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方

加木

<p class="ql-block">中医治疗胃肠疾病的首选方</p><p class="ql-block">一、胃肠天下第一方</p><p class="ql-block">处方:</p><p class="ql-block">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p><p class="ql-block">人参、炙甘草(各三两)、黄连(一两)、</p><p class="ql-block">大枣(十二枚,搫)</p><p class="ql-block">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大家都很熟,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痞”的原意是《易经》里面的“否”卦,就是上下不通的否,否极泰来。中医里面的“痞”也就是“不通”的意思。从临床上来讲,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p><p class="ql-block">呼吸科与消化科疾病是门诊当中最多的病类,在肠胃不调病症中,特别是胃炎的治疗中,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所以很多医家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p><p class="ql-block">此方里提到一个“去滓再煎”,《伤寒论》里总共有七首方提到用这种煎煮方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来讲,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口感会更好,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因为胃炎的病人,胃不舒服时,如果喝下去的东西多,胃的张力高,胃就会更不舒服。所以很多时候张仲景考虑得更全面,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从实践当中筛选出来的。</p><p class="ql-block">二、适用半夏泻心汤的人</p><p class="ql-block">我今天主要是讲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来用这个方。我们研究经方和运用经方,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发现符合使用此方,或者说出现此方的适用症概率很高的这些人,他们有共同的一些特征,我们是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体系,把一个人立在这里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黄煌经方有一个特色就是经方体质学说。打个比方,流感来了,同样的病毒,但一个单位的人表现出来的证有很多种,所以用方也不一样。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大家想想看,林黛玉的感冒和李逵的感冒,会一样吗?这就是体质,这就是人。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用药,很多时候可以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这就是经方体质学说的一个重要意义。根据体质去参照的话,既可以缩小选方的范围,更快地看病,高效地应用,同时还是一个安全用药的参考和保证。</p><p class="ql-block">刚刚说到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也就是说它使用的概率比较高。那么一个病人过来看病,他说上腹部不适,或者拿个胃镜单来说是糜烂性胃炎等,他适不适合用半夏泻心汤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就要看这一类适合半夏泻心汤的人他们有什么特点。大致上说,一个是望诊时,形貌、形色、嘴唇,包括舌质有一些特征;既往病史里还有一些特征;精神、情绪、心理方面有一些特征;还有除了心下不适的主诉以外,往往会有大便性状的改变,这一类人适合用半夏泻心汤。</p><p class="ql-block">我们一个个来讲,首先是这一类人的营养状况比较好,不是非常虚弱、非常糟糕的状态。嘴唇等粘膜、包括舌头,还是充血偏红的。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舌头红,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有胃粘膜充血等,中医是以外揣内的。</p><p class="ql-block">另外我要提一个观点,是关于胃镜的问题。很多人会提到,怎么我们看病用药借用很多西医的概念?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中医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生命力,几千年,现在全世界都在学,都在用?因为中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把历朝历代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吸收进来了。只是后来中医、西医出现论争,大家就觉得中西医对立起来了,其实中西医它们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关系,它们是互补的体系。中医研究病的人,西医研究人的病,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西医研究病,所以它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得更好。中医侧重调整人,无论疾病谱怎么变,人体对疾病损害和致病因素的反应模式是不变的,这就是经方为什么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道理,以不变应万变。</p><p class="ql-block">自然科学技术里的显微镜、X光、B超等,它本来就是自然科学的,为什么要说这是西医的呢?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那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呢?这不是中医西医化,而是把西医中医化,我们临床上要有这个观点。</p><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讲,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一类人,往往是唇舌偏红,舌苔偏腻,而且体质状态好的人群,这是望诊看到的。舌苔腻的这个腻有时可能是淡黄,有时可能是白腻的。即使是白腻,但是他舌质红,甚至可以出现黄连舌,舌老红、暗红,腻苔其实就反应了湿热的存在。很多学者提到半夏泻心汤这一大类方都是寒热错杂,个人觉得把半夏泻心汤,包括甘草泻心汤,看作是湿热蕴结中焦可能比寒热错杂更恰当一点。</p><p class="ql-block">再看伴随症状。很多情况下,半夏泻心汤除了治疗胃肠疾病,还可以治疗很多其他疾病,比如失眠、头痛。病人往往是以胃肠不适为主诉,这里要强调的是痞和利,病人除了有上腹部不适,还有大便性状的改变。古代讲利,下利,是指大便的次数、性状、质地发生了改变。半夏泻心汤证往往有这个特点,病人容易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或者大便黏的表现。</p><p class="ql-block">第三,追溯病史,按理说病人可能经常有上火的情况,比如口腔溃疡,或者例假前就发溃疡,或者牙龈肿痛,还要看脸上长不长痘痘。但是,他出现口腔溃疡时,我们就不是用半夏泻心汤,而是半夏泻心汤的加减,加大甘草的量,原方3两增加到4两,变成了甘草泻心汤。如果他当下现在没有溃疡,询问病史他说以前有溃疡,那我们就还是选用半夏泻心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容易上火,容易出现溃疡。</p><p class="ql-block">这一类的人还有一个烦躁的特征,他描述病情时,很心急,语速很快,焦虑貌,很烦很痛苦的样子。而且,他可能睡眠也不好,还有头痛等精神症状。</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适用半夏泻心汤的这类群体,用简单的十二字来记,“唇舌红,痞而利,常溃疡,易烦躁”。</p><p class="ql-block">三、适用半夏泻心汤的症状指征</p><p class="ql-block">1、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表现。比如胃炎、消化溃疡,都可以出现用此方方证的情况。</p><p class="ql-block">2、痞而利,就是说有大便性状改变。为什么讲半夏泻心汤是天下胃肠第一方,就是因为它在胃肠方面的调整功能非常好。</p><p class="ql-block">3、以烦躁、失眠、头痛等精神方面的症状为主诉,往往伴有消化道的症状,比如心下不舒服,或胃镜检查有胃炎,或有大便的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道症状,我们一般不考虑半夏泻心汤。</p><p class="ql-block">4、很多皮肤病,如果伴有消化道的症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很好的方。</p><p class="ql-block">四、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再说一下几个注意事项,第一点是黄连的量一般是3~5g,那么量多量少怎么来决定呢?一是体质,二是舌质舌苔。体质越扎实,舌质越红,舌苔越厚越腻,黄连的量可以稍微大一点。</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是甘草的选择,个人倾向于用生甘草,炙甘草也可以用,生炙甘草合用也可以。使用甘草时,熬药的量和服用的时间方面要注意,还要注意大剂量甘草或长时间服用甘草引发反酸、肿胀等情况的观察。</p><p class="ql-block">第三点需要提醒一下。这一类方里有黄芩、半夏,特别是黄芩,现在中药质量非常糟糕,品种非常紊乱,特别是炮制不规范的大量出现,肝损现象也非常多,所以大家要非常小心。</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1-07 22:59・</p> <p class="ql-block">痰瘀同治可止心悸</p><p class="ql-block">心悸即心中剧烈跳动,惊慌不安,并伴有脉搏参差不齐。分为惊悸和怔忡两大类,类似于西医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快慢综合征等。止悸治法有治标治本之别。</p><p class="ql-block">治标抓痰瘀</p><p class="ql-block">因悸发之标与痰浊闭窍和瘀血阻络关系最密,故而抓住祛痰化瘀法,最宜投十味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p><p class="ql-block">其主药有人参(西洋参)、竹茹、枳壳、茯苓、陈皮、石菖蒲、郁金、川芎、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全瓜蒌、薤白、柴胡、海蛤壳、水蛭粉、三七粉等,也可静滴复方丹参针或川芎嗪针。</p><p class="ql-block">治本重阴阳</p><p class="ql-block">快速型心悸以阴血不足为主,治重滋阴养心,投交泰丸合杞菊地黄汤,其主药有黄连、肉桂、枸杞子、野菊花、生地、当归、首乌、麦冬、琥珀粉等,也可静滴生脉针、参麦针;</p><p class="ql-block">慢速型心悸以阳气不振为主,治重温阳宁心,投参附汤合阳和汤,其主药有参类、附片、鹿角霜、桂枝、生龙牡、仙灵脾等,也可静滴参附针。</p><p class="ql-block">3个辅佐措施</p><p class="ql-block">伍清心利尿,增强止悸之力。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常常移肠,故宜伍以导赤散、石韦散、小蓟饮子诸方化裁,主药有竹叶、石韦、葶苈子、泽泻、车前草、连翘、白花蛇舌草、冬瓜皮子、玉米须、芦根、桑白皮、猪苓等。</p><p class="ql-block">伍宁心安神,增加止悸之力。心藏神明,惊悸者常致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而兼失眠,怵惕健忘,故宜伍以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汤诸方化裁,主药有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灵磁石、炙远志、生龙牡、五味子等。</p><p class="ql-block">伍散剂长服,巩固疗效。西洋参粉、三七粉、琥珀粉、冬虫夏草、黄连、肉桂、丹参、苦参、当归、羌活、川芎、石韦。根据病症偏重,调适剂量,共研细末,装入胶囊,1天3次,每次2克,常服安全,可收巩固止悸疗效的目的。</p><p class="ql-block">验案</p><p class="ql-block">岳某,女,29岁。患心肌炎6年,以频发室早就诊。</p><p class="ql-block">刻诊:频发心悸、胸闷气短,牵及左腋,夜间更甚,入睡困难,眠后易醒,食纳欠佳、呃逆连连,大便干燥。舌尖红,质暗红,苔黄腻,脉细弦。血压130/80毫米汞柱,心率66~84次/分,心律不齐,频发早搏,10次/分。</p><p class="ql-block">辨证:患者阵发心悸、胸闷气短、舌暗红、苔黄腻,系痰浊中阻,胸阳不展之像;痰阻络脉、气机不通,则左腋隐痛;大便干燥,系痰浊化热、热结肠道之征;痰热阻遏气血、扰于心神,故见眠差。病位在心,证属痰瘀中阻、气机不利。</p><p class="ql-block">诊断:心悸(痰瘀互结,心脉失养证)。</p><p class="ql-block">治法:祛痰化瘀,活血通脉。</p><p class="ql-block">处方:温胆汤化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竹茹10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生牡蛎30克,公英10克,刘寄奴10克,生栀子10克,草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仙鹤草10克,泽兰10克,鸡血藤10克。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p><p class="ql-block">服用2周后,心律变整,偶有早搏胸痛,心悸胸闷减轻,食纳转佳,呃逆减少,苔薄黄。痰湿之证已化,心气不足之证显现,故改为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法:处方如下:太子参10克,苦参10克,丹参30克,生地10克,黄精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生栀子10克,刘寄奴10克,珍珠母30克,肉桂3克,黄连10克,夜交藤30克,石韦10克,制大黄10克,车前草30克,野菊花10克,生牡蛎30克。服用30服,早搏消失。</p><p class="ql-block">后因工作紧张,偶感胸闷心悸、头晕失眠,时发早搏,上方加天麻、炒枣仁养血安神、清利头目,</p><p class="ql-block">胸闷时加全瓜蒌、苏木,清热祛痰温通心脉;</p><p class="ql-block">失眠、便溏时加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引火归元;</p><p class="ql-block">咽痛时加射干、马勃解毒利咽,再服3月。胸痛胸闷、心悸气短消失,夜寐香甜,早搏未发作,腋下隐痛解除,未觉心悸气短,病情稳定,无不适之证。</p><p class="ql-block">心肌炎当属中医心悸范畴。本案素体禀赋不足,思虑过度导致心络受损,故发心痹。患者初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当以祛痰化瘀、疏通心脉为先。以温胆汤理气祛痰,健脾和胃;仙鹤草补益心气,扶正祛邪。候邪实已去,当补虚温通为主,三参饮(党参、丹参、苦参)为治疗心律不齐常用方剂,其中太子参易党参,以益气生津;苦参清火利湿,控制心律失常,但药量不能过大,防其伤胃;虚久必瘀,故以活血化瘀之丹参改善瘀血状态,增加血脉运行;制大黄泻热活血,苦寒反佐,防其温燥太过;射干、马勃解毒,治咽圣药;苏木疏通心脉;黄精、仙鹤草补益心气;蒲公英为治疗胃酸胃胀的要药;刘寄奴活血止痛;车前草通利小便,减轻心脏负荷,缓解心悸,同时注意心脏病患者低盐饮食,少食多餐。</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1-08 2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