钱新华当报训队副队长时我到过他的办公兼宿舍。姜晓光和吴柱担任汽训队队长和指导员时我也到过三营老营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三营撤消,一营、二营各为四个连队,三营的营区为汽训队、报训队。</p> <p class="ql-block"> 部队大礼堂,能够容纳一千五百人,礼堂东面是舞台和一边一个耳房,礼堂南北两侧各有两个边门。礼堂西面是大门,前厅,两边还有两间房间。西南面一间主要是放宣传队的道具、服装、乐器等,西北面一间是宣传队创作室兼宿舍。</p><p class="ql-block"> 我从69年11月中旬开始参加部队宣传队,在张黎股长的带领下,还参加了文艺创作组,直到77年,历时9年。从什么也不懂也不会,连很多字都不会写,在张黎老大哥的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下,了解了文艺创作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喜爱上阅读与写作,从朦胧中醒来,迈出成长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 写给《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宣传队2018年大别山金寨金禾农业体验园重逢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初登礼堂舞台》</p><p class="ql-block"> 当兵第一次登上六四三一部队大礼堂舞台,是68年的国庆节前,团里组织连队文艺会演,二连的节目是男生表演唱《憧憬献给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68年6月的一天,连队革委会副主任、台长刘爱平从十二名当年的新兵(报务员)里挑选我参加连队演唱组。使命光荣,略感紧张,十七岁的我当兵之后第一次要登台演节目了。刘台长带我来到连队食堂,这里就是节目的排练场,己有七、八位老兵在一起嘻嘻哈哈的谈笑。排练开始,先练习歌曲,再排练表演动作。刘台长作示范,然后一个一个的纠正动作……</p><p class="ql-block"> 演出前一天,刘台长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提出演出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演出时不要向下看观众,一定要放松、自然,只当是一次排练。</p><p class="ql-block"> 文艺晚会的演出即将开始,我们来到礼堂耳房,团里宣传股的干部宣读节目单,让我们候场。各连队的演唱组穿流不息地轮换上场,演出下场的其它连队的战友高声说着演出情况,耳房还不时地传来阵阵催场声,这紧张的气氛,让我有点透不过气。走到耳房西头,打开侧门,出去吸口新鲜空气。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伴随着音乐,我们开始演出。从舞台向下看,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怎么演的,怎么结束,怎么下场,紧张得什么也记不得了。演出后老兵们都在谈论演出情况,而我,在一旁呆呆的发楞,紧张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上礼堂舞台表演节目,挺有意思,挺有意义的,从此这舞台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参加了六四三一宣传队;在这里,结识了《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宣传队的战友们;在这里,我参加创作组,学习编写文艺节目;在这里,我也慢慢地成长成熟,成为一名业余文艺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六四三一部队礼堂的舞台曾经是我们排练演出的场所,礼堂的耳房曾经是我学习和搞创作的地方。礼堂,让我渡过军营生活中最难忘的岁月,我的“方山礼堂里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以《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为主题,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聚会活动在即,战友们将别后重逢,真是机会难得。</p><p class="ql-block"> 为之,写点回忆的东西,感恩通信团,培养教育我,使17岁的我逐步成长起来;感恩老政委刘爱平,我的引路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引导我步入文化工作的领域,使年轻幼稚的我逐步成熟起来;感恩老大哥张黎股长,教我学习文艺创作的知识,带我走上了艺术人生之路。感恩宣传队的老战友们,在我当兵的日子里给予的关心、关注、关爱、关照,在我工作学习生活中,给予的无私帮助,使我的工作顺利,生活充满幸福和欢乐。</p> <p class="ql-block"> 原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的战友们重逢于大别山金禾农业体验园,是一件非常开心、非常期盼而又非常不容易的事。</p><p class="ql-block"> 非常开心、非常期盼:原于战友们心中那份怀旧的感觉和不变的初心;原于战友们对青春的倦念和芳华的追梦;原于战友们对军旅生涯的想往和演出岁月的回眸……</p><p class="ql-block"> 非常不容易:是因为大家分别得太久,很难寻回当年的感觉和当年的情怀;是因为大多数都己迈入中老年,很难说清楚家庭的锁事是否会影响相聚;还因为大家天各一方,很难设想交通是否顺畅和往返是否安全。</p><p class="ql-block"> 相聚难,而战友们盼重逢的心情切。在陈发军、谭美琴、杨巧玲的大力发动和精心组织下,董金合的全力支持和细心筹划中,活动如愿而行。</p><p class="ql-block"> 原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的历史挺长,故事挺多,我这里主要介绍宣传队从1968年至1977年,近十年时光里的一些人与事。</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虽不太长,但记忆深刻;这段经历虽不坎坷,但影响深远;这里的人与事虽不惊天动地,但可歌可泣。</p> <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时光记录了大别山金寨一段美好的日子。原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的战友们从祖国各地、大江南北,汇聚到安徽大别山金寨“金禾农业体验园”,用热情和欢唱庆贺重逢。</p><p class="ql-block"> 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活跃在基层部队的一支业余文艺宣传队,其成员都是那个时代具有文艺特长的部队热血青年。他们学样板戏、演歌剧、说相声、打快板、跳舞、唱歌……自编自导自演,开文艺晚会,搞部队汇演,为丰富部队和驻地的文化生活、鼓舞士气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时光荏苒,当年的宣传队员,如今都已脱下军装,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可是,他们时常怀念在部队宣传队的那段青春岁月,时常思念在大江南北的老队友,希望在战友们"还走得动的时候"能够重逢相聚,重温那段终生难忘的战友情谊,叙方山军营的往事;聊青春岁月的花絮;忆野营拉练的打磨;侃舞台上下的趣闻;庆相聚时光的喜悦;谈久别重逢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为尽快实现战友们的愿望,陈发军、董金合、杨巧玲、谭美琴、张 路、遇常亮、金廷义他(她)们商量,决定于2018年4月20日,集合宣传队的战友们,来到风景秀丽的大别山金寨县金禾农业体验园,举行一次主题为《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战友聚会。</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久别重逢的聚会,也是一次热情欢乐的聚会,更是一次充满温暖和正能量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张黎,时任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家在合肥,原安徽省手枪射击运动员,后特招入伍到原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参加过"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演出,是宣传队的领导、导演,编剧,宣传队辉煌时代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从学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到自编自导自演七场歌剧《激流练红心》,宣传队进入"张黎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自编自导自演歌剧《激流练红心》,创造部队历史上的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连续五、六年的野营拉练,宣传队在张黎的带领下,一路拉练一路演出。 </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多次参加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直政的文艺汇演,取得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还代表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直政到驻宁部队、空军东山机场演出;在驻地的公社村镇演出,效果很好,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如今己七十多岁的张股长,说起话来还是那么有声有色。只是少了许多许多往日的霸气,多了更多更多老人的和蔼。</p> <p class="ql-block"> 张股长是带我步入文艺创作的启蒙老师。从1969年学演样板戏开始,股长就特别关照我。之后,带我学习文艺创作,编写小节目;带我学习诗词,了解写诗词要合辙押韵;带我学唱歌和说普通话,了解舞台表演和管理的方方面面。</p><p class="ql-block"> 张股长对宣传队期望很大,要求很高,管理很严,当时的队员们都挺怕他。如今回头想想,“严师出高徒”。</p><p class="ql-block"> 图为: 1997年,季凌团长带着七十年代机关政治处工作的同志和宣传队张黎、崔举贤、杨巧玲、金廷义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学唱革命样板戏的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 69年底,全国掀起学唱革命样板戏的热潮,上到中央美院、国家级剧团,下至生产队、知青点,每个角落都在学唱,这成为当时一种革命性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70年,宣传队成立,来自各营连的干部战士(用董金合的话)“其成员都是当时那个时代具有文艺特长的部队热血青年”汇集在一起,开始排练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p><p class="ql-block"> 每天,我们都要在礼堂的舞台上练基本功,在有软垫子的保护下练翻斤斗…… 当时好像分两个组:主要演员一个组,练习演唱,其他演员在一起练基本功。我们连队68年兵有位叫张勇的,入伍前练过武术,带领我们练。</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饰演剧中人的有:崔举贤、梅江中演少剑波,陈运志演杨子荣,赵继良演孙达得,潜官友演李勇齐,张黎开始演座山雕,后来是张勇演的,张朝俊演小炉匠,赵准演“八大金刚”匪参谋长,田“知青”演小常宝,夏“贫下”演白茹,这两位女演员是从横岭借来的。演员在排练过程中还不断更换。</p><p class="ql-block"> 梅江中,1米78的大个,白白净净,一表人材,是当时通信团兵中美男子。入伍前就认识,因为我们曾经是邻居。</p><p class="ql-block"> 在宣传队还结识了遇常亮,当时三营的学毛选积极分子。张路,五连的,宣传队男高音歌唱家,梅江中唱不上去,由张路在幕后唱。张朝俊,四连演唱组的,是那个时代具有文艺特长的热血青年。还有赵准,活泼豪爽,演“八大金刚”活神活现。宣传队当时人挺多,分别时间长了,很多都记不太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70年,军区司令部直政组织革命样板戏汇演,我们去参加,但名次不靠前。其实我们演得挺好,可评委说演的不像。因为,张副股长导演,从塑选人物和演出效果出发,有些地方和样板戏不一样。在那个极“左”潮流影响下的人们,认识问题不一样。以后,又演过很多次革命样板戏片断。</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最辉煌时期的起点,是从1971年合肥兵入伍。</p><p class="ql-block"> 参加直政汇演没有名列前矛,给部队很大震动。张黎下决心要改变宣传队面貌,在季团长的支持下,从合肥招收了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如陈发军、吴晓峰、周明智、王桐昆等,还招收了一批女兵李明、彭忠萍、李华(因为男女俩李华,在部队里改为李芳)、陶莎等,以后都成了宣传队的主力军。合肥兵还有李晓皖、陈斌、芮启盛等。排练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座山雕是合肥京剧团专业的“座山雕”(王桐昆),直属队没有一个单位宣传队能和咱们比。可好景不长,有人告状,合肥京剧团招兵有问题。这个状告到总政,军区指示要退兵,又是季团长出面,退了一、二个京剧团的主要演员,告状风波平息。此时的张黎副股长,开始创作歌剧《激流炼红心》。</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群特别的兵,在大礼堂舞台上结下深厚的友谊和友情。</p><p class="ql-block">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是当时女演员最少的样板戏,适合当时全是和尚的六四三一部队的实际情况,这是学演“智”剧的重要前提。没有受到好评,落在直属队“四大主力部队”之后,是激发宣传队“改头换面”的动力。部队召女兵,是当时南京军区部队内部召兵带来的“福利”。合肥一批专业文艺人才入伍,是张黎付股长在合肥有“特殊功能”效果。六四三一部队从此走上了一段“可歌可泣”、“龙飞凤舞”、“五彩缤纷”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参加团宣传队,心情挺爽的。张黎副股长开始让我演“八大金刚”,后来让我演个小战士,跑跑龙套走走场。但还是学了不少东西,收获很大。因为我还兼催场(舞台监督)、兼服装道具管理(服装道具大多是从南京市京剧团借的(应该是张路的关系吧)。</p><p class="ql-block"> 回忆当年,旨在燃起《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战友们相聚的激情。抛砖引玉,希望能和战友们一起,回顾方山军营点点滴滴的往事;回想礼堂舞台上上下下的趣闻;回忆并肩同行日日夜夜的时光;回味野营拉练辛辛苦苦的味道;回到当年热血青年沸沸扬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陈发军,宣传队的台柱子,原安徽省歌舞团的专业演员,男中声歌唱家。发军性格开朗豪爽,处事大度宽容,待人厚道朴实,是当时宣传队员中口碑最好,威信最高,朋友最多的人。发军入伍后就在政治处电影组,以后当文化干事,七十年代中期调军区司令部直政文化科,文化干事,以后又调安徽省军区、合肥105医院,后在安徽省侨办、国旅当老总。</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的时候,陈发军所在的团俱乐部是我们最常去的地方。打球、聊天,寻觅快乐与轻松。发军自然而然的成为我们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有时真的就如天上的月亮地上的湖,相隔遥远也会彼此相照。几十年来,我和发军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常来常往。通过发军,了解更多的合肥及安徽藉的宣传队战友们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非常巧的是,我和发军是同月同日出生,他是50年6月25日,我是51年6月25日,长我一岁,名副其实的老大哥。</p> <p class="ql-block"> 崔举贤,当时我们都称崔干事,安徽六安人,63年入伍的老同志,入伍前是排球运动员,入伍后文武双全。无论是打球、演出,组织活动崔干事都出类拔萃,有超人的能力和很高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正直无私的性格,认真工作的态度,亲切友善的为人,是我们心中的优秀干部和楷模。</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有着清脆动听的嗓音,标准悦耳的普通话,是宣传队的重量级人物,团里的重大活动的主持人,原六四三一部队的"赵忠祥"。还经常被调到原南京军区司令部直政参加重大文体活动,担任主持人和讲解员。以后调到孝陵卫通信修理所政治处工作。转业后在苏州市体育局,定居苏州。</p><p class="ql-block"> 崔干事曾经担任三连指导员,当时,部队将男子篮球队的主要队员都集中到三连,方便管理与训练比赛。</p> <p class="ql-block"> 方山礼堂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激流炼红心》的前前后后。</p><p class="ql-block"> 歌剧《激流炼红心》,可谓是文革中部队第一场大型歌剧。因为,当时部队的专业文艺团体基本都己瘫痪,就是存在的也在学演革命样板戏,自编自导自演歌剧还没有。 </p><p class="ql-block"> 张黎副股长根据三营在山区农村架线发生的一段事,结合当时高调的阶级斗争理论,编写了八场歌剧《激流炼红心》。歌剧围绕通信团三营指战员在山区执行战备架线任务,山区老地主殷伪仁和富农马广才(会计)千方百计的破坏架线施工,部队和老村长、村支书一起,与殷伪仁展开斗争的故事。排练后删去了第八场“尾声”,成为七场歌剧。原南京军区前线歌剧团团长,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张锐,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陶思跃等为歌剧谱曲。安徽省著名作曲家、江苏省著名作曲家也参与歌剧谱曲的工作。可以说,这在当时军地文艺届是一件引起震动的事。歌剧在团大礼堂首演时,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领导、前线歌剧团歌舞团领导、军区司令部直政的领导都参加观看,并接见宣传队全体人员,给予演出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排练《激流炼红心》,崔举贤、梅江中演部队指导员,陈发军演老村长,李明演大队书记,张黎演殷伪仁,以后是遇常亮演殷伪仁,陈福祥演马广才。张朝俊、张路、李晓皖、綦振恒、刘国光、彭忠萍、李芳、陶沙…… 参加演出的人特别多。宣传队自己的乐队伴奏,气势磅大,非常振奋人心。作为业余演出队,有这么好的阵容,这么多专业的演员,还有军区前线专家的指导,真的是很难得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张锐来到宣传队,给我们上声乐课。张锐说:他从小就喜爱音乐和民族乐器,在学习民乐时候,也学习歌唱。当时老师教运气发声,他没明白,老师说:学运气,你先吸一口气,用力抬桌子,让气慢慢地沉下去,然后慢慢地吐出来。唱歌就要学会用气息及换气,咽喉放松,声音从咽喉靠后发出来,气从丹田发出…… 一个多小时的生动形象、丰富有趣讲课,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在宣传队中,有着许多出类拔萃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吳晓峰,算是当时的娇娇者吧。入伍后分到二连,是当时我最好的朋友之一。记得晓峰对我说:他练琴爱琴到了痴迷的程度。从练琴开始,他一直抱着小提琴🎻睡觉。一次在家练琴,母亲让他看着烧稀饭🥣,自己上菜场买点菜。晓峰站在刚烧的稀饭旁边开始练琴。不知过了多久,母亲买菜回来,看着稀饭潽了后满屋子的雾气,晓峰站在雾里拉着琴,如痴如醉,让人不可思议。正是这种痴迷的劲头,让晓峰的小提琴🎻拉得入神入化。</p><p class="ql-block"> 周明智,带着神秘色彩入伍。张黎去合肥招兵,他说会拉二胡,演奏一曲“二泉映月”,让张黎听得入迷,连声叫好。入伍后我们到皖南演出,县里剧团乐队的同志都叫他周老师。我了解才知道,原来他是安徽省艺校的吹笛子老师,当时安徽大多数县剧团吹笛子的演员都是他的学生,名气可大啰!我报告了张副股长,这样,就有了吴晓峰和周明智小提琴笛子二重奏《翻身道情》。</p><p class="ql-block"> 童本荣,一营书记,个头不高,块头挺大,气派十足,在宣传队是乐器专家,名副其实的“万金油”。记得学演样板戏本荣拉京胡,在乐队拉板胡、二胡。尤其是拉板胡那真是一绝,神情并茂,出神入化,有很大的感召力。</p><p class="ql-block"> 李晓皖,二连驾驶班的,为宣传队而入伍,在宣传队说唱兼长,神情自若,极有表现力。陶莎说和晓皖二重唱,“晓皖不配合不交流”,估计是你得罪了𣇈皖。我记得晓皖和彭忠萍二重唱挺好挺受欢迎的。</p><p class="ql-block"> 陈小保,大名陈斌,二连技工班无线修理技工。五大三粗,性情豪爽,特讲哥们义气,是宣传队里最大大列列的人,有赞扬爱拚命的性情中人。</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人员很多,以后再作介绍……</p> <p class="ql-block"> 演《激流炼红心》前前后后的故事很多,也是宣传队历史上队伍最庞大、声势最浩大、组织最正规的一次,唯一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兵演兵、官演官,有戏入戏,情真意切。加之特殊的时期,高调的政治氛围,为《激》剧铺垫了太多的气场…… 但部队就是部队,紧张的训练和战备,每年的野营拉练,作战部队的特殊性使大型歌剧没演多久就又排练小节目了。</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是一个临时成立的单位,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日子并不算长。但宣传队的兄弟姐妹们关系非常好,感情非常纯,全是正能量,而这段历史,以后影响了一部分人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任务比较单一,就是为野营拉练和重大活动演出。但节目的排练,演出的搭台,行军的途中…… 还是非常辛苦,非常劳累的。但宣传队的兄弟姐妹们互相帮助、吃苦耐劳,充满欢乐,充满阳光,充满美好的梦。</p> <p class="ql-block"> 陈志清,64年入伍的老同志,曾任二连司务长,教导队副指导员。我们那个年代宣传队最老的一代人之一,部队的扬琴演奏家。当时,志清是老一代宣传队中最年轻的,是我们这一代最老的,承前启后起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陈志清对扬琴的认识和演奏,有独到见解和演奏风格。1970年,原六四三一部队宣传队学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志清是乐队的主要成员。1974年参加原南京军区音乐创作学习班,由任红举作词,陈志清作曲的歌曲,获得原南京军区音乐创作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我的连队我是兵</p><p class="ql-block"> 写在2016辞旧旧迎新之际</p><p class="ql-block">方山脚下,军营之中。</p><p class="ql-block">一群健儿,弃笔从戎。</p><p class="ql-block">汇聚二连,学习报务,</p><p class="ql-block">来自四方,南北西东。</p><p class="ql-block">绿色军装,红色领章,</p><p class="ql-block">时代特征,部队骁雄。</p><p class="ql-block">黎明清晨,号声响起,</p><p class="ql-block">整队出操,口号重重。</p><p class="ql-block">集合站队,高歌一曲,</p><p class="ql-block">粗茶淡饭,味道香浓。</p><p class="ql-block">训练课堂,嘀嘀嗒嗒,</p><p class="ql-block">电台值班,寻找沟通。</p><p class="ql-block">收报发报,工作繁忙,</p><p class="ql-block">银色电波,划向天空。</p><p class="ql-block">野营拉练,安徽江苏,</p><p class="ql-block">电台实习,刻苦练功。</p><p class="ql-block">老兵领班,新手跟学,</p><p class="ql-block">一专多能,全军轰动。</p><p class="ql-block">政治教育,党指挥枪,</p><p class="ql-block">天天读报,互帮对红。</p><p class="ql-block">乒乓桌前,人人上阵,</p><p class="ql-block">蓝球场上,更显威风。</p><p class="ql-block">屋前菜地,种瓜种豆,</p><p class="ql-block">放鹅养猪,伙食补充。</p><p class="ql-block">方山公社,军民共建,</p><p class="ql-block">横岭田头,助民劳动。</p><p class="ql-block">连队生活,紧张艰苦,</p><p class="ql-block">战友兵情,永驻心中。</p> <p class="ql-block"> 方山脚下的军营,是我启蒙的故乡,成长的摇篮,起航的码头。那里,有我辛勤的汗水,奋斗的脚印,起飞的翅膀。那里,有我青春的记忆,拚搏的场景,成功的秘诀。</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之后,我们回顾那昔日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峥嵘岁月如梦,青春流逝如水,战友情深似海,回味无穷如初”。时光见证了我们曾经的岁月,友谊延续了我们共同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相逢时难别亦难,</p><p class="ql-block"> 思念情谊更绵延。</p><p class="ql-block"> 方山脚下曾共度,</p><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续前缘。</p><p class="ql-block"> 笑侃舞台开心事,</p><p class="ql-block"> 共弹演出风趣弦。</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中再相聚,</p><p class="ql-block"> 金禾田间笑开颜。</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战友们,相逢是缘,相识是福,相遇有幸,相聚有情。让我们珍惜重逢后的每一次相遇,珍惜重逢后的每一天岁月,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位战友,传递友谊,凝聚情缘,分享幸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