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市区走不太远的地方就能进入深山,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居民是非常幸福的。有居住在平原城市方便舒适的现代生活,又能近距离体味山区不一样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没有舟车劳顿之苦却能尽享山间乐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乐事。我所居住的新乡市,就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新乡市域北部辉县和卫辉境内有南太行,从新乡市区出发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山边,一个小时就能进入深山。从辉县市北边的外环路往正北拐,朝着拍石头方向去,可达到从林州通往卫辉的林桐线,沿着沧河一路出太行山,可回到新乡市区。这条从进山到出山几十公里的路程,沿路有高山峡谷,有多个古村落,还有红色教育景点,各种民宿和农家院还能提供服务。四季不同的景色,吸引着喜欢自驾穿越的人们多次前往。</p> <p class="ql-block"> 从十几年前开始,我先后有四五次从这条线路穿越太行山。最初的时候道路很窄路面多处坑洼不平,有时遇到顶头车连错车都困难。有一回,从卫辉这边进来按逆时针方向走,快到拍石头了前面修路过不去,再退回去路太远又不甘心,最后四处打听在山村里转小路,费了很大劲才绕出来。近年来路修的宽了设施也好了,外地朋友来了或者和熟悉的人出来游玩,还是愿意走这条线路。</p> <p class="ql-block"> 入冬以来天气出奇的暖和,眼看快三九了,还没有变冷下雪的迹象。几个人便商量着在大雪到来之前,再去太行腹地来一次穿越。</p> <p class="ql-block"> 这次是从辉县北环向北拐,经拍石头去往卫辉方向,在山谷里顺着新修的平整的公路绕过了几个山村,快到拍石头乡时,首先看到了依托公路旁边的石墙建设的红色文化主体长廊。我们把车在路边停好,靠近前去欣赏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说明,这里主要展出的是拍石头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天斗地兴修水利的历史场景。一幅幅照片把人们的思绪拉回那个激情火热的年代,辉县人民依靠肩挑杠抬,依靠独轮车推,修建水库、引水干渠的劳动场面,让人肃然起敬,眼里泛起泪花。上面人物栏里有一张的照片很朴实的农村人的样子,一看介绍是当时的拍石头公社党委书记孙钊。据版面上介绍:一年四季,孙钊身穿补丁衣服,脚穿打掌鞋,一个布背包,一辆自行车,一副劳动工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办公室,哪里就是宿舍。他在拍石头乡六年,带领党员群众修建了4座中小型水库、80多个大型蓄水池、10多个提灌站,修了8万多米的盘山渠,使这个吃水贵如油的偏僻山区,一半耕地成了水浇地,13条干河沟修成了良田。</p> <p class="ql-block"> 孙钊在1959年冬天带病工作牺牲在了工地。那天早上四点半,到了孙钊每天起床的钟点,在拍石头乡工作的老杜看他没醒,以为他太累了,就没叫他。早饭之后,老杜看他还没动静,进去喊他,才发现他不知在夜里什么时候犯了心肌梗塞病,已经在铺着麦秸的小木床上悄然去世了。薄被上搭着他穿了好几年溅满泥水、石尘的黑棉衣裤,床边仍放着六年来从没离开过他的工具一对铁锤和钢钻。听到不幸的消息急忙赶来的县委书记郑永和看到孙钊的遗体泣不成声。他看到孙钊那结满铜钱厚老茧的双手,泛着乌紫的血痕,断指还在发炎,右手肿的老高。郑永和动情地把孙钊的双手举起来,向周围的干部群众说“大家看看,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是一双劳动的手,坚强的手,为民造福的手……”</p> <p class="ql-block"> 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多次到辉县采访,眼含热泪写下了《难忘那双手》,报道了孙钊的光辉事迹。著名诗人郭小川也多次到拍石头乡采风,并写下长诗《拍石头》,里面有这样的句子“辉县的太行山区,哪里的石头最多?唉,哪儿都不少。要是石头变成馍,全辉县人,保管一万年也不会挨饿。要问哪儿最多,也许得数拍石头公社” “人们把石头拍成大坝,建立水库四座。人们把石头拍成地基,盘山公路通进山窝。人们把石头拍进地底,用好土把它们淹没。大片的大寨田,代替了石头成灾的干河”。“人们把石头砌成渠道,让清清泉水流过。人们把石头垒成田堰,让梯田整齐而有规则……”</p> <p class="ql-block"> 拍石头乡作为先进典型多次出现在中央新闻纪录片里,是“辉县人民干的好”的一个标本,一个注解,一个缩影。在那个年代,辉县全县人民齐上阵,向贫穷宣战,向大自然叫板,辛苦奋战十几年,让太行山旧貌换新颜。无数的干部群众用心血铸就了“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的辉县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艰苦创业。</p> <p class="ql-block"> 过了拍石头乡,往东就是当年兴修水利的主战场郊东沟。从远处看当年修建的大坝巍然屹立在两山之间,现在还在造福当地群众。从坝体那风化成的灰色的石头上还可以看到岁月的印记,人们吃住在工地,千军万马战太行,红旗招展,号子声此起彼伏,热火朝天。别说年轻小伙子,就连年轻姑娘都手握钢扦,开山炸石。多少人把血汗和生命留在了日夜奋战的工地上,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干好一项工程,矗立一座丰碑。</p> <p class="ql-block"> 车子顺着山沟,一会儿转到山顶,一会儿下到谷底。道路被直立的山逼的躲来躲去,像一条小蛇在山腰间缠绕。走到这里我竟不敢相信距离新乡市区这么近,还有这种深山老林的地方。不知转了多少个弯,车子快到张泗沟时,看到对面整个山坡上全部都是整整齐齐的梯田,像一条条绳索把山捆住,几十年的风吹日晒,石头砌成的梯墙已经和大山浑然一体。现在仍能看出梯田像绣在山坡上的图画儿,每块石头都整齐地堆砌,像粗犷的汉子裸露出胸肌,展示着力量之美。尽管过去来时看过这梯田,今天再看还是很震撼,这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遗迹里凝聚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有人建议把这些梯田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我认为很有必要。梯田在山区很多地方都有,但拍石头的梯田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用辛苦汗水甚至用鲜血生命换来的作品,值得人们多看几眼,去解读体味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从路上下坡把车开进张泗沟村里,我们去古村里寻找老建筑,去抚摸几百年历史留下的沧桑。站在坡顶桥畔,看山村每一棵老树、每一座石屋所承载的厚重文化。听着石栏杆旁边村里老人用山里的辉县话聊天晒暖,仔细对比和上次来时村里的巨大变化。蓝砖黑瓦的传统民居旁边精致的民宿,因山就势,就地取材,现代建筑和自然环境巧妙融合,使这里的山、水、林、房多了一份现代气息。村史馆里墙上有一张表格,上面有张泗沟村在全国各地在外工作发展的人员名单,数一下有几十个人,有搞科学研究的专家,有企业家,有在辉县和新乡市工作的很多人士。可以想见,二三十年前,道路崎岖,进出山都很困难,这些人求学深造走出大山需要付出多少艰辛。我没想到,在这原本偏僻外人很难涉足的山村,竟能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村里老建筑秀才院内门楣上的匾额刻着“多文为富”,细品一下,可能这就是解开谜底的钥匙。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人们越是注意学习,自强不息。凭借山里人天然的勤奋,依靠自身发愤努力,改变命运自然是在情理之中。</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张泗沟已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大山里随处可见的普通石头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为一个道具,一个元素,一种风景,山村也依靠石头构筑起了自己的特色。太行秘境、云台上民宿、红果岭农家院等民宿吸引游客来休闲度假,窝在深山里的小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张泗沟村的变化有其自身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也有辉县精神多年的滋养哺育,这种融入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体现在村里的各个方面,也会伴随着更多类似张泗沟的山村,在新的时代酿造新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 从张泗沟出来往东,过了横岭村就到了卫辉地界,土池、蜘蛛窑、拴马、水峪……,这些靠山面河的山村,也为游客提供了休憩地方,路边的农家饭店里人头攒动。过了龙卧岩村口再向东,不远就拐到了去卫辉市的林桐线上。正面水库旁边的罗圈村,也是一个古村落,这里有千年银杏树。每年秋天来罗圈村看银杏树的人一拨接着一拨,银杏叶儿最黄的时候这里的人挤翁不动。</p> <p class="ql-block"> 千年银杏我看过很多次,但既然来到跟前了,还是要再去看一眼。顺着村旁的斜坡上去,还没走近,高大的银杏树在蔚蓝天空映下比平时显得更加耀眼。它雄踞高岗之上,千年以来俯瞰脚下的沧河古道,把人间多少的恩怨冷暖全都看遍。从绿叶初绽到黄叶满地,不同季节会有人不辞辛苦地来,膜拜这棵已被神话的古树,这是人们内心里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尊重。从大银杏四处伸展的枝条上,从树干里又长出的黄连树上,可以看到历经风雨,大银杏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它以倔强挺拔的姿态,以豪迈的情怀拥抱、启示、激励着世代后人。</p> <p class="ql-block"> 银杏树下的罗圈村胡同里有一个普通的小院,看起来和其他家户没有什么区别,这里却走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人物。从罗圈村走出来的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带领30万群众艰苦奋斗10年,炸平了1250座山头,开凿211个隧洞,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各种建筑1.2万座,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悬崖峭壁之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成为我国水利史上的奇迹,红旗渠精神作为伟大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来到杨贵从小生活的地方,现场体会,遥想感知,就能够找到“自立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源头,找到其之所以得以存在和发扬的真实答案。太行山当年特有的艰苦条件,质朴务实的淳朴民风造就了杨贵,艰苦创业的思想应该是在这里就具备了雏形。</p> <p class="ql-block"> 杨贵故居后面,抬头就能看到几十米远,南太行高速公路在空中高架而过,不远处罗圈村边也有一个高速上下口。看报道说前几天,连接林州到南太行高速的新的高速公路已经开通,现在从林州来杨贵故居全部是高速,下来就能到达。杨贵等老一辈们原来尝尽艰辛、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理想,现在已经成为现实。深山窝里通了高速,并且通到了杨贵老家门口,这里有巧合的成分,我更愿意相信也是天意,是对老英雄最好的告慰。</p> <p class="ql-block"> 从罗圈村出来,路上还有不少景点。这条线路不仅是一条旅游风景线,旁边的龙卧岩、柳树岭等都是红色教育基地。回望巍峨厚重的太行山,这是一部大的教科书。它不仅有浑厚雄雄壮,秀丽多姿的自然美景,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发掘弘扬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从南太行的深山里我们可以感悟,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天上从来都不会掉馅饼。尽管现在和过去相比,基础条件好了,工作环境,方式,方法都不一样了,但是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经济再发达,社会再进步,也离不开人们兢兢业业的努力,务实求变的付出。没有艰苦不懈的韧劲,靠投机取巧,走偏门捷径,即便是一时繁华,终究也不会长远。顺应民心,扑下身子,用心干成一件事,干一些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受益的实事,才是最硬的道理,才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才会在群众中树起口碑。</p><p class="ql-block"> 穿越太行腹地,我们在观赏风景放松心情的同时,能体会一下南太行所特有的内涵精神,也是一种收获,有可能对一生都会有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