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菊花飘香。沈阳明北社区的礼堂热闹非凡,长长队伍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欣喜的笑容。原来是沈阳舍利塔诗社与皇姑区明廉街道办事处明北社区在这里联合举办、作者与读者零距离互动活动,并由作者为广大诗词爱好者签名赠书。</p><p class="ql-block">这本《西窗诗话》诗集的作者名叫郎平,1949年出生于沈阳,满族。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沈阳舍利塔诗社执行社长、古诗词公益大课堂授课老师。他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为人谦和、诲人不倦,深受广大文友们的爱戴和崇敬。</p><p class="ql-block"> 《西窗诗话》的付梓,就是应广大诗友的一致呼应请求,由他个人出资印刷、并免费赠送给诗词爱好者和某些社会团体。 </p><p class="ql-block"> 这本诗集是他几十年幸勤耕耘的结晶,同时,也实现了他一直想为传承中华诗词文化做点贡献的夙愿。全书131页,包括绝句,律诗和词,是从他原创的几千首诗词中,选出的部分代表诗作。</p><p class="ql-block"> 《西窗诗话》虽然篇幅有限,但是,那种取诗风度、取诗情怀、经典运用、苍翠往事、故园情思等都挥洒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用他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非凡的才华,将读者带入一个知识绝美的境地,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创作风格与特色。</p><p class="ql-block"> 当你打开诗集,就被那灵动的笔触所吸引。那《浑河的夏夜》、《丁香湖畔的初冬》、《沈城飞雪》,以及那些花鸟、泉水、瀑布等,在他的笔下恰似宇宙间的繁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述说着生命的真谛。更像是作者从浩瀚的诗词海洋里掬一捧清泉,使读者尝到了诗词的甘泉之美、韵律之美,并激起了学习热情。真正实现了引领和带入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作用。 </p><p class="ql-block"> 我无从记起,有多少人受到他的影响而爱上诗词,又有多少人在他的赐教下成为诗坛上的佼佼者。他以一灯传万灯,赢得一方诗坛灯火通明,他将一枝花播种在深爱的土地上,构建了一个诗趣盈盈的花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郎平老师习惯戴一顶礼帽,面容刚毅,给人一种仙风道骨之气。特别是那双明亮的眼睛和深邃的目光,一看就是有故事之人。</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郎平老师的祖父是一名三弦演奏者,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却偏爱文学。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环境,使他在懵懂时便受到熏陶,显现出了与生俱来的非凡,和有异于其他孩童的灵性及快速学习的能力。母亲讲给他的故事,日后他能绘声绘色地讲给别的小朋友听,父亲教给他的字和绘画,他过目不忘,左邻右舍的人都夸他是小精灵,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p><p class="ql-block">“教子当在幼。”从他识字开始父母就教他诵读唐诗宋词,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播下了诗词文化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向前推进,他那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和优异的学习成绩,使他理所当然地考上了最有名气的学校“沈阳二中”,他的父母为之骄傲,同学和亲朋好友也投来羡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的郎平老师,温文尔雅,气质非凡,具有优秀青年的全部素养。入学不久,他的才华就被语文老师发现,鼓励他大胆创作,还给他提供名人诗集,如泰戈尔、汪国真、徐志摩、冰心、唐诗三百首等,这些名人诗作都成了他的老师。他边学边悟边写,从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在写作手法和思路上,都留有前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高中时代,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对古诗词文化的漠视,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追捧”,写诗词的人很少,他却用自己独特的脚步行走于诗词领域。有的同学和周围的人觉得他异常,讽刺说他这种创作毫无价值和现实意义。而被诗词滋养大的郎平老师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古诗词浓缩了大量的知识和精神内涵,如果掌握好古诗词文化,能让每一个文字发出异常强大的能量,可以将文字变换出更多的美丽,演绎出更深奥的情愫。</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诗词文化的深入了解,他越发觉得自己的心智和才华还不够全面,如果缺乏对历史、伦理、典故、以及自然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就无法触碰到诗词的灵魂,就不能从艺术的特性表达出情感和意境,就写不出语出惊人的诗句。于是他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畅游于学海之中,他忘记了日月的交替、四季的更改以及身边人的冷眼。</p> <p class="ql-block"> 世事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人生的轨迹更是变换莫测。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考大学深造时,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让他不得不从如痴如醉的学习中醒来,打起背包奔向广阔的农村。</p><p class="ql-block"> 知情的岁月是很艰苦和枯燥的。大多数知青业余时间只是打扑克、下象棋消遣,有点特长的弹琴愁唱,有的干脆蒙头睡大觉。而郎平老师却把书当做最好的伙伴,在书中他与先贤们对话,与哲学家们探讨。他喜欢分享古诗词中的喜怒哀乐,喜欢远离喧闹静静地思考。</p><p class="ql-block"> 那时,郎平老师的体质身单力薄,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与他的体格不匹配,干活时常落在别人的后头,被人讥笑为“书呆子,”后来人们发现,他熊里透着勇。</p><p class="ql-block"> 他的本性就是爱和困难较劲,不畏一切冷酷,不屈于一切艰硬,把眼泪还给眼泪,把苦水咽到肚里,用自己的刚毅去拚搏。他知道,现实只有用强的东西来强折困难,才能遇见超越强者的自己。所以,命运对他这种品格的人也无能为力。</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才必有用。”也许是上天眷顾他这种良好的品格,不久,就被选拔到乡村中学任教,为他施展才华和未来更好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他被学校领导安排教数学。当数学遇上一位酷爱古诗词的老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俗话说:文理不分家。一个人只学数学不学语文是不行的,反之亦然。在郎平老师的认知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多少古诗词因为融入了数学,才体现出它的深奥寓意。例如“一”这个数字,不仅仅是个数字单位,它更承载着古人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思考,如:《道德经》中的“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将“一”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一”是天地万物的起源。还有王之涣的《登鹤雀楼》诗句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一”也是如此。所以数学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是,他在执教生涯中,结合教学环节适时融入诗词,构建了具有张力的趣味数学课堂,使同学们耳目一新,感受到诗词文化的奇妙,兴趣倍增。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的数学和语文成绩双双创历史新高,深受学生、家长的赞美和爱戴。同时,也获得了各级教育部门的褒奖和尊贵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郎平老师被抽调回城,他不得不放下他一手创办的教学模式,和日益精进不休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由一名乡村教师转型成为一名国企员工。</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年轮和阅历的递增,加之郎平老师腹有诗书,能量充沛,和美好的生命质地,在企业中他的威望也呈几何形扩展开来,直到有一天众望所归,被提职为厂部办公室主任,他体内所蕴含的天赋和才华又被唤醒激发。</p><p class="ql-block">任职几年后,卓越的才能和业绩,赢得了厂领导及职工的称赞与认可。从此,政治生涯一路走高,一个比一个重要职位接踵而至。从厂部主任到副厂长、厂长、最后到党委书记,成为一名决胜千里,指挥若定的高层企业家。</p><p class="ql-block"> 万事皆有利弊。重任在肩、家庭责任以及子女教育等多重压力,使他的诗词学习和创作受到了时间的挤压,所以,他一直憧憬着有一天闲下来,重拾初心,再回归到诗词创作的路上。</p><p class="ql-block"> 老去时光速可惊,转眼2010年他到了退休年龄,余生何不惜余阳。他仿佛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于是,他比以往更加疯狂地投入到学习中,开启了对未知和更高境界的探索。</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老伴休息,他还专门把家中的仓房布置成自己的书房。一面西窗,一面墙,一张桌子,一盏台灯,只有博古架上的书籍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充满了书香气息。看到布置好的书房老伴说:“这书房有点小,委屈你了。”他说:“不小不小,最是书香能致远,足够我畅游世界了。”</p><p class="ql-block">从此,他日月穿今古,笔端探浅深。专心致志,连老伴都舍不得打扰他。西天烧过金子般的晚霞,那灯光与蜜茶,那西窗洒落的星星,那墙上投下的身影,都成了他希冀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实践则可以检验知识本身的扎实程度。于是,每天晨练时间,他都带着粉笔,在舍利塔公园的地上练习写古诗词、和毛主席诗词。不免引来许多书法和诗词爱好者的围观,收获了许多赞美和掌声。</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人群中有一位老者对他说:“我观察你有一段时间了,看出来你的古诗词储备量可以用胸藏文墨来形容。以后,你可以写自己的作品啦!”这位长者就是现任舍利塔诗社社长,德高望重的赵勇老师。对于赵老师的提示,他略有羞愧地说:“我的作品怕是上不了台面。”赵老师鼓励他说:“江山待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你大胆地写吧,让大家审视和点评你的作品,你才知道自己的诗是什么水平。”赵老师的一席话,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后来,他每写一首诗词都会得到赵勇老师赐教和点评。“千金易得,良师难求,”天上掉下个恩师,使他喜出望外,创作激情燃烧,每天以写8首绝句的速度,两个月就创作近500首作品。</p><p class="ql-block"> 郎平老师的谦卑好学和勤奋赢得了赵老师的喜爱,赵勇老师的博学多才和文学底蕴令他欣赏不亦,惺惺相惜,两人成了好友。</p><p class="ql-block">从此,他们经常在一起“凭茶寄语兰心碧,对酒吟歌梅蕊红。”更多的是切磋诗艺,寻求真谛。</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他们对古诗词的酷爱,或许是他们高贵的人格与智慧的相匹配,他们的认知达到了高度一致。心目中产生一种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将爱好古诗词的人员召集一起,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于是,他们开始运行、发展。很快,一个借助于舍利塔这个地标建筑而得名的“舍利塔诗社”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了!“他写下“秋日风拂菊漫香,欣逢诗友聚华堂。”诗社的成立在当时的皇姑区独树一帜,社名也凸显尊贵。</p><p class="ql-block"> 如今舍利塔诗社成立愈11年,这些年,郎平老师与赵勇社长携手联肩传授古典诗词文化,坚持不懈每周一堂公益国学讲座,共办了六期古诗词进修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诗词创作人才。有的成为中华诗词学会、辽宁省和沈阳市等各级学会的会员和理事。学员的诗词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等平台频繁呈现。有的已经出徒为师,成为诗坛的精英和翘楚。学员身上的每一道光环都折射出郎平老师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郎平老师已是年愈古稀的老人,身体健康也时常亮起红灯,但是,他好像余生为诗词而活,每当站在公益讲台上,他的腰板挺直如松,胸中一股浩然之气,声音洪亮,口吐珠玑,博文强记。宿万里于尺幅,裁千年于一瞬,使历史有了颜色,诗词有了神韵,眼前有了画面。更是涤荡心灵,陶冶情操,令学员百听不厌,赞不绝口,掌声喝彩。</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岂敢有半点逍遥。”这是郎平老师的人生格言。余生他还有更大的梦想,就是将毕生精力所创作的作品,重新整理后,将付梓成第二本诗集,全部奉献给诗词爱好者和社会团体。</p><p class="ql-block"> 郎平老师一生与诗书为伴,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对传承文化阵地的坚守、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读者尊重、学习和颂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