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碑林的文化情缘

柳絮才媛

<p class="ql-block"> 文/晏高峰</p><p class="ql-block"> 碑林区居西安城区东南核心位置,所辖西安古城墙东门、南门内外二十余平方公里的区域,因区内金石宝库---碑林博物馆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大名鼎鼎的碑林博物馆,碑林区内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有西安城墙及古城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兴庆宫、小雁塔、长乐坊、钟楼、关中书院、西安博物院、下马陵、张学良纪念馆、八仙庵、湘子庙等。其中碑林、西安城墙、小雁塔、钟楼皆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我因仰慕并钟爱祖国的传统历史文化,每到一处,对历史遗存、建筑、场所尤其关注。碑林区内的诸多历史文化圣殿和景点,犹如吸引力巨大的文化磁铁石一般,日夜吸引着我的身心,令我神往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曾去过碑林博物馆,心怀敬畏瞻仰学习,目光细细地端详着里面珍藏的一块块历代碑石典藉铭文、汉代画像石和佛教造像等珍贵的碑刻艺术品,从中体悟着传统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参观学习中,民族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心中倍增自豪,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神圣责任。 </p> <p class="ql-block">  大约十多年前,我有幸得到朋友馈赠的两帧弥足珍贵的碑林原碑石拓片:《达摩面壁像》和《关帝诗竹碑》。精心拓就的拓片画面内容清晰,线刻流畅,构思出奇,令我爱不释手。其中《关帝诗竹碑》画面中,由竹叶巧妙组合书就的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形式内容暗合关帝孤傲之性,堪称绝妙。我专门请人将两帧拓片手工细致装裱,挂于书房,细品其妙,总觉得这是碑林于我的冥冥恩赐,便愈加珍惜。</p> <p class="ql-block">  大唐时期的兴庆宫遗址,现时早已建成了兴庆宫公园。昔时皇家宫苑禁,如今人民乐游处。我去兴庆公园,除了乐享湖光美景,更感兴趣的是这里在唐时发生过的一个文坛传奇。当时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娱乐正玩得如胶似漆,歌舞兴浓。因嫌歌词不新鲜,玄宗敕令时任翰林供奉的李白速速入宫填新词。据说李白当时是在坊间饮酒正酣时,被抬进兴庆宫的。大酒后的诗仙大概弄懂了皇上的心思,乘酒兴极洒脱地大笔挥就了《清平调》三首,其中“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立马便使得玄宗龙颜大悦,贵妃笑婉春风。今天为纪念这段足令后代文人自豪的历史佳话,公园里专门修了一尊李白醉卧像。我喜欢端详这尊石塑诗仙的神态:醉酒后惬意而卧仙骨风,袍衣阔大裹天地,左臂撑头,低眉颔首,醉眼轻合,似乎仍在不屑着当年的皇权威仪,帝妃奢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高大雄伟的长乐门(东门)登上古城墙,沿着城墙顶宽阔的马道游览。眼向城外望去:护城河气势开阔,波光粼粼,如玉带般环绕着青砖包裹的雄伟城墙,环城公园里树木葱郁,假山点缀,人们或休闲锻炼身体,或散步游览观光,一派和谐欣然景象。据城墙向内而望:街衢规整,时现古建楼舍,古槐葱郁,老柳生烟,古都气韵悠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遥望张学良公馆,它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之一。我曾多次进馆瞻仰,深为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胸怀民族大义救亡图存,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兵谏的大无畏民精神感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顺着城墙上的马道向南向西,越过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便可到达建有瓮城,军事防卫体系严密的永宁门(南门)。和平门西侧城墙里边不远处,有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墓址,董仲舒因其在中国政治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重要贡献,于帝制王朝时期统一思想,维护统治秩序作用甚大,故倍受人们尊崇。凡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以示尊敬,故墓址也被称为下马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门作为古城之正门,这儿已成为西安市迎接国宾、贵宾、举办重大庆典,举行仿唐皇家迎宾盛典入城仪式的重要场所,更以其“中华仿古迎宾第一式”的美誉闻名世界。夜间若是在南门观看一场《梦长安—一大唐的迎宾盛礼》,那严循古代礼制,精心排演的浩大演出阵容,出场便现的大唐气象,气冲霄汉,顿时让全场观众震撼不已。演员们身着大气华丽的唐代盛妆,或金甲熠熠、或长袖飘飘,尽显唐代宫廷歌舞的盛大与奢华,威仪与自信。在精彩纷呈的喷泉光影变幻场景中,锣鼓琵琶奏出的声乐时而喧天激昂,时而千回百转……伴随着游客观众们的阵阵惊呼与赞叹,人们对大唐盛世的向往之梦瞬间被还原,实现了历史时空的完美穿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曾为唐时重要的四大皇家寺院,一千余年里屡受战争地震侵损,几经兴废,今存寺院古建屋舍大多遗自明清。寺内殿宇巍峨,廊庑规整,塔耸云霄,仍不失唐室寺院气象。院内竹树娑影,禅房花木,佛音梵呗,香气氤氲,在一派闹市中别有清幽和禅意,足以让人心神清净,聊忘俗尘之扰。登临小雁塔,倾听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那清亮悠扬的钟声,在毗邻的西安博物馆里目不暇接地观瞻历代珍贵文物,亦是足可令我惬意领略古城历史魅力的欣悦体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于钟楼,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愫。这缘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维修钟楼时,我的父亲曾参加了这项令他自豪了一生的修复工程。今年已去世30余载的父亲,生前曾多少次念叨着要回来再看看钟楼,终因距离较远等多种不便,未能实现夙愿。每忆及此,常令我深感愧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巍巍钟楼之上,凭栏俯瞰古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亦可遥望四座城门之雄伟壮丽。西北方向望去,一箭之遥的高大鼓楼,愈加巍峨庄严,仿佛伸手可触。真可谓是钟鼓相望,声闻于天,文武盛地,盛世长安。恍惚间觉得一切近在咫尺,一切又似乎远在天外。虽说脚下环岛里车辆环绕如蜂蝶飞舞,钟楼却如同一枚四方四正的硕大印章,紧紧地扣在了古城的中心点上,稳若泰山般安祥平和。这印章里面包裹着的,或是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与沧桑,或是历经了周秦汉唐的古都永远珍藏,无从企获的民族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碑林博物馆是在西安文庙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博物馆门前长有数棵古槐,虬枝皱皮,苍荫覆地,树下常有数处专卖书画拓片的摊位,颇有文化融入古都市井的非常意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乘古槐笼荫,鸦雀飞鸣,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巷向西曲折而行,便走到了书院门仿古文化街。踱步街上,两边古建林立,脊瓦飞檐,灯笼高挑,古色古香。商铺里大多经营文房四宝、书画作品,青铜器、漆器、古玩琳琅满目。街道上现场写字作画、刻章治印、剪纸、捏泥人、吹糖人的应有尽有,个个技艺高超,创作精彩,令围观的游客不住叫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关中书院位于文化街西口,整院面南座落,这座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的著名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明时冯从吾、清代李颙等著名学者,皆曾长期讲学于此,盛况述曰:“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如今的关中书院,已成为西安文理学院的历史文化教学区,一代代的新生师资在这里汲取发扬着传统文化精髓,不断开拓创新,让古老书院焕发着强劲的时代青春活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也常去碑林区内的许多大学校园里参观、游览。众所周知,碑林区内重点的高校林立: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一大批现代学府,为国家培育了无以数计的精英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贡献卓越,实现了学以报国的崇高理想。在参观时,我常在想,这儿的科技文化教育实力之强、景象之盛,莫不是因为碑林里的石刻传统经典奠基,关中书院的历代学风振奋,才形成了现时代的紧承传统,精进创新,举世瞩目的教育盛景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碑林的餐饮文化在西安餐饮中独占鳌头,百年老字号如“老孙家羊肉泡馍”“春发生葫芦头”等皆令世人垂涎欲滴。东西南北各类菜系荟萃,小吃美食充斥着无数高档酒店和街巷食肆,日夜吸引着游人食客们纷至沓来,举箸称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于我而言,碑林区内异常火爆的商业圈吸引力并不大,但赛格商城,南门外的SPK等一大批现代时尚商场,却是美名远扬的购物天堂,吸引着无以数计的购物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悠悠地游转在书院门文化街、湘子庙街头,看着各种的文化摊位或店铺,被一拨拨衣着时尚的中外青年男女围观,他们或摄影,或选购,或赞美欢笑。我就想,这般为文化而喜悦着迷的神态,应该是游览西安,品味碑林的最美风景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西安,品碑林。在这处生发、滋养着中国历史文化和文脉神韵的圣地徜徉几日,便渐渐地读懂了十三朝古都承古创新的人文精神和五千年包容开放,日益焕发着新时代生机活力的中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晏高峰,笔名风谷,1973年生,西安市作协会员,现就职于临潼区公安系统。喜欢读书、旅游、写作,出版散文集《风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