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腊八悄至,千家万户腊八粥的甜蜜浓香弥漫,新春佳节的序幕在温馨中缓缓拉开。春节前夕,市里组织多次公益活动,其中书写春联的节日慰问活动尤为重要。今年,书写春联的场所设在全市瞩目的原大同市展览馆,其建筑与北京人民大会堂相似,富有历史纪念意义。宽敞明亮、高大威严且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建筑,加上简洁典雅的布置,使活动现场热烈中透着庄重与温馨。</p> <p class="ql-block">老年大学的同学们在大同市平城区书画协会副主席兼副秘书长冯贵斌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挥毫泼墨,真草隶篆各显神通。一幅幅文字优美、意韵丰富、创意独特、对仗工整的对联瞬间遍布整个大厅,红黑相间,赏心悦目。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百节之首”,在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中,庆祝春节的习俗众多,而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因其广泛性和悠久历史,成为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重要事情。</p> <p class="ql-block">每当春节将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两侧换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喜庆又吉祥。它以祈福祝愿的文字描绘美好,抒发着百姓对未来日子的期盼与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播形式,具有长达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是全世界华人过年的重要习俗。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意味着过春节的程序正在逐步展开,对民风、家风的提倡与树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世界收录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早了240年,刷新了早期的世界纪录。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源于宋,兴盛于明。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自己挥毫书写的同时,还拟题鼓励臣子们一起书写,对春联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据传,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里,鬼域世界中有座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有金鸡报晓,鬼魂夜游必回。鬼域大门东北有神人神荼、郁垒守卫,若鬼魂作恶,便被捉拿饲虎。民间用桃木刻成二位神人模样,放在门口避邪防害。后在桃木板上刻名字镇邪除恶,桃木板称“桃符”。宋代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表达美好心愿和装饰门户。红纸上书写对联,贴于门窗两边,祈求来年福运。</p> <p class="ql-block">春联原始形式为“桃符”,后经历史演变种类增多,依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门框;“横披”贴于门楣横木;“春条”贴于相应地方;“斗方”贴于大门正中央。内容因人家身份、职业、地位不同而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值此新春之际,借王安石《元日》诗一首,祝福所有朋友们健康好运,事业有成,百福齐臻,阖家欢乐,蛇年大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