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家高州,汉称高凉,南朝建城,藏于南国之隅,山川灵秀,为高凉文化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晨曦微露,古城的街道渐渐苏醒,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股独特的香气,那是猪杂粉独有的诱惑。沿街的小店,蒸汽缭绕,一锅锅热腾腾的猪骨汤底咕嘟作响,那是猪杂粉的灵魂所在。店家熟练地挑选着新鲜的猪杂——猪肝、猪心、猪肚、粉肠,每一样都经过精心清洗与处理,确保那份原始的鲜美得以最大保留。</p><p class="ql-block"> 制作猪杂粉,火候与时间至关重要。将处理好的猪杂快速汆烫,锁住肉质的鲜嫩与汁水,随后投入那翻滚的猪骨汤中,慢火细炖,让猪杂的鲜香与骨汤的醇厚相互交融,彼此成就。而粉则选用当地特有的细米粉或宽粉,轻裹汤汁,更添几分顺滑与饱满。</p> <p class="ql-block"> 味蕾中的记忆是半个世纪前留下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出生于北国的我被亲戚带回原藉,第一次品尝到热腾腾的猪杂粉。白瓷碗中,翠绿的葱花、香菜点缀其间,边上一碟红亮的辣椒油配上金黄的蒜蓉,色彩斑斓,诱人食欲。轻轻搅拌,每根粉都裹满了浓郁的汤汁,猪杂的鲜香在口腔中绽放,既有肉质的细腻,又有汤底的醇厚,两者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不同于北方的打卤面或汤面,猪杂粉的米粉更清淡,汤汁更鲜香,配料更丰富。盈盈一碗,色彩极具对比,品味各自不同,碳水、蛋白质和维生素一应俱全,营养极为丰富,品之啜之,宛如起伏人生,臻入化境。</p> <p class="ql-block"> 美食和亲情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姑妈,瘦小、精干,整日里穿梭于家庭与工厂,市井和学堂,劳碌的背影带给我们的永远是丰盈的滋味和温暖的依靠,让我忘记了远离父母的孤单和环境的陌生,也深深植入了老广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宝光塔, 观山寺,西关街,冼太庙~~</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过去了,仍然梦萦神绕。每一次返乡都归心似箭,每一次抵达都会故地重游,每一次相会都要亲友欢聚。</p><p class="ql-block"> 粤西人的早餐,多是从一碗捞粉开始。捞粉最为简单,将刚刚烫熟的粉皮淋上麻油,撒点芝麻、葱花,再浇上酱油就行了。而猪杂粉就丰富得多,不仅仅是果腹,更是一种升华和情感的寄托。无论是远方的游子,还是匆匆赶路的上班族,一碗猪杂粉总能迅速唤醒味蕾,激活记忆。它不仅见证了无数平凡生活的瞬间,也成为通往品质和连接情感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猪杂粉、糯米饺、薯包籺~~家乡美食的味道,如同粤西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一般,恒久不变。回归的日子里,猪杂粉总是以其独有的方式,讲述着遥远而又新鲜的故事,传递着绵绵的亲情与幸福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95岁的姑妈,是上一辈中的长者。老人家耳不聋眼不花,容慈面善,脚步轻盈。一见面便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执意要打开她的“百宝箱”取钱请客。第二天,得知我们去游玩,还嗔怪没带上她。临行,老人家硬是把红包塞到每一位远方亲人手上,直到车子启动,还站在路边凝望。</p><p class="ql-block"> 我的眼睛有些模糊,脑海中不时浮现半个世纪前她送我上学,因公失去中指和无名指还为我洗衣,带我坐了一整天班车去广州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姑妈,我还会回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