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山、宏村、西递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们之间距离不远,其地理位置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遗产宏村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4月19日:早晨还有小雨,带上在黄山买的雨衣。两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宏村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汪氏家族聚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横着一条河,河水环绕整个宏村,仿佛宏村就是一个据水而居的水村,要想进村就必须过河,这条村口的河就像护城河。在村南入口的这一片水面的名字叫做南湖。村外的湖岸,正有大批美术学院的学生撑着雨伞在细雨中作画上写生课,宏村不愧为是中国的“画里乡村”。</p> <p class="ql-block">环绕村庄入口的南湖是人工的,凿湖挖河的工程是在明朝明万历年间的公元1607年。此举是为了蓄水、灌溉而仿自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一景建成的。横卧南湖之上的拱桥名为“画桥”,将湖水一隔为二,是画里乡村的神来之笔。这个小桥即是为了出入交通的需要,也成了宏村这幅水墨丹青大画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宏村南湖的景色立时有了神韵而空灵出世,妙不可言的灵动起来。中国的画里乡村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宏村画桥。</p> <p class="ql-block">烟雨迷蒙中游人撑着伞而络绎不绝,仿佛身在烟雨西湖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书院始建于明末,是典型的徽州书院结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组成。</p> <p class="ql-block">一湖碧水在书院前波光粼粼,书院黛瓦粉墙倒影在波光里。书院的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学生在这里对孔子瞻仰膜拜;会文阁是学生颂读四书五经的地方;启蒙阁是刚入学堂启蒙读书的场所;望湖楼是临湖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的天井。</p> <p class="ql-block">宏村村西。</p> <p class="ql-block">濛濛细雨,一片白墙黛瓦的建筑群在水一方,倒映在水中。黟县的古人真会打造自己的艺术人生!</p> <p class="ql-block">宏村敬德堂。</p> <p class="ql-block">敬德堂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1646年。敬德堂的含义是希望子孙后代要积德行善。</p><p class="ql-block">敬德堂的砖雕精美。楼角处有鳌鱼,龙头鱼尾,意为独占鳌头。鳌鱼的下方是梅兰竹菊四喜图,梅兰竹菊四君子代表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还有喜鹊登梅,取喜上眉梢之意。东有鹿、西有马,“鹿”是福寿禄“禄”的谐音,希望丰衣足食。“马”则反映飞黄腾达之意。门楼最下层左右两下角有吉祥水兽图,滚滚的波涛之中,两只鲤鱼在艰难的跃出水面,鲤鱼跳龙门,即希望子孙能在官场上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小巷,石板铺路,路窄可容两人之宽,路边都有清澈的小河沟在民居墙下通过,进入各家。所有建筑都有迎门的天井采光集水,天井下都摆着两口储水的大缸用于防火,多余的水通过地面的漏槽孔排出。</p> <p class="ql-block">宏村敬德堂和月沼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是村后的半月形月沼,好像一个水的广场,一周的建筑拱卫着月沼,很美!月沼,村民又称它为月塘,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是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这里有一处天然泉水,<span style="font-size:18px;">冬夏泉涌不息。于是开始了月沼的建设工程。凿引西溪水,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泉涌处,建设大池塘,成为月沼 </span></p> <p class="ql-block">宏村月沼的平面形状如同弯月,一湖弯月水平如镜。月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的民居环绕四周。月沼里蓝天白云上下天光,与粉墙青瓦倒影在涟漪中,一起波动,构成一幅清丽如幻的水墨丹青。如果是在月夜,一轮明月投射在月沼里,读者自己去想,那将是美得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月沼是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聚集的地方。届时塘中鹅舞红掌,鸭戏清波,微风拂煦,空气里炊烟氤氲。一幅多么美丽的皖南民俗风景画啊!所以,中国画里的乡村绝非浪得虚名。</p> <p class="ql-block">在月沼徘徊流连,你可以感受到古村落的宁静与和谐,返璞归真在一个真实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月沼之北有“乐叙堂”,为汪氏家族的总祠堂,建于15世纪初明永乐年间。乐叙堂与月沼组成宏村八景之一“月沼风荷”。</p> <p class="ql-block">乐叙堂的历史与宏村的发展紧密相连。宏村是汪姓家族聚居的古村落,汪氏宗祠在村落中地位显赫。乐叙堂的名称寓意深远,取“秩叙敦伦、承履和乐”之意,体现了汪氏家族对和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宏村村口有两棵风水树。一棵叫古枫杨,当地叫红杨树;一棵叫银杏树,当地叫白果树。</p><p class="ql-block">按照这里过去的风俗,村中办喜事,新娘的花轿要绕着红杨树转个大圈,祝福新人百年好合,红福齐天;高寿老人辞世,要抬着寿棺绕着白果树转个大圈,寓示着子孙满堂,高福高寿。</p> <p class="ql-block">在雨中告别宏村。</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口胡文光刺史牌坊。</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平面图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距离宏村18公里。下车即见不凡。一个高耸俏皮的牌坊立于一泓碧水之上,衬托牌坊的是白墙黛瓦的马头墙。进入村子必须经过一座角楼下的小桥,到达一泓碧水之畔的大牌坊,大牌坊是胡文光刺史牌坊。大牌坊色黑而泛白,仿若水墨晕染的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专业摄影的西递村口风光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刺史坊与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样不同,其他地方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冲云霄,叫“冲天柱式”;而眼前的这座牌坊有5个层次分明的楼阁,叫“楼阁式”,所以准确的说,应该称之为牌楼。它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是西递村人,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担任过万载县的县令,筑城墙,修学校,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后经巡抚推荐,担任了山东胶州刺史。</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六年(1578年),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功德牌坊,以表彰胡文光在任上对民众做的善事。所以,这是皇封的大牌坊,是当时无上的殊荣。</p> <p class="ql-block">这座牌坊雄伟挺秀,几经沧桑,仍屹立于村口,宛如一名忠实的守卫者,也是这个古村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刺史牌坊。</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口有一个明经湖,明经湖的命名来源于西递村胡氏的始祖胡昌翼。</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建于北宋1049年,是胡氏故居,是一个千年古村。西递的开拓者是胡士良,胡士良本不姓胡,由他往上的五代先祖胡昌翼本是唐昭宗李晔的儿子。就是说胡氏家族是唐朝皇帝的皇族子孙本姓李。公元905年唐朝节度使朱温叛变,武力迫使唐昭宗迁都洛阳。迁都途中何皇后生下一子,取名李昌翼。李晔将李昌翼秘密托孤给卫士胡三公,婴儿包里密藏皇帝御衣、珠宝和血书。胡三公把李昌翼带回家乡,改名胡昌翼。唐昭宗行到半路,被朱温灭门,二百余人被杀。从此,胡昌翼是唐朝余存的唯一皇子。朱温灭唐以后建立后梁。改名胡昌翼的唐朝皇子21岁考取第二名进士,这时候义父胡三公告知真相,为避免杀身之祸,胡昌翼立刻放弃功名,隐居乡里,研读儒经。过了五六十年,宋朝建立,宋太祖下诏确定了还在世的胡昌翼的唐朝皇子身份。这位唐朝遗脉的皇子没有像刘禅那样屈辱的活着,也没有像南唐后主李煜那样“垂泪对宫娥”辛酸的活着,更不像明朝的朱三太子惶恐的活着。胡昌翼留下遗训:“义祖大于始祖,儿孙后代不得复宗”,要世代铭记胡氏恩情,不再恢复唐朝的李姓。所以西递村民都说“我们是李改胡”。北宋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胡昌翼的五世孙胡士良由婺源途经西递,一眼就相中了西递是块风水宝地。于是迁居西递,这便是西递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胡昌翼有3子,长子住在绩溪,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其后裔。次子在徽州为官,是歙县胡姓祖先。三子的后裔即西递的胡士良一枝。</p> <p class="ql-block">胡昌翼自从得知自己的皇子身份以后,便隐居耕读,倡导经学,成为大儒,人称“明经公”。后来,胡昌翼的后人胡士良从隐居的婺源来到歙县定居,建立西递村,村口的湖因此命名为明经湖,以纪念胡士良这一枝的先祖胡昌翼。</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口。</p> <p class="ql-block">西递笃敬堂建于清初顺治年间(1646年),为H型民居,厅堂背向排列,前后厅均有天井,采光性能好,两侧为厢房,南侧为前院,北侧为厨房。整幢建筑装饰简朴,屋内典型方柱,为宏村明末清初民居代表,门楼砖雕精美。</p> <p class="ql-block">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p> <p class="ql-block">对联: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西园是胡氏二十五世祖胡文照的故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有180多年历史。西园是一所较为典型的园林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园前院的石条上陈放着“西递”两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来放在村口。</p> <p class="ql-block">西递敬爱堂(胡家宗祠)是一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00年)的宗祠。在清朝乾隆年间,因胡氏子孙繁衍旺盛,遂扩建为宗祠。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溪水绕堂流过,现为“西递民俗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古朴狭窄的西递街巷。</p> <p class="ql-block">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西递追慕堂是胡家支祠,追慕堂是西递村胡氏祭拜先人的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追慕堂为胡氏24代祖胡贯三,追思祖父和父亲崇文尚义,乐善好施而建。</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的最后一进院落是供奉胡氏先祖李世民画像和牌位的地方。这里还供奉着唐朝大将李靖和名臣魏征。这里已经明确的是在彰显西递胡氏一族是唐朝唐太宗的后裔,李氏皇族在被赶尽杀绝以后,仅存的一支在西递隐姓埋名,改姓卫士之胡姓,李氏皇族余脉得以幸存。为感念胡卫士救命抚育之恩,这支余脉永不恢复李姓。</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口除了刺史牌坊,还有走马楼。走马楼是南方客家民居建筑样式的一种,是四周都有走廊可通行的楼屋,甚至骑马都可以通过,故名走马楼。西递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建于清道光年间。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在此凭栏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西递走马楼(凌云阁)。</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西递的时候,时断时续的雨终于停了。</p> <p class="ql-block">西递村走马楼(凌云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