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瞻园凤味石</p><p class="ql-block">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p><p class="ql-block">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p><p class="ql-block">这是南京瞻园静妙堂的正联,读了好享受!据说是本园原主人徐达大将军所撰。我看此联如一首好诗,不限于瞻园,很多地方可以用的。现为张爱萍将军所书,笔划势若游龙,配此联正合适。</p><p class="ql-block">在南京瞻园“静妙堂”西北侧花坛中,有块立石名唤“凤味石”。此石是白色石灰质太湖石,以浑朴见长,不以洞穴为巧,据说是宋代花石纲遗物。可惜石为残件,园林 太湖石,断面清晰可见,上有隶书“凤味”二字,凤味二字为冯翼题写,字体清雅,似清人手笔,因无法查寻冯翼其人,只暂行将其列为清人,有待以后查证.左下侧是“孙启椿刻”字样。原来,这块石头出自清末南京士绅孙启椿的私家园林—廉园。廉园已消失。</p><p class="ql-block">此石虽已不全,但风韵犹存,举手投足间皆是大家闺秀.该石高约一米五,宽约八十公分,风姿卓然,很有味道.</p><p class="ql-block">孙启椿,字绍筠,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从安徽歙县迁入南京,世居城南全福巷内。孙启椿是个天性执着的人,不管治学还是治事,都是尽心竭力,不达弗已。他早年致力科考,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到山西当了二年知县。后目睹官场黑暗,不乐而归。</p><p class="ql-block">回到南京,孙启椿受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立意经营实业。他先在龙蟠里开辟了一个试验劝农场,栽种各种果木、桑树,后因该地近山多黄土,效果不尽如人意;又领租了玄武湖的一片水域,在那里养鱼种稻,颇收一时之效,不久却被权贵阻挠。</p><p class="ql-block">然而他毫不气馁,终于发现城北青溪断塞,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水塘,而人多以为无用,于是以低价购得,从事疏浚,以蓄鱼苗,日夜照顾,寒暑无间,三年后大获丰收,又在江宁龙都开垦田地,生活日渐优裕。南京的地方官知道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就请他管理官产,这让他在实业领域可以大展身手了!</p><p class="ql-block">清乾嘉时期流寓南京的知名学者孙星衍曾在城南王府园兴建过一座颇有影响的五松园,内因叠山之胜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孙星衍去世后,此园即废为茶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更荡为瓦砾场。与孙星衍有同宗之谊的孙启椿常常叹息:“此吾家故物也”,因而,他发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五松园旧基上营造了一座“廉园”。</p><p class="ql-block">园名“廉园”,显示主人造园手法简洁,不以奢华取胜,园门两侧镌有对联“割取吴王址,获近仲谋居”,说明此地曾经是朱元璋吴王府旧址,暗示主人的身份是东吴大帝孙权(仲谋)后裔。园内有“鹪巢”,是孙启椿依全福巷老宅而建,并自署“鹪巢第四主”,以示己鹪鹩一枝,知足常乐。</p><p class="ql-block">孙启椿不仅是实业家,旧学功底也非常深厚。他的诗、书、画水平俱佳,尤其是书法,效法“淡墨翰林”王梦楼,遒劲多姿,名噪一时。所以不管在业界、官场还是文人圈子里,他都是一颗明星,廉园也成为清末民初南京士绅会聚的一个中心,外地名流亦时有造访,就如愚园俗称胡园,熙园俗称蔡园一样,老城南的百姓当时都称这个热闹的园子为孙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十岁的孙启椿与世长辞,廉园从此繁华不再。1937年南京沦陷,全福巷孙家避难成都,8年后归来,廉园已是满目疮痍,孙启椿的侄外孙卢前在《还乡杂诗》中哀叹:“挟杖从寻趁夕阳,豪华过眼信无常。颓垣下泯鹪巢迹,乱瓦中支花石纲。”可见,廉园中的房屋虽已破败不堪,但“凤味石”却还幸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孙家将“凤味石”捐给了瞻园,而廉园内残存的建筑,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府园小区的开发中拆除殆尽,廉园留在南京的最后一点痕迹,就是瞻园中的这块残石了。 北京薛胜奎</p>